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we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提不起兴趣,处于被动"听"的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师生主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一些方法。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当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因此所设置的实验情境要考虑到它的新异性,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描绘物理现象的热情,使学生学得主动、自觉,进而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有趣的物理现象时,除了书上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用感应圈使插在上面的两个金属尖端间产生放电现象,学生既可听到啪啪的声音,又可看到电火花.另一个实验是使稀薄气体导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实验现象新奇,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兴趣很浓.演示结束后,我就总结:平时我们观察到的种种有趣的物理现象,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与物理有关的奇闻趣事还多着呢!要真正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原理,就要认真学好物理学,以此把学生引进物理学的大门.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为了突出说明两点:一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切割运动停止,感应电流终止.二是切割磁感线运动是磁场与闭合电路的相对运动,我把螺线管与灵敏电流表申联起来组成闭合电路,首先使条形磁铁插人或拨出螺线管时,引导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磁铁停止运动,指针不偏转,说明电流消失.其次磁铁固定,让套在条形磁铁外面的螺线管作向上或向下运动时,指针也发生偏转.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厚,且进一步明确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设置有趣的物理實验,激发起学生持续地学习物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力。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入课题:杠杆。
  又如在讲"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升高?反过来,物体的温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吸收了热量?对于问题的前半部分,学生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基本能正确回答,但对于问题的后半部分,大多数学生往往想当然地给予肯定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双手互相摩擦,然后问他们有什么感觉,使他们悟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热传递",那么还有哪些办法呢?
  3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生活。比如学习比热后可引入情境:同样的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这是为什么呢?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这个猜想的办法。此情境集考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等能力于一体,学生仅凭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比较符合新课标精神。学习了电能的知识后,可以创设"现在大量电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你能为你家提供哪些节电措施?""这些措施本质上又属于哪种减少电能的方法?""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这些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节约环保意识。
  4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幻灯机、放像机、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创设电教情境,可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录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止,其画面可以展示大到宇宙、星际的天体运动,小到分子、原子的结构及其运动变化,也可以用特技方法将原来高速运动的瞬间即变的短暂过程拉长,便于学生观察.也可以将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变化的过程在几秒内展示其全过程.如在"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学中,以前只是教师一讲到底,因学生对工农业生产实际了解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录像手段后,可以展示火力发电厂的生产全过程,对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录像画面变化快,用较短的时间可以介绍柴油机,核电站及太阳能的利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的实际知识,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可将实验的全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并将实验放大,便于学生观察如在讲"升华、凝华"一节时,我先将细小木条搭成一棵"小树"放在烧杯里,并在杯中放人茶粉,盖上玻璃,然后对烧杯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蔡粉不见了,停止加热,又在"树枝"上出现了霜。把这实验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情境和分析,知道了禁加热先升华成禁蒸气,冷却后蔡蒸气又在"树枝"上凝华成霜的物理原理.接着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国东北地区寒冬晴天的早上,水边树枝上开满雪白的"梨花",这"梨花"其实就是树霜,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上面的原理回答这个问题。
  总之,良好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主体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整体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许亚英.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问题[J]. 物理教师1999,(10).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民办护理教育也得到了发展。民办高校护理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国的健康事业发展中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民办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既要面临来自教育改革带来的就业体制问题又要面临占有诸多优势的公办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因此,民办高校护理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结合我院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就民办高校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做一阐述
期刊
教案检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是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一项常规工作。它经常是用来衡量教师是否备课,是否备好课的依据,进而推论出课将上的效果如何。在没有更好的衡量方法之前,这无疑是高效、快速的途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深入,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这一方法却必然有其不适应及异化的结果。  一、现状:被异化的教案检查  传统的、目前通行的做法是: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定期标准化检查评比教案,且结果与教
期刊
自2005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至今,已七个年头了,七年的辛苦工作,让我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独特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根据当前素质教育新形势,我确立了"以人为本、为人师表、全面育人"的管理理念,以"学会感恩、学会生存、健康成长、积极进取"为前进目标的建设方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班风,以"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学风,紧密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越来越丰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开展寻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景点旅游,现在,旅游业已经到了全民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發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特别是教会学生自学方法比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那种管制型政府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以这种政府管制模式所建立起来的行政审批制度也已无法适应和服务当前的社会经济,亟需调整和改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成败。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准确和熟练程度是实验操作能力强弱的最好体现。最近,笔者对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1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现状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极大
期刊
【摘要】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解释者,纵观课程改革史,教师的参与程度和状态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可见,课程改革给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课改要求,创新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目前捆扰我们的仍是一线的课改实践者的认识问题,对新课改一些教育工作者过多沉浸于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革中,却忽视了教学真正的本质与意义。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