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支持儿子看书的感人故事。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梁晓声以他惯有的蒙太奇式的表现风格,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在寥寥数笔之中将母亲拼命劳作、积劳成疾的形象凸显出来,撼人心魄。母亲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母亲一直秉承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梁晓声的母亲只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而这种从生活细微处所流露出的爱,因为它的真实与质朴,我想被打动的不仅仅是她的子女们,也会浸润着每个读者的,包括学生。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的段落,体会母亲挣钱的不易,进而理解母亲那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所包含的深厚情感。
2.抓住文中的两组排比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在表现母亲辛劳时的语言特点。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梁晓声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是当今著名作家梁晓声,曾三次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许多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成名后的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出示)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是这回事儿。真是了,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教师深情地朗诵这段文字)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晓声去感受那浓浓的慈母情怀。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于“母爱”的文字太多,可作为本课开头的优美篇章数不胜数,但这些都有可能侵占梁晓声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所以,我选择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话来创设情景。而且,梁晓声也曾说过,母亲是他的文学导师。通过介绍梁晓声的创作成就,引出他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必将把学生带入一个只属于梁晓声母子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局部切入
1.这是一篇很深情的课文,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们会认读这些词语吗?(失魂落魄、震耳欲聋)
文中讲“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你能想象出作者整天是一副怎样的模样吗?
谁来读这一组词语?(龟裂、忙碌、数落)
知道“龟裂”是什么意思吗?查过字典吗?你见过龟裂的手吗?龟裂的手是双怎样的手?
3.谁能用这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富有创意的教学情景中,每个词语在学生脑海中有着丰富的视觉形象和饱满的情感意蕴。另外,将词语教学与整体感知合二为一,既是词语的运用,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开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其实,梁晓声最终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本《青年近卫军》。在向母亲要钱买书的那一天,他有一个发现,而且是他第一次发现。他发现了什么呢?(“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看哪些文字、哪些情景也揪住了你的心,也打动了你的情。边读边做上记号,写下你一时的感触。
5.自读课文,圈点批画。
【设计意图: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质疑,达成探究性阅读的目标,提高学生自读的思维品质。】
三、品味语言,体悟形象
1.同学们做批注的习惯真好!可以交流了吗?梁晓声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穿过一排排缝纫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读到这一段时,哪个词特别引起了你的思考?说说你的理解。在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它真实地再现了母亲当时的工作环境,相信你读后会思考得更深一些。(出示)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破败。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毛茸茸的褐色。”(节选自《母亲》)
(2)读了以上资料,你知道了什么?母亲那“极其瘦弱的脊背”在告诉我们什么?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引用,不单纯是对母亲工作场景的具体呈现,也是为学生深入理解母亲的瘦弱、辛劳、深明大义提供思考的背景。】
2.当这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听到儿子的叫唤后,文中是怎样写的?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这一段的描写很有特点。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一段,母亲的直背、转身给你怎样的感觉?
(2)你有过弯腰干活的经历吗?什么感受?你们仅仅只是一会儿,而这位母亲弯曲着脊背,匍匐在缝纫机板上往往一干就是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啊!她还能很容易地直起背来吗?她还能很轻松地转过身来吗?谁来读这段?
(3)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听着听着,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你来读。
(4)梁晓声和你们一样,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让他为之揪心,都会让他——(学生应答),都会让他——(学生应答)。所以,他这样写道:“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生合作读)
(5)一咏三叹,母子情深,犹如一首委婉悠长的小诗。(配《我的父亲母》主题音乐)
背
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
眼神疲惫的眼睛
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
母亲
……
【设计意图:一是联系学生经历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二是通过“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的提问,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连呼“我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及表达效果。三是将原文改写成一首小诗,在诗的形式与意境中升华情感与认知。】
3.母亲的这一次抬头、这一次转身、这一次凝望,让梁晓声惊讶,让梁晓声心痛,让梁晓声刻骨铭心。当母亲俯下头去,开始忙碌的那一瞬间,又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灵震撼呢?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老师也想读这一段,你们想听吗?(老师范读)从我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文中连用了四个“立刻”,这是一般的忙碌吗?请你用声音把这种忙碌呈现出来。
(2)母亲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把你的心痛融进这段文字里去读。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一快一慢的对比朗读,不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文本阅读的多元化,是想告诉学生:面对相同的一段文字,由于我们理解的视角不同,所以朗读的方法也不相同。】
4.那么,那一天梁晓声发现的仅仅是母亲的“瘦小”吗?他还发现了什么?
四、彰显主题,慈母情深
1.母亲的工作是如此的繁重,是如此的艰辛,但一个月仅能挣二十七块钱。同学们可以算一算,母亲一天能挣多少钱。不到一元钱——这可是母亲的血汗钱啊!如果要买这本书,母亲得干一天半的活,这对母亲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可是当儿子提出这个要求时,她是怎样的态度?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达她的心声。(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
①这里有一个词“皱皱的”,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放了很长时间,没舍得用)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母亲在哪些方面没舍得用。(学生应答)……可是当儿子要钱买书时,她毫不犹豫地掏衣兜——“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指名学生读)。
②支持儿子看书的母亲,当她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毛票的时候,她心里可能会怎样想?所以当别的女人劝阻她时,怎么劝的?(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你来读。
母亲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③那么,她塞给儿子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所以她大声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3.正是因为母亲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梁晓声这个贫困人家的儿子走上了文学之路,在多年以后成了知名的作家!我想母亲的这句话会时时在他耳边萦绕: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算账”,通过对“皱皱的”一词入情入境的解析,通过对母亲数钱时心理活动的揣测,引领学生从文字表面走向情蕴深处,对“一元五角钱”的认知由物质的支持向精神的鼓励,从而对母亲“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看似平淡的话有着更为丰厚的理解。】
4.那么,那一天梁晓声发现的仅仅是母亲的“瘦小”“辛劳”吗?他还发现了母亲的什么?
5.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含辛茹苦的工作,撑起了一颗慈爱的心。
6.在这句话(“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末尾还有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个大大的感叹包含着梁晓声怎样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讨。
【设计意图:三次“他发现了什么”的追问,就像三级台阶,使课堂步步走向深入,使母亲的形象逐渐丰满、感人、摄人心魄。而对感叹号的处理,为下文的探讨留下了伏笔,使整堂课有余音绕梁之感。】
潜心会文 情动辞发
浙江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314500)李 萍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注重教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圈点批注中潜心会文,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握课文的情感脉搏,努力做到“以读为本、情文相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诵读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句段,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流程
一、诵读小诗,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小诗,教师配乐诵读。
您是一棵大树/春天 倚着您幻想/夏天 倚着您繁荣/秋天 倚着您成熟/冬天 倚着您沉思/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使四野永不荒芜/您给予了我生命/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2.教师深情述说:知道这棵大树是谁吗?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优美的图片、和谐的音乐,配上老师深情的诵读,使学生一开始便置身于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未入课文先入境”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要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上台板书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读准多音字“龟”,带上感情读这些词语,评价学生书写。
3.用三言两语来说说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情写出慈母情深的。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为此,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书时真正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同时在板书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感悟深情
1.同学们平时的零花钱是多少?这区区的一元五角钱怎么就能表达母亲的深情呢?先别急着回答,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谁来说说怎么样才能读懂一个人物呢?(板书:一言一行)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选择其中特别令你感动的一句,反反复复地读一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慈母情深,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书声琅琅,更需要静思默想,深读课文时以“区区的一元五角钱怎么就能表达母亲的深情”这一问题为切入口,抓住母亲的一言一行,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圈点批注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2.交流研读句子,预设如下:
A.体验母亲的工作环境。
出示句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理解:震耳欲聋。
师: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一个学生读句子)母亲明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母亲春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母亲秋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就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齐读)
(3)出示补充资料一,深入理解母亲的工作环境。
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是一个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潮湿阴暗,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4)小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就是抓住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这个句子,抓住“震耳欲聋”这个词语,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咱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用这样的方法继续交流。
【扣住“震耳欲聋”一词,由表及里,把词语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资料的适度拓展,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同时教师及时的学法指导为学生后面的交流铺好了路。】
B.感悟母亲的“辛劳”。(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调整)
出示句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学生自由交流,说感悟。
(2)谁发现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了?把它改成平常的说法,读一读,看看是一种什么感觉。
(3)指导个性化朗读,读出“我”的吃惊,母亲的辛劳、吃惊。(板书:辛劳)
出示句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指名读句,抓住“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见过龟裂的手指吗?是怎么样的?母亲用她那龟裂的手指都干过些什么呀?
(2)出示补充资料二:
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3)教师深情述说:孩子们,你看母亲每月的工资才27元,这一元五角对母亲来说就是她一天多的劳动,最起码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来的血汗钱呀!此时,母亲却把她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拼死拼活赚来的钱掏给了“我”,这种情深不深?带着这种感动,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
【此处,补充资料的出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
出示句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请大家细细地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用了四次。(立刻)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
(2)指导个性化朗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母亲的争分夺秒)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我”,看到母亲如此单调枯燥地挣着钱,你还能读得这么快,这么轻松吗?你会怎么读?
▲引读课文1—3小节:
(1)师: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虽然……虽然……(引读课文第二节)但“我”还是来向母亲,向苦苦挣扎、拼命养活五个孩子的母亲要这么多钱了。
(2)师:“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当“我”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工作之后,“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母亲两次掏出的一元五角钱,对母亲来说意味着……(16小时的忙碌、16小时的震耳欲聋……)而此时,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的手里……
C.感悟母亲的“通情达理”。
出示句五: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为什么会是塞?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板书:母爱。
(2)齐读这个句子。
【以上,教师引导学生紧扣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一个“龟裂”、“塞”,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慈母深情,在交流、品味、朗读、想象中一个辛劳、善良、通情达理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3.真情表白:“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心想: (此刻,“我”会想些什么呢?拿出作业本写一写)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此时,伴随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已被慈母那博大的情怀所深深打动,他们的情感如琴弦上的音符一般喷涌而出,母爱儿、儿孝母,情与文生生相息。】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略)
2.回读课题,结课。“我”的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我”的成功都源于——慈母情深。孩子们,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母亲对我们的那份深情、那份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我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再读课题——慈母情深。
3.布置课外阅读:回去读一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倡导开放的语文教学。结课时出示作者梁晓声的简介和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课外,课虽终,但情正浓。】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支持儿子看书的感人故事。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梁晓声以他惯有的蒙太奇式的表现风格,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在寥寥数笔之中将母亲拼命劳作、积劳成疾的形象凸显出来,撼人心魄。母亲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母亲一直秉承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梁晓声的母亲只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而这种从生活细微处所流露出的爱,因为它的真实与质朴,我想被打动的不仅仅是她的子女们,也会浸润着每个读者的,包括学生。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的段落,体会母亲挣钱的不易,进而理解母亲那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所包含的深厚情感。
2.抓住文中的两组排比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在表现母亲辛劳时的语言特点。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梁晓声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是当今著名作家梁晓声,曾三次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许多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成名后的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出示)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是这回事儿。真是了,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教师深情地朗诵这段文字)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晓声去感受那浓浓的慈母情怀。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于“母爱”的文字太多,可作为本课开头的优美篇章数不胜数,但这些都有可能侵占梁晓声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所以,我选择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话来创设情景。而且,梁晓声也曾说过,母亲是他的文学导师。通过介绍梁晓声的创作成就,引出他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必将把学生带入一个只属于梁晓声母子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局部切入
1.这是一篇很深情的课文,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们会认读这些词语吗?(失魂落魄、震耳欲聋)
文中讲“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你能想象出作者整天是一副怎样的模样吗?
谁来读这一组词语?(龟裂、忙碌、数落)
知道“龟裂”是什么意思吗?查过字典吗?你见过龟裂的手吗?龟裂的手是双怎样的手?
3.谁能用这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富有创意的教学情景中,每个词语在学生脑海中有着丰富的视觉形象和饱满的情感意蕴。另外,将词语教学与整体感知合二为一,既是词语的运用,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开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其实,梁晓声最终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本《青年近卫军》。在向母亲要钱买书的那一天,他有一个发现,而且是他第一次发现。他发现了什么呢?(“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看哪些文字、哪些情景也揪住了你的心,也打动了你的情。边读边做上记号,写下你一时的感触。
5.自读课文,圈点批画。
【设计意图: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质疑,达成探究性阅读的目标,提高学生自读的思维品质。】
三、品味语言,体悟形象
1.同学们做批注的习惯真好!可以交流了吗?梁晓声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穿过一排排缝纫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读到这一段时,哪个词特别引起了你的思考?说说你的理解。在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它真实地再现了母亲当时的工作环境,相信你读后会思考得更深一些。(出示)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破败。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毛茸茸的褐色。”(节选自《母亲》)
(2)读了以上资料,你知道了什么?母亲那“极其瘦弱的脊背”在告诉我们什么?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引用,不单纯是对母亲工作场景的具体呈现,也是为学生深入理解母亲的瘦弱、辛劳、深明大义提供思考的背景。】
2.当这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听到儿子的叫唤后,文中是怎样写的?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这一段的描写很有特点。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一段,母亲的直背、转身给你怎样的感觉?
(2)你有过弯腰干活的经历吗?什么感受?你们仅仅只是一会儿,而这位母亲弯曲着脊背,匍匐在缝纫机板上往往一干就是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啊!她还能很容易地直起背来吗?她还能很轻松地转过身来吗?谁来读这段?
(3)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听着听着,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你来读。
(4)梁晓声和你们一样,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让他为之揪心,都会让他——(学生应答),都会让他——(学生应答)。所以,他这样写道:“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生合作读)
(5)一咏三叹,母子情深,犹如一首委婉悠长的小诗。(配《我的父亲母》主题音乐)
背
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
眼神疲惫的眼睛
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
母亲
……
【设计意图:一是联系学生经历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二是通过“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的提问,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连呼“我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及表达效果。三是将原文改写成一首小诗,在诗的形式与意境中升华情感与认知。】
3.母亲的这一次抬头、这一次转身、这一次凝望,让梁晓声惊讶,让梁晓声心痛,让梁晓声刻骨铭心。当母亲俯下头去,开始忙碌的那一瞬间,又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灵震撼呢?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老师也想读这一段,你们想听吗?(老师范读)从我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文中连用了四个“立刻”,这是一般的忙碌吗?请你用声音把这种忙碌呈现出来。
(2)母亲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把你的心痛融进这段文字里去读。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一快一慢的对比朗读,不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文本阅读的多元化,是想告诉学生:面对相同的一段文字,由于我们理解的视角不同,所以朗读的方法也不相同。】
4.那么,那一天梁晓声发现的仅仅是母亲的“瘦小”吗?他还发现了什么?
四、彰显主题,慈母情深
1.母亲的工作是如此的繁重,是如此的艰辛,但一个月仅能挣二十七块钱。同学们可以算一算,母亲一天能挣多少钱。不到一元钱——这可是母亲的血汗钱啊!如果要买这本书,母亲得干一天半的活,这对母亲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可是当儿子提出这个要求时,她是怎样的态度?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达她的心声。(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
①这里有一个词“皱皱的”,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放了很长时间,没舍得用)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母亲在哪些方面没舍得用。(学生应答)……可是当儿子要钱买书时,她毫不犹豫地掏衣兜——“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指名学生读)。
②支持儿子看书的母亲,当她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毛票的时候,她心里可能会怎样想?所以当别的女人劝阻她时,怎么劝的?(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你来读。
母亲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③那么,她塞给儿子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所以她大声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3.正是因为母亲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梁晓声这个贫困人家的儿子走上了文学之路,在多年以后成了知名的作家!我想母亲的这句话会时时在他耳边萦绕: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算账”,通过对“皱皱的”一词入情入境的解析,通过对母亲数钱时心理活动的揣测,引领学生从文字表面走向情蕴深处,对“一元五角钱”的认知由物质的支持向精神的鼓励,从而对母亲“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看似平淡的话有着更为丰厚的理解。】
4.那么,那一天梁晓声发现的仅仅是母亲的“瘦小”“辛劳”吗?他还发现了母亲的什么?
5.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含辛茹苦的工作,撑起了一颗慈爱的心。
6.在这句话(“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末尾还有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个大大的感叹包含着梁晓声怎样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讨。
【设计意图:三次“他发现了什么”的追问,就像三级台阶,使课堂步步走向深入,使母亲的形象逐渐丰满、感人、摄人心魄。而对感叹号的处理,为下文的探讨留下了伏笔,使整堂课有余音绕梁之感。】
潜心会文 情动辞发
浙江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314500)李 萍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注重教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圈点批注中潜心会文,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握课文的情感脉搏,努力做到“以读为本、情文相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诵读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句段,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流程
一、诵读小诗,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小诗,教师配乐诵读。
您是一棵大树/春天 倚着您幻想/夏天 倚着您繁荣/秋天 倚着您成熟/冬天 倚着您沉思/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使四野永不荒芜/您给予了我生命/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2.教师深情述说:知道这棵大树是谁吗?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优美的图片、和谐的音乐,配上老师深情的诵读,使学生一开始便置身于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未入课文先入境”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要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上台板书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读准多音字“龟”,带上感情读这些词语,评价学生书写。
3.用三言两语来说说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情写出慈母情深的。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为此,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书时真正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同时在板书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感悟深情
1.同学们平时的零花钱是多少?这区区的一元五角钱怎么就能表达母亲的深情呢?先别急着回答,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谁来说说怎么样才能读懂一个人物呢?(板书:一言一行)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选择其中特别令你感动的一句,反反复复地读一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慈母情深,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书声琅琅,更需要静思默想,深读课文时以“区区的一元五角钱怎么就能表达母亲的深情”这一问题为切入口,抓住母亲的一言一行,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圈点批注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2.交流研读句子,预设如下:
A.体验母亲的工作环境。
出示句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理解:震耳欲聋。
师: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一个学生读句子)母亲明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母亲春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母亲秋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就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齐读)
(3)出示补充资料一,深入理解母亲的工作环境。
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是一个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潮湿阴暗,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4)小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就是抓住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这个句子,抓住“震耳欲聋”这个词语,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咱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用这样的方法继续交流。
【扣住“震耳欲聋”一词,由表及里,把词语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资料的适度拓展,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同时教师及时的学法指导为学生后面的交流铺好了路。】
B.感悟母亲的“辛劳”。(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调整)
出示句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学生自由交流,说感悟。
(2)谁发现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了?把它改成平常的说法,读一读,看看是一种什么感觉。
(3)指导个性化朗读,读出“我”的吃惊,母亲的辛劳、吃惊。(板书:辛劳)
出示句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指名读句,抓住“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见过龟裂的手指吗?是怎么样的?母亲用她那龟裂的手指都干过些什么呀?
(2)出示补充资料二:
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3)教师深情述说:孩子们,你看母亲每月的工资才27元,这一元五角对母亲来说就是她一天多的劳动,最起码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来的血汗钱呀!此时,母亲却把她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拼死拼活赚来的钱掏给了“我”,这种情深不深?带着这种感动,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
【此处,补充资料的出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
出示句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请大家细细地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用了四次。(立刻)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
(2)指导个性化朗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母亲的争分夺秒)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我”,看到母亲如此单调枯燥地挣着钱,你还能读得这么快,这么轻松吗?你会怎么读?
▲引读课文1—3小节:
(1)师: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虽然……虽然……(引读课文第二节)但“我”还是来向母亲,向苦苦挣扎、拼命养活五个孩子的母亲要这么多钱了。
(2)师:“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当“我”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工作之后,“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母亲两次掏出的一元五角钱,对母亲来说意味着……(16小时的忙碌、16小时的震耳欲聋……)而此时,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的手里……
C.感悟母亲的“通情达理”。
出示句五: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为什么会是塞?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板书:母爱。
(2)齐读这个句子。
【以上,教师引导学生紧扣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一个“龟裂”、“塞”,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慈母深情,在交流、品味、朗读、想象中一个辛劳、善良、通情达理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3.真情表白:“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心想: (此刻,“我”会想些什么呢?拿出作业本写一写)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此时,伴随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已被慈母那博大的情怀所深深打动,他们的情感如琴弦上的音符一般喷涌而出,母爱儿、儿孝母,情与文生生相息。】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略)
2.回读课题,结课。“我”的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我”的成功都源于——慈母情深。孩子们,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母亲对我们的那份深情、那份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我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再读课题——慈母情深。
3.布置课外阅读:回去读一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倡导开放的语文教学。结课时出示作者梁晓声的简介和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课外,课虽终,但情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