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我童心甘六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2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藏有一本存世较少的王统照的初版本诗集《童心》。对这版本,《唐瞍书话》中早有记述:“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里的诗集,开本和《旧梦》一样,尚有王统照的《童心》、朱湘的《夏天》和梁宗岱的《晚祷》。这商务书版,大都毁于‘一‘二八’炮火,以后重印,版权页上一律注明‘国难后,第几版,留此数字,以志不忘,倒也颇有意思。上面说的诗集四种,后两种都曾重印,惟《旧梦》和《童心》久已毁版,极为难得。”
  抗日战争后,经过了十多年的劫难,唐弢先生还到处在寻觅这部久已失版的书。有一天,终在上海一家旧书店找到了原版《童心》一书;欣慰之余,他马上写了书话,投于当年的《文汇报》发表。当时,王统照正在青岛,读到唐弢的文章后,想起彼此惜别多年,不胜感慨,遂于1948年10月作《谢晦庵君》诗一首,以示答谢之情。诗曰:旧稿飘零刊本残,谢君拾掇自荒摊。童心愿化春泥种,往事难如蜡泪干。北国鼓鼙萦梦寐,平生意想剩华颠。西窗何日同听雨?樽酒论文忘夜阑。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字剑三,现代著名作家。1919年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创作,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瓤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他在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和新诗、散文,还编辑《曙光》《晨光》等杂志,并主编过《晨报》的《文学旬刊》。1924-1925年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到各地演讲,王统照曾为他作过翻译。他对新旧诗文均有造诣。1927年后,他定居青岛。在这期间,创办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本文学期刊《青潮》,后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山雨》。1934年初,王统照离青岛返回故里,变卖田产,自费旅欧,游历了埃及、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以及波兰,并作诗《九月风》,歌颂波兰人民的自由独立运动。曾秘密访问列宁格勒,最后到伦敦阅读、抄录资料,又赴爱丁堡参加世界笔会。
  鲁迅逝世后,王统照非常悲痛,亲自前往送葬,并编辑了纪念鲁迅的文学月刊专号。是年,他出版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及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6月,编辑出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50年代后,王统照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一位能撰写多种体裁的高产作家。
  王统照的《童心》,是继他的两部长篇小说《一叶》《黄昏》后的第一部诗集,1925年2月出版,收录了他1919-1924年间写的诗歌90首。前有“弁言”小诗一首。当年,商务印书馆替文学研究会出过不少书,多为三十二开本,但有几本诗集,却为四十开狭长本,《童心》与刘大白的《旧梦》是一个版式,开本尺寸为17·5×9·5,封面灰绿,给人沉静与简朴的感觉。(见初版书影)全书左起横排,计265页。骤眼望去,厚厚一长册,确有像今日的小字典。
  自《童心》出版后,王统照陆续有《这时代》(1933)、《她的生命》(1934)、《夜行集》(1935)等新诗集闻世。他还以线装书形式,自费印过译诗集《题石集》(1941)。在诸多30年代现代文学版本中,《童心》也属商务印书馆发行的经典之作。
  从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到30年代,是王统照的创作高峰期。国内王统照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增人说:“作为‘五四’文学的肖子、‘五四’时代的肖子,王统照向中国的新文学,奉献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既有多种多样的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样样俱全,又有理论、批评、翻译、介绍,诸多领域里,都堪称成果斐然,的确是‘五四’文学界的多产作家与活跃人物。”
  199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以《中国新诗经典》面世,重印《童心》。我曾有机会问过一位编辑:怎么会想到重印这套丛书?那位编辑略一沉思后,以惯常的口吻回答我说:“如今困惑着编辑的一件烦心事,究竟出哪类书好呢?随着激烈的书市竞争,编辑只能凭着直觉的兴奋点,以及想方设法找些空白点。其实,起作用的还是一种观念,是长期隐积在编辑心中的人文情结……”这话不无道理。据书的责任编辑说,《童心》的原版,因战争毁了书版,连王统照后人也未能保留。十多年后,这位编辑的话倒使我想起2009年5月21日《王统照全集》研讨会和王统照手稿的捐赠仪式。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王立诚先生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其父亲王统照的手稿和遗物百余件。在捐赠清单中,尚未有1925年版的王统照的《童心》。鉴此,若时光倒流到“五四”时代,那时能成为一名诗人,是无上光荣的,不像现在的诗人,一如残冬之荷花,没了光彩,没了殊荣,没了读者
  1997年,浙江文艺社出版新版的《童心》,我把它和王统照之初版本,对照阅读,发现它与初版出入颇多,也有不如人意之处。但是,我无时间来做一个“校释勘误表”,然而我想,也许,将来总会有人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的。
  王统照《童心》中的诗,何以能感动“五四”以后的读者呢?应该说靠的是诗人那颗心的纯洁,情的真挚。他是拿了这片情感去和读者共鸣的。一如他向读者坦诚的话语:我不向荒山寻金珠/也不向树林中觅翠羽/只已遗落的“童心”不知藏在何处?(《弁言》)
  也许,作者全力以赴要在荒山中,去找到一颗童心。可是,留在这部诗集里的文字,却难于找到纯真的童心,留下的只是一些时代苦难的痕迹。王统照的《童心》,着重表现刹那间的感受,富有哲理意蕴。20年代后期,由于作者生活视野的扩大,深深体验了“人间的苦味”,在作品中,对人民生活苦难的描写就更有深度。
  “谁心中黑暗的影摇起了/将引导饿死的生命/到无尽之海中去。……你只有迎着真诚的眼泪/深藏在诗人泣的心络中吧!”(《谁是我的最大的安慰者》)
  “为什么在你和我里,分出爱与憎/在白天与夜。分出暗与明/在花与荆棘里,分出不同的企盼/在冰雪上与陶醉中,显得出迷惑与凄冷?……/我在心灵里,却有个秘密与神奇的崇敬!”(《为什么》)
  当一首首翻读这样的诗,伴着床灯,我想尽可能找些快乐的、悠闲的诗句,以慰藉浮躁时代寂寞的心,但除了如《人家》《花影》《一个小小的消息》《湖心》等短诗外,整部诗集却难读到。我长期把王统照于1925年初版本的《童心》和1930年4月的另一部初版本诗集《江南曲》,放在床头,临睡前读它数首,和我读唐诗宋词一样重要,以寻求忙碌生涯中的一点潇洒和闲情。我从王统照上世纪30年代的写作中,依然可寻觅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江南曲》被收入由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丛刊中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共16册。王统照的诗是其中的一册。他 在《江南曲·自序》中说:“生活于这样苦难的时代,也就是使每个人受到严重试验的时代里,无论在什么地方,所见、闻、思、感的是何等对象,谁能漠然无动于衷呢?当情意愤悱,又无从挥发的时候,偶尔比物,论事,涂几首真正不能自己的韵语……我每每在写完一首诗之后,不知所可。”于是,诗人面对秀美的江南倾泻了哀恸:“来往街头听凄清的雨滴,/没有前途、无家乡的归路。/抖一下乱发,她扑坐号哭,/身旁那破衣孩子仓黄四顾”……(《热风曲》)
  王统照的许多诗,是用排句,写下祖国美如图画的江南在战争的烟火下各类人生活的苦难,比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这首诗中,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几幅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象:
  正是江南好风景/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正是江南好风景/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正是江南好风景/到处弥漫搏战尘昏……/正是江南好风景/遍山野一片“秋烧”的春痕……
  整首诗上下联系起来回味,“正是江南好风景”乃是一句悲愤已极的反语,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意识和急切的内心期待。
  探索人生之谜,正是王统照20年代至30年代文学创作的旨题,但在他所经历的人生旅途中,社会现实每时每刻都在摧残着他“为人生而艺术”之理想。人世间充满了种种黑暗、不公、灾难的痛苦,光明之路在何处?作为诗人的王统照,于诗中有力地表现了忧患、愤怒及憎恨的呼唤,散文诗《谁能安眠》就呼出了这种心声:
  “在这沉沉如满布着的黑云的夜中,谁能安眠?……‘生’在喊着暴呼的痛苦;‘死’在地狱之门露出白齿,苦笑着守定无数的红灼的火柱,期待着我们在上面作髑髅的舞蹈……”这些诗句,今天的读者阅读时有些拗口,但这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兴许今天已无法读到了,颇值得回味。
  从《童心》到《江南曲》可作为王统照诗歌创作的轨迹来考察。写实和象征相结合,反映了作为一个真正诗人,王统照内心的迷惘、苦闷和彷徨,也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政治的专制高压,人民之中,一切有生气、有创造力的思想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诗人对现实持有剧烈的反对态度,这也导致王统照在1933年因《山雨》出版后被当局查禁,被迫离沪,只能带着太多的遗憾和叹喟自费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去了。
  1958年4月,陈毅在《诗刊》上发表诗作,以悼念王统照先生。他深情回忆了二人的交往,并对王统照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文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
  王统照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这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但是,我想,岁月虽流逝不已,“剑三今安在!”因为,他毕竟留下了众多的如《童心》这般让人难忘的优秀作品。
其他文献
在我的想法中,《文化人的“死与生”》一书既是独立的,但也算得上《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的延续。“最后时光”之后就是“死亡”,而我要阐述的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人其实可以“死而复生”。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作为集
在网络时代的现阶段,几乎等同于网络文学的类型文学应运而生。不过,类型文学前几年大多仅限于网上。近几年,随着从《藏地密码》《盗墓笔记》到《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在网络上的连载以及出版社的闻风而至,类型文学的受众群逐步壮大。特别是脱胎于网络文学的相关影视剧的热播,让大众开始重新审视类型文学。  《后宫·甄嬛传》可算是类型文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之前,不缺乏引人注目、出版成实体书甚至改编成影视剧作品的网
我以为,要想深入了解一所大学,绝不能只看那些表面的数据,比如对哈佛来说,它总被人称道的自然是连续多年位列世界高校排名第一,捐赠基金有多少,师生荣获诺贝尔奖获有几人,毕业生中出了多少美国总统,等等;这些数据当然重要,但却远远不能告诉我们,这所大学何以能够历经370余年的风雨,而依旧傲然挺立的深层次原因。  作为美国最古老的高校,哈佛无疑有着诸多吸引人的历史传说和趣闻轶事。我想,在这些历史传说之中,或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座诗歌高峰。它以瑰丽多姿的文采,超凡浪漫的想象感染着历代读者。而屈原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高洁的人格、伟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世世代代的国人。因而,自汉代起,人们就开始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两千年来,取得了斐然可观的成就。  历朝历代的楚辞研究成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汇聚了前人的智慧,是我们今
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将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且以二元性别来型塑和赋予他/她特定的社会性别身份与性别角色,而无视了染色体性别、解剖学(内外生殖器)性别或荷尔蒙性别等多元生理性别的存在,以及由此差异导致的与男女二元性别认同部分或全部相违的跨性别人群的存在。其中。双性人、同性恋、变性人等,通过近年来媒体的报道,日益为大众所熟悉。尤其对变性人的炒作比比皆是。互联网上,“中国变性第一人”、“安徽变性第一人”、“
去年年底,在赴海南讲座《读书与人生: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之际,偶于三亚机场书店购得李安安编著的《民国红颜》(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获知本书作者十分服膺陈衡哲(1893-1976年),极口称道她是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我注意到,这是李女士笔下叙写的十位女性:吕碧城(1883—1943年)、苏雪林(1897-1999年)、潘玉良(1895-1977年)、凌叔华(
一    我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中,看报、看书、写杂文。  我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一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忽然离开井底,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赶快自我扫盲。  感谢亲友们的帮助,使我不断看到多方面的中外读物,弥补我的鄙陋。  由于我年老力衰,不能到图书馆去查报看书,我的阅读只能是来什么、看什么,既不是有计划的阅读,更不是有系统的研究。这种杂乱无章的“博
两镜指的是镜子与镜头。虽然两者都是用光滑、透亮且易碎的玻璃制成的,但两者之间其旨甚异,其意甚远。镜子是真实的对照,对自己看时可以顾镜自怜、自恋、自责、自嘲、自欺、自爱……而镜头(不管是摄影机或照相机)是假眼对你看,它可以任意放大、拉远、推近、缩小、切割、局部、特写……  我的生活一直有“镜缘”。到目前为止,在我的事业中,镜子与镜头,虽然扮演了两个重要的角色,但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有“差之毫厘,谬以千
一段历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就算是真有所谓“历史癖”,要想不走样地复原历史的原貌,实在谈何容易?“旧史学”固然难免以偏概全之讥,被目为“新史学”的法国年鉴派虽力倡历史“整体观”,实际操作出来的论著在令人眼睛一亮的同时,却也避免不了给人留下“历史碎片”的印象。认识世界与研究历史,盲人固然看不见“整体之象”,一般所谓正常人里的“有眼无珠”、“视而不见”、“有色眼镜”以及“色盲”、“近视”、“弱视”、“看
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老工业基地”,在时代变革中发生了巨变,昔日辉煌不再,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相对薄弱,投身工业题材创作的积极性和投身的优秀作者都非常缺少,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给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究竟带来些什么?当下作家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寻都市文学创作的新的生长点,并以何种角度再现“老工业基地”的美丽梦想?  评论家:工业仍为宝贵的文学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