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对话,读懂“必须”背后的意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h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汤姆和爸爸一起钓鱼,有生以来第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高兴之际却被爸爸要求必须放掉,因为还未到钓鲈鱼的时间。面对这一要求,汤姆不得不选择了服从,但却成就了他对“必须遵守”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自然,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既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拷问,也是人生规则的一种教育。如何让学生解读文本的意蕴呢?笔者在教学中,展开三重对话,带领学生读懂“必须”背后的意蕴。
  一、与情境对话,深入文本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重对话的过程,其中与文本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呢?这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与情境对话,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力。
  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找到文章对月夜的描述,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慢慢升起”,仔细体会月亮升起时的美好情景,并思考:汤姆心情怎么样,为什么此刻的月亮那么美?(因为汤姆兴致特别高,心情特别好)
  那么汤姆又是怎么钓到那条大鲈鱼的呢?学生找到关键词语,并组成词串: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词语来叙述汤姆钓鱼的整个过程,抓住其中的动词,感受当时的情境。学生在叙述中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再来对照课文进行朗读,将其中的感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汤姆的惊叫:“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这句表现出汤姆的惊喜,为下一步的“必须放掉”设置矛盾冲突。
  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当时钓鱼场景的美,并体验到汤姆钓鱼的动作,感受到他对大鲈鱼的惊喜之情。这些都是通过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获得的,为下一步的情感体验打好基础。
  二、与人物对话,感悟情感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情感贯穿始终。读者与文本的融合,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这个时候,阅读对话便展开了。此时,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你必须放掉这条鱼”》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人物对话,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从“我”对父亲的抵触情绪到佩服,再到崇敬,从“我”钓到鲈鱼的“欢喜”到“烦恼”,再到释然,这段感情历程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必须”所蕴含的社会内涵。
  文中父子俩有三次对话。针对这三次对话,我引导学生进行重锤敲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第一句:“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要重读,是哪个呢?(必须)为什么?(因为爸爸的声音很低沉,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如何读出来?(声音低一些)第二句:“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问:这一句怎么读?其中有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根据文本的语境,发现这是爸爸在耐心讲道理,此时的语调要平缓一些。第三句:“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我问:如何读呢?其中有一个地方要读重音,是哪里?(应该遵守规定)这样能够将爸爸的斩钉截铁表现出来。
  文本中,汤姆也说了两句话。我让学生画出来并进行解读:第一句话:“为什么?”要读得生硬,带有情绪,表现出汤姆的不情愿,不乐意。第二句:“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则是表现汤姆想要说服爸爸,语调应该是平缓的,心情也是愉快的。根据对话,我让学生从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入手进行复述,简单梳理故事脉络,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与心灵对话,参与体验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何进行人文渗透,这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你必须放掉这条鱼”》的教学中,“必须”是一个社会公德所赋予的命令,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则。但正如汤姆所说,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知道,为何非要放掉不可呢?这个精神层面的升华,如何让学生把握和理解呢?文章在结尾处进行揭示:“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论什么时候,每当我向朋友或者孩子们讲起这段往事,内心总是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针对这段话,我带领学生展开了心灵对话:当年埋怨爸爸,为什么现在又崇敬爸爸?你怎么理解爸爸?他到底是可敬的,还是令人讨厌的?为什么?学生从中体验到爸爸的优秀在于:他具有严于律己的品质,其中那斩钉截铁的低沉的声音,正代表了他对自己的严格和对规则的自我遵守。接着,我又引导:在文中有一段精彩的点睛之笔,你能找出来吗?你怎么理解?
  学生找到中心句:“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我以此拓展并迁移:在生活中,你遇到哪些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
  显而易见,在三重对话之下,学生能够从情境进入文本,通过心灵的对话,情感获得升华,并由此发展了生活化的阅读能力,对语文自主阅读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目前,作文教学备受关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用不同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阐述作文教学的理念,描述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否则,再好的理论、方法,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建构学生需要的作文教学,是一切作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写作内容是学生心灵上的一棵树    考察学生作文中所遇的困境,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不会说。“无话可说”摆在第一,属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古老而又亮丽的风景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朗读,与文本不断碰撞,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读的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
文本解读,以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性地处理,就单篇的文章而言,主要表现在剪裁处理:可以是补白,使文本的意蕴丰满、充实、拓展;可以是推敲,对文本的遗憾进行弥补、加工、锻造;可以是钩玄提要,提纲挈领;也可以是另辟蹊径,进行必要的增删与重组……对文本创造性地处理,是教师的智慧所在,匠心所运。精彩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教者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  我们不妨以《生命的林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同样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综观现今的词语教学,有几种现象必须要引发我们的注意。本文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词语教学的理解。  一、意由境生,将理性化作感性  苏教版第十册《早》: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师:细读这句话,你一定能找到这里的关键词。  生1:我觉得是“韵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源都应该来自学生。教师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运用他们喜欢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节奏等方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这其中的教学节奏就是一种高层次活动,是教师在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规则之后,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波澜起伏  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当于文艺演出中的节目安排。
虚伪编造——为作文而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移花接木——套用同题范文,对精彩句段进行“乾坤大挪移”是当今小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多数学生认为生活单调,每天进学校出学校,出家门进家门,没什么值得写的。其次,学生热衷于将别人作文里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认为这样的文章能得高分,可一旦要写一篇没有范文的作文,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作文该怎么写。上述这些问
中国传统私塾板脸式的课堂氛围与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交织,形成了当前积重难返的“中国式小学语文课堂”。空洞繁琐的分析,枯燥乏味的讲解,繁难偏怪的测试,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思考被抹杀,求知欲望和感悟灵性被泯灭。这种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广大师生挥之不去梦魇。笔者认为:破解“中国式语文教学”,挽救语文教学必须先从挽救语文课堂开始。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当务之要是要先投放“情”和“
文本解读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支持儿子看书的感人故事。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梁晓声以他惯有的蒙太奇式的表现风格,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在寥寥数笔之中将母亲拼命劳作、积劳成疾的形象凸显出来,撼人心魄。母亲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够撬动地球。”我也力图给学生——我的“阿基米德”们一个支点,让学生“撬动”课本。低年级儿童毕竟受其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影响,他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情意、方法的理解难以到位。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如何在学生前方的适当位置作有效的引领呢?本文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运用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重组教材,变式呈示,为学生打开一个“攻城略地”的突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借此,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此共勉。  一、以读为本: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