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提不起兴趣,处于被动"听"的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师生主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一些方法。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当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因此所设置的实验情境要考虑到它的新异性,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描绘物理现象的热情,使学生学得主动、自觉,进而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有趣的物理现象时,除了书上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用感应圈使插在上面的两个金属尖端间产生放电现象,学生既可听到啪啪的声音,又可看到电火花.另一个实验是使稀薄气体导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实验现象新奇,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兴趣很浓.演示结束后,我就总结:平时我们观察到的种种有趣的物理现象,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与物理有关的奇闻趣事还多着呢!要真正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原理,就要认真学好物理学,以此把学生引进物理学的大门.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为了突出说明两点:一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切割运动停止,感应电流终止.二是切割磁感线运动是磁场与闭合电路的相对运动,我把螺线管与灵敏电流表申联起来组成闭合电路,首先使条形磁铁插人或拨出螺线管时,引导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磁铁停止运动,指针不偏转,说明电流消失.其次磁铁固定,让套在条形磁铁外面的螺线管作向上或向下运动时,指针也发生偏转.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厚,且进一步明确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设置有趣的物理實验,激发起学生持续地学习物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力。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入课题:杠杆。
又如在讲"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升高?反过来,物体的温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吸收了热量?对于问题的前半部分,学生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基本能正确回答,但对于问题的后半部分,大多数学生往往想当然地给予肯定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双手互相摩擦,然后问他们有什么感觉,使他们悟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热传递",那么还有哪些办法呢?
3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生活。比如学习比热后可引入情境:同样的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这是为什么呢?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这个猜想的办法。此情境集考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等能力于一体,学生仅凭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比较符合新课标精神。学习了电能的知识后,可以创设"现在大量电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你能为你家提供哪些节电措施?""这些措施本质上又属于哪种减少电能的方法?""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这些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节约环保意识。
4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幻灯机、放像机、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创设电教情境,可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录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止,其画面可以展示大到宇宙、星际的天体运动,小到分子、原子的结构及其运动变化,也可以用特技方法将原来高速运动的瞬间即变的短暂过程拉长,便于学生观察.也可以将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变化的过程在几秒内展示其全过程.如在"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学中,以前只是教师一讲到底,因学生对工农业生产实际了解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录像手段后,可以展示火力发电厂的生产全过程,对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录像画面变化快,用较短的时间可以介绍柴油机,核电站及太阳能的利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的实际知识,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可将实验的全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并将实验放大,便于学生观察如在讲"升华、凝华"一节时,我先将细小木条搭成一棵"小树"放在烧杯里,并在杯中放人茶粉,盖上玻璃,然后对烧杯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蔡粉不见了,停止加热,又在"树枝"上出现了霜。把这实验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情境和分析,知道了禁加热先升华成禁蒸气,冷却后蔡蒸气又在"树枝"上凝华成霜的物理原理.接着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国东北地区寒冬晴天的早上,水边树枝上开满雪白的"梨花",这"梨花"其实就是树霜,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上面的原理回答这个问题。
总之,良好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主体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整体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许亚英.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问题[J]. 物理教师1999,(10).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当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因此所设置的实验情境要考虑到它的新异性,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描绘物理现象的热情,使学生学得主动、自觉,进而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有趣的物理现象时,除了书上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用感应圈使插在上面的两个金属尖端间产生放电现象,学生既可听到啪啪的声音,又可看到电火花.另一个实验是使稀薄气体导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实验现象新奇,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兴趣很浓.演示结束后,我就总结:平时我们观察到的种种有趣的物理现象,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与物理有关的奇闻趣事还多着呢!要真正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原理,就要认真学好物理学,以此把学生引进物理学的大门.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为了突出说明两点:一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切割运动停止,感应电流终止.二是切割磁感线运动是磁场与闭合电路的相对运动,我把螺线管与灵敏电流表申联起来组成闭合电路,首先使条形磁铁插人或拨出螺线管时,引导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磁铁停止运动,指针不偏转,说明电流消失.其次磁铁固定,让套在条形磁铁外面的螺线管作向上或向下运动时,指针也发生偏转.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厚,且进一步明确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设置有趣的物理實验,激发起学生持续地学习物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力。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入课题:杠杆。
又如在讲"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升高?反过来,物体的温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吸收了热量?对于问题的前半部分,学生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基本能正确回答,但对于问题的后半部分,大多数学生往往想当然地给予肯定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双手互相摩擦,然后问他们有什么感觉,使他们悟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热传递",那么还有哪些办法呢?
3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生活。比如学习比热后可引入情境:同样的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这是为什么呢?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这个猜想的办法。此情境集考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等能力于一体,学生仅凭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比较符合新课标精神。学习了电能的知识后,可以创设"现在大量电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你能为你家提供哪些节电措施?""这些措施本质上又属于哪种减少电能的方法?""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这些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节约环保意识。
4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幻灯机、放像机、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创设电教情境,可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录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止,其画面可以展示大到宇宙、星际的天体运动,小到分子、原子的结构及其运动变化,也可以用特技方法将原来高速运动的瞬间即变的短暂过程拉长,便于学生观察.也可以将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变化的过程在几秒内展示其全过程.如在"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学中,以前只是教师一讲到底,因学生对工农业生产实际了解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录像手段后,可以展示火力发电厂的生产全过程,对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录像画面变化快,用较短的时间可以介绍柴油机,核电站及太阳能的利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的实际知识,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可将实验的全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并将实验放大,便于学生观察如在讲"升华、凝华"一节时,我先将细小木条搭成一棵"小树"放在烧杯里,并在杯中放人茶粉,盖上玻璃,然后对烧杯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蔡粉不见了,停止加热,又在"树枝"上出现了霜。把这实验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情境和分析,知道了禁加热先升华成禁蒸气,冷却后蔡蒸气又在"树枝"上凝华成霜的物理原理.接着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国东北地区寒冬晴天的早上,水边树枝上开满雪白的"梨花",这"梨花"其实就是树霜,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上面的原理回答这个问题。
总之,良好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主体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整体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许亚英.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问题[J]. 物理教师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