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变式学习法
在教学中,变式学习法是指从一道题目出发,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或改变题目设计的情景,重新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沿用课本中的概念、例题、习题为素材,然后对它进行变式,使它“高于课本”。变式的常用方法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图多问等。
1.一题多解。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学过的数学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一题多解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学生的普遍运用。比如,在解答立体几何问题时,可以利用定理、概念、公式直接求解,也可以利用空间向量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一些数学问题可以用综合法、分析法、数形结合等方法解答。
2.多题一解。多道题目,类形一样,它们的解题方法相同。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善于把类型相同的题目进行归纳出一般的解题规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如以下几种题形,都是使用相同的解题方法(利用對称性及几何性质解决问题)。
类型1:在同一平面内,在直线a的两侧有两定点A、B,在直线a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类型2:已知一定直线a及两定点A、B,直线a与直线AB异面,在直线a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类型3:已知平面M及其同侧两定点A、B,在平面M内求一点P,使PA+PB最小。
3.一题多变。改变问题的条件,在变异的内容和能力的要求上,则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而在问题的内在与外表特征上却保持相近。
原题:指出函数f(x)=-x2+x-6的单调区间。
变式1:指出函数f(x)=|-x2+x-6|的单调区间。
变式2:指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变式3:指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
4.一图多问。在不改变图形问题的前提下,有梯度的向纵深发展,挖掘出新的结论。
题目: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交于A(x1,y1),B(x2,y2)两点,求证:y1y2=-p2。
结论变式1:x1x2=?或者问■A·■B=?
结论变式2:焦点弦长|AB|=?或者问,焦点弦长|AB|的最小值是什么?
结论变式3:■+■=?
二、联想学习法
探究数学问题中的联想,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而是通过观察,抓住数学问题有关部分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回忆自己学过的知识,把所探究的问题归化到熟悉的问题和正确的情境中,弄清楚问题的实质,全面把握数学问题。常见的有类比联想、逆向联想、关系联想、横向联想等。
1.类比联想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抓住问题的相同、相似、相近的性质,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归纳出共同特点以及本质上的区别,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类型1:过定点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类型2:有定向动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类型3:弦长为定值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逆向联想法。在解决问题时,通常会出现正面解决有困难,联想到从它的反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从而使问题妥善解决,也就是常说的反证法、同一法等学习方法。
求二项式展开式(15■x-y)15中所有无理数系数之和。
分析:此二项式的展开式中,系数是有理数的只有首项和末项,即3x15和(-y)15,其系数之和为2,又此展开式中各项系数之和为(15■x-y)15,故展开式中所有无理数系数之和为(15■x-1)15-2。
3.关系联想法。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抓住问题的有关部分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某种联系,根据知识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果关系、形似关系进行的一种联想。
题目:长方形ABCD-A′B′C′D′的八个顶点中,任意连结两个顶点的所有线段中,互相异面的有多少对?
联想到不共面的四个顶点构成一个四面体,它的六条棱中,互相异面的有三对,问题转化为长方体的八个顶点可以作出多少个不同的四面体。
4.横向联想法。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之间的联想,利用横向联想,可使所探究的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题目1:求函数y=■取值范围。
本题的解决方法,可以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求解。
题目2:已知某质点运动方程为S(t)=■-at,要使在t∈[0,∞)上的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绝对值都不大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质点在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导数的物理意义一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在教学中,变式学习法是指从一道题目出发,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或改变题目设计的情景,重新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沿用课本中的概念、例题、习题为素材,然后对它进行变式,使它“高于课本”。变式的常用方法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图多问等。
1.一题多解。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学过的数学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一题多解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学生的普遍运用。比如,在解答立体几何问题时,可以利用定理、概念、公式直接求解,也可以利用空间向量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一些数学问题可以用综合法、分析法、数形结合等方法解答。
2.多题一解。多道题目,类形一样,它们的解题方法相同。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善于把类型相同的题目进行归纳出一般的解题规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如以下几种题形,都是使用相同的解题方法(利用對称性及几何性质解决问题)。
类型1:在同一平面内,在直线a的两侧有两定点A、B,在直线a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类型2:已知一定直线a及两定点A、B,直线a与直线AB异面,在直线a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类型3:已知平面M及其同侧两定点A、B,在平面M内求一点P,使PA+PB最小。
3.一题多变。改变问题的条件,在变异的内容和能力的要求上,则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而在问题的内在与外表特征上却保持相近。
原题:指出函数f(x)=-x2+x-6的单调区间。
变式1:指出函数f(x)=|-x2+x-6|的单调区间。
变式2:指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变式3:指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
4.一图多问。在不改变图形问题的前提下,有梯度的向纵深发展,挖掘出新的结论。
题目: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交于A(x1,y1),B(x2,y2)两点,求证:y1y2=-p2。
结论变式1:x1x2=?或者问■A·■B=?
结论变式2:焦点弦长|AB|=?或者问,焦点弦长|AB|的最小值是什么?
结论变式3:■+■=?
二、联想学习法
探究数学问题中的联想,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而是通过观察,抓住数学问题有关部分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回忆自己学过的知识,把所探究的问题归化到熟悉的问题和正确的情境中,弄清楚问题的实质,全面把握数学问题。常见的有类比联想、逆向联想、关系联想、横向联想等。
1.类比联想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抓住问题的相同、相似、相近的性质,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归纳出共同特点以及本质上的区别,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类型1:过定点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类型2:有定向动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类型3:弦长为定值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逆向联想法。在解决问题时,通常会出现正面解决有困难,联想到从它的反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从而使问题妥善解决,也就是常说的反证法、同一法等学习方法。
求二项式展开式(15■x-y)15中所有无理数系数之和。
分析:此二项式的展开式中,系数是有理数的只有首项和末项,即3x15和(-y)15,其系数之和为2,又此展开式中各项系数之和为(15■x-y)15,故展开式中所有无理数系数之和为(15■x-1)15-2。
3.关系联想法。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抓住问题的有关部分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某种联系,根据知识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果关系、形似关系进行的一种联想。
题目:长方形ABCD-A′B′C′D′的八个顶点中,任意连结两个顶点的所有线段中,互相异面的有多少对?
联想到不共面的四个顶点构成一个四面体,它的六条棱中,互相异面的有三对,问题转化为长方体的八个顶点可以作出多少个不同的四面体。
4.横向联想法。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之间的联想,利用横向联想,可使所探究的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题目1:求函数y=■取值范围。
本题的解决方法,可以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求解。
题目2:已知某质点运动方程为S(t)=■-at,要使在t∈[0,∞)上的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绝对值都不大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质点在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导数的物理意义一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