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两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支持儿子看书的感人故事。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梁晓声以他惯有的蒙太奇式的表现风格,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在寥寥数笔之中将母亲拼命劳作、积劳成疾的形象凸显出来,撼人心魄。母亲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母亲一直秉承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梁晓声的母亲只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而这种从生活细微处所流露出的爱,因为它的真实与质朴,我想被打动的不仅仅是她的子女们,也会浸润着每个读者的,包括学生。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的段落,体会母亲挣钱的不易,进而理解母亲那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所包含的深厚情感。
  2.抓住文中的两组排比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在表现母亲辛劳时的语言特点。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梁晓声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是当今著名作家梁晓声,曾三次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许多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成名后的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出示)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是这回事儿。真是了,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教师深情地朗诵这段文字)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晓声去感受那浓浓的慈母情怀。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于“母爱”的文字太多,可作为本课开头的优美篇章数不胜数,但这些都有可能侵占梁晓声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所以,我选择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话来创设情景。而且,梁晓声也曾说过,母亲是他的文学导师。通过介绍梁晓声的创作成就,引出他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必将把学生带入一个只属于梁晓声母子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局部切入
  1.这是一篇很深情的课文,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们会认读这些词语吗?(失魂落魄、震耳欲聋)
  文中讲“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你能想象出作者整天是一副怎样的模样吗?
  谁来读这一组词语?(龟裂、忙碌、数落)
  知道“龟裂”是什么意思吗?查过字典吗?你见过龟裂的手吗?龟裂的手是双怎样的手?
  3.谁能用这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富有创意的教学情景中,每个词语在学生脑海中有着丰富的视觉形象和饱满的情感意蕴。另外,将词语教学与整体感知合二为一,既是词语的运用,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开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其实,梁晓声最终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本《青年近卫军》。在向母亲要钱买书的那一天,他有一个发现,而且是他第一次发现。他发现了什么呢?(“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看哪些文字、哪些情景也揪住了你的心,也打动了你的情。边读边做上记号,写下你一时的感触。
  5.自读课文,圈点批画。
  【设计意图: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质疑,达成探究性阅读的目标,提高学生自读的思维品质。】
  三、品味语言,体悟形象
  1.同学们做批注的习惯真好!可以交流了吗?梁晓声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穿过一排排缝纫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读到这一段时,哪个词特别引起了你的思考?说说你的理解。在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它真实地再现了母亲当时的工作环境,相信你读后会思考得更深一些。(出示)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理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破败。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毛茸茸的褐色。”(节选自《母亲》)
  (2)读了以上资料,你知道了什么?母亲那“极其瘦弱的脊背”在告诉我们什么?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引用,不单纯是对母亲工作场景的具体呈现,也是为学生深入理解母亲的瘦弱、辛劳、深明大义提供思考的背景。】
  2.当这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听到儿子的叫唤后,文中是怎样写的?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这一段的描写很有特点。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一段,母亲的直背、转身给你怎样的感觉?
  (2)你有过弯腰干活的经历吗?什么感受?你们仅仅只是一会儿,而这位母亲弯曲着脊背,匍匐在缝纫机板上往往一干就是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啊!她还能很容易地直起背来吗?她还能很轻松地转过身来吗?谁来读这段?
  (3)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听着听着,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你来读。
  (4)梁晓声和你们一样,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让他为之揪心,都会让他——(学生应答),都会让他——(学生应答)。所以,他这样写道:“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生合作读)
  (5)一咏三叹,母子情深,犹如一首委婉悠长的小诗。(配《我的父亲母》主题音乐)
  背
  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
  眼神疲惫的眼睛
  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
  母亲
  ……
  【设计意图:一是联系学生经历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二是通过“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的提问,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连呼“我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及表达效果。三是将原文改写成一首小诗,在诗的形式与意境中升华情感与认知。】
  3.母亲的这一次抬头、这一次转身、这一次凝望,让梁晓声惊讶,让梁晓声心痛,让梁晓声刻骨铭心。当母亲俯下头去,开始忙碌的那一瞬间,又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灵震撼呢?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老师也想读这一段,你们想听吗?(老师范读)从我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文中连用了四个“立刻”,这是一般的忙碌吗?请你用声音把这种忙碌呈现出来。
  (2)母亲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把你的心痛融进这段文字里去读。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一快一慢的对比朗读,不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文本阅读的多元化,是想告诉学生:面对相同的一段文字,由于我们理解的视角不同,所以朗读的方法也不相同。】
  4.那么,那一天梁晓声发现的仅仅是母亲的“瘦小”吗?他还发现了什么?
  四、彰显主题,慈母情深
  1.母亲的工作是如此的繁重,是如此的艰辛,但一个月仅能挣二十七块钱。同学们可以算一算,母亲一天能挣多少钱。不到一元钱——这可是母亲的血汗钱啊!如果要买这本书,母亲得干一天半的活,这对母亲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可是当儿子提出这个要求时,她是怎样的态度?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达她的心声。(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
  ①这里有一个词“皱皱的”,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放了很长时间,没舍得用)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母亲在哪些方面没舍得用。(学生应答)……可是当儿子要钱买书时,她毫不犹豫地掏衣兜——“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指名学生读)。
  ②支持儿子看书的母亲,当她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毛票的时候,她心里可能会怎样想?所以当别的女人劝阻她时,怎么劝的?(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你来读。
  母亲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③那么,她塞给儿子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所以她大声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3.正是因为母亲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梁晓声这个贫困人家的儿子走上了文学之路,在多年以后成了知名的作家!我想母亲的这句话会时时在他耳边萦绕: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算账”,通过对“皱皱的”一词入情入境的解析,通过对母亲数钱时心理活动的揣测,引领学生从文字表面走向情蕴深处,对“一元五角钱”的认知由物质的支持向精神的鼓励,从而对母亲“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看似平淡的话有着更为丰厚的理解。】
  4.那么,那一天梁晓声发现的仅仅是母亲的“瘦小”“辛劳”吗?他还发现了母亲的什么?
  5.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含辛茹苦的工作,撑起了一颗慈爱的心。
  6.在这句话(“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末尾还有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个大大的感叹包含着梁晓声怎样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讨。
  【设计意图:三次“他发现了什么”的追问,就像三级台阶,使课堂步步走向深入,使母亲的形象逐渐丰满、感人、摄人心魄。而对感叹号的处理,为下文的探讨留下了伏笔,使整堂课有余音绕梁之感。】
  
  潜心会文 情动辞发
  浙江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314500)李 萍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注重教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圈点批注中潜心会文,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握课文的情感脉搏,努力做到“以读为本、情文相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诵读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句段,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流程
  一、诵读小诗,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小诗,教师配乐诵读。
  您是一棵大树/春天 倚着您幻想/夏天 倚着您繁荣/秋天 倚着您成熟/冬天 倚着您沉思/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使四野永不荒芜/您给予了我生命/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2.教师深情述说:知道这棵大树是谁吗?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优美的图片、和谐的音乐,配上老师深情的诵读,使学生一开始便置身于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未入课文先入境”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要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上台板书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读准多音字“龟”,带上感情读这些词语,评价学生书写。
  3.用三言两语来说说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情写出慈母情深的。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为此,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书时真正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同时在板书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感悟深情
  1.同学们平时的零花钱是多少?这区区的一元五角钱怎么就能表达母亲的深情呢?先别急着回答,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谁来说说怎么样才能读懂一个人物呢?(板书:一言一行)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选择其中特别令你感动的一句,反反复复地读一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慈母情深,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书声琅琅,更需要静思默想,深读课文时以“区区的一元五角钱怎么就能表达母亲的深情”这一问题为切入口,抓住母亲的一言一行,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圈点批注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2.交流研读句子,预设如下:
  A.体验母亲的工作环境。
  出示句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理解:震耳欲聋。
  师: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一个学生读句子)母亲明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母亲春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母亲秋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就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齐读)
  (3)出示补充资料一,深入理解母亲的工作环境。
  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是一个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潮湿阴暗,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4)小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就是抓住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这个句子,抓住“震耳欲聋”这个词语,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咱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用这样的方法继续交流。
  【扣住“震耳欲聋”一词,由表及里,把词语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资料的适度拓展,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同时教师及时的学法指导为学生后面的交流铺好了路。】
  B.感悟母亲的“辛劳”。(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调整)
  出示句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学生自由交流,说感悟。
  (2)谁发现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了?把它改成平常的说法,读一读,看看是一种什么感觉。
  (3)指导个性化朗读,读出“我”的吃惊,母亲的辛劳、吃惊。(板书:辛劳)
  出示句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指名读句,抓住“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见过龟裂的手指吗?是怎么样的?母亲用她那龟裂的手指都干过些什么呀?
  (2)出示补充资料二:
  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3)教师深情述说:孩子们,你看母亲每月的工资才27元,这一元五角对母亲来说就是她一天多的劳动,最起码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来的血汗钱呀!此时,母亲却把她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拼死拼活赚来的钱掏给了“我”,这种情深不深?带着这种感动,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
  【此处,补充资料的出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
  出示句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请大家细细地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用了四次。(立刻)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
  (2)指导个性化朗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母亲的争分夺秒)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我”,看到母亲如此单调枯燥地挣着钱,你还能读得这么快,这么轻松吗?你会怎么读?
  ▲引读课文1—3小节:
  (1)师: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虽然……虽然……(引读课文第二节)但“我”还是来向母亲,向苦苦挣扎、拼命养活五个孩子的母亲要这么多钱了。
  (2)师:“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当“我”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工作之后,“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母亲两次掏出的一元五角钱,对母亲来说意味着……(16小时的忙碌、16小时的震耳欲聋……)而此时,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的手里……
  C.感悟母亲的“通情达理”。
  出示句五: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为什么会是塞?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板书:母爱。
  (2)齐读这个句子。
  【以上,教师引导学生紧扣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一个“龟裂”、“塞”,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慈母深情,在交流、品味、朗读、想象中一个辛劳、善良、通情达理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3.真情表白:“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心想: (此刻,“我”会想些什么呢?拿出作业本写一写)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此时,伴随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已被慈母那博大的情怀所深深打动,他们的情感如琴弦上的音符一般喷涌而出,母爱儿、儿孝母,情与文生生相息。】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略)
  2.回读课题,结课。“我”的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我”的成功都源于——慈母情深。孩子们,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母亲对我们的那份深情、那份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我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再读课题——慈母情深。
  3.布置课外阅读:回去读一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倡导开放的语文教学。结课时出示作者梁晓声的简介和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课外,课虽终,但情正浓。】
其他文献
【缘起】  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曾明确指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是“理解”,只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会运用了。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严重忽视语言学习环节中的“积累”和“运用”。前不久,笔者听了人教版第六册《燕子》一文的同课异构的教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上册中的一首小诗,它的语言基调比较活泼、清新。此外,这也是一首感情细腻的小诗。“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小诗从一开头就提到了抒发浓烈情感的对象,但是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诉说对老师浓浓的情怀,而是通过一株紫丁香来诗意地传递的。这株紫丁香蕴含了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深深的问候与感激,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可以说,这是一首体现师生绵
教学中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渴望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巧设悬念的教学策略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的心理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何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导入悬念,先声夺人激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设置悬念,
目前,作文教学备受关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用不同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阐述作文教学的理念,描述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否则,再好的理论、方法,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建构学生需要的作文教学,是一切作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写作内容是学生心灵上的一棵树    考察学生作文中所遇的困境,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不会说。“无话可说”摆在第一,属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古老而又亮丽的风景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朗读,与文本不断碰撞,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读的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
文本解读,以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性地处理,就单篇的文章而言,主要表现在剪裁处理:可以是补白,使文本的意蕴丰满、充实、拓展;可以是推敲,对文本的遗憾进行弥补、加工、锻造;可以是钩玄提要,提纲挈领;也可以是另辟蹊径,进行必要的增删与重组……对文本创造性地处理,是教师的智慧所在,匠心所运。精彩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教者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  我们不妨以《生命的林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同样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综观现今的词语教学,有几种现象必须要引发我们的注意。本文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词语教学的理解。  一、意由境生,将理性化作感性  苏教版第十册《早》: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师:细读这句话,你一定能找到这里的关键词。  生1:我觉得是“韵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源都应该来自学生。教师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运用他们喜欢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节奏等方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这其中的教学节奏就是一种高层次活动,是教师在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规则之后,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波澜起伏  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当于文艺演出中的节目安排。
虚伪编造——为作文而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移花接木——套用同题范文,对精彩句段进行“乾坤大挪移”是当今小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多数学生认为生活单调,每天进学校出学校,出家门进家门,没什么值得写的。其次,学生热衷于将别人作文里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认为这样的文章能得高分,可一旦要写一篇没有范文的作文,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作文该怎么写。上述这些问
中国传统私塾板脸式的课堂氛围与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交织,形成了当前积重难返的“中国式小学语文课堂”。空洞繁琐的分析,枯燥乏味的讲解,繁难偏怪的测试,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思考被抹杀,求知欲望和感悟灵性被泯灭。这种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广大师生挥之不去梦魇。笔者认为:破解“中国式语文教学”,挽救语文教学必须先从挽救语文课堂开始。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当务之要是要先投放“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