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画像砖,拼一幅魏晋桃花源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图:伏羲画像砖。右上图:羽人画像砖。右下图:西王母画像砖

  鲁迅痴迷于收藏,在北京居住时,常常在琉璃厂流连忘返。他涉猎广泛,古籍善本、碑拓、版画、汉画像拓片、古铜器、古砖等,统统收入。其中有一块砚台,被他视作珍宝。当年,因与弟弟周作人不合,离开他们共同居住的八道湾胡同11号前,他带走了为数不多的物品,其中就有这块砚台。砚台由古砖制作而成,侧身刻有“大同十一年”字样,另两侧分别刻有花纹。“大同十一年”是指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即公元545年。后经研究者证实,古砖出土于浙江嵊县,属当时的画像砖。
  所谓画像砖,是指模印或刻画的有画像或花纹的石砖,多为墓室中壁画所用,也有的用在宫殿建筑上。它始于战国晚期,盛行于两汉,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有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当时,古代民间工匠以现实社会为摹本,在石砖上以刀作画,描画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其中,最为出彩的当数河西走廊地区的彩绘画像砖。
  近期,“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品共有258件(套)画像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神仙异兽、桑蚕农耕、出行射猎、宴饮起居、百戏娱乐、车舆服饰等,一砖一画、一砖一景,描画出魏晋时期河西人民的天地崇拜、生活百态、幽冥想象,被誉为“魏晋社会连环画”。

天上伏羲女娲,地下墓主升仙


  1971年的一天,甘肃嘉峪关新城乡,两名牧民正在沙石滩上放羊,无意中发现地上有一个小洞,走近一瞧,里面竟暗藏乾坤。他们隐约看见洞底有青砖,向下挖去,竟挖出了一堵墓门墙。后来,两人拆去墓室门,进入墓室,发现墓中已是一片狼藉,显然这是一座早就惨遭盗毁的古墓,但墓室的壁画却十分精美。
  牧民发现壁画的消息传开后,立刻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专家们赶到现场勘查后,发现这里竟然是一个魏晋时期的大型墓葬群。随后,专家们对多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中出土了不少宝贵文物,最为珍贵的就是700多块魏晋彩色壁画砖。这次国博展览的画像砖,多出自于此。
  “汉武帝以前的河西地区,为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开拓河西列置四郡后,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入河西。因此,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渊源在汉代的中原地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郑岩教授对古代墓葬壁画颇有研究,曾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自汉末至两晋,薄葬观念流行,墓室内随葬品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墓室中大量壁画的出现,用于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种种生产生活场面,以及对死后理想世界的想象。
  “河西地区的画像砖,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画像砖:第一是彩色的;第二生活化特别浓厚,包含了丰富的题材。”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陈克双说。这次展览分为三大部分:“图画天地”,展现河西人民的宗教崇拜与精神世界;“生活百态”,描画河西人民千姿百态的生活风貌;“宁平降福”,则是魏晋河西人民对身后世界的认识与观照。
  展览的开卷之作,是一块魏晋时期的伏羲画像砖,1991年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墓群。画像砖呈方形,四周饰有白色边框,中央用白色涂底、彩绘一伏羲图像。伏羲人首蛇身,右手持规,头戴山形冠,胸怀“日轮”,中有呈飞翔状墨鸟。墨鸟为传说中运载日至日出的阳鸟,又称金乌。
《神人骑鱼图》砖面上,一个羽人骑在一条大鲤鱼的背上。一说是战国时代赵人琴高“入涿水取龙子”的传说。

  伏羲与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在传说中,伏羲女娲均人首、蛇身、兽足。伏羲执规、女娲执矩,规画圆、矩画方。伏羲胸怀“日轮”,内有金乌;女娲胸怀“月轮”,内有蟾蜍。对伏羲女娲的崇拜,展现了当时人们延续中原文化中“天圆地方”“阴阳相对”的宇宙观,也成了汉文明延伸至西域的例证。
  除了伏羲女娲,河西画像砖上还有昆仑仙境中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风伯、雷神、羲和(太阳女神)等神明形象,包括羽人。羽人是古代神话中有翅膀的飞仙。最早的羽人形象来自商代晚期,为人与鸟的合体。王充在《论衡·无形篇》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到了魏晋,形象有所演变,画像砖中的羽人多长发、赤足,身形细长,着羽衣。
  这次展出的画像砖中,有一块《神人骑鱼图》格外引人瞩目。在砖面上,一个羽人骑在一条大鲤鱼的背上。有学者认为这讲述的是战国时琴高骑鲤鱼登天的故事:趙国人琴高,善弹琴,被宋康王奉为宾客。他精通养生,在冀州和涿郡一带游荡了200多年。后来,他告别世间,说要“入涿水取龙子”,并告知弟子们在岸边等。弟子们在岸边立祠守候,只见他骑着红鲤从水中出来,坐到祠中,引来成千上万人围观。
  但也有人对《神人骑鱼图》所讲述的故事持否定意见,认为画中的鱼是一种图腾或神圣动物,有生殖繁盛和祝福的含义,“画像砖既是鱼图腾,又是生殖崇拜的艺术表达”。总而言之,是一种寄托美好祝福的信仰。
  在墓室中,这些画像砖有着各自的“位次”:墓门口上方的照墙,形如“门楼”,有左右门阙,是墓室的入口。力士托举群山的画像砖立于照墙上端,持帚门吏立于照墙门阙两侧“拥慧迎门”,羽人则姿态舒展、云气环绕;“方相氏”(古时一种民间信仰的神)送丧开道,为墓主人打通去往天界的道路。通过照墙后的甬道来到墓室的前室,这里描画了“天上世界”:最顶端的画像砖往往是伏羲女娲等神祇,其余神仙神兽则安排在中下部分;再来到后室,这里的画像砖以神鹿、神羊、神兔、天马等神兽来“辟邪”,也有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四神“镇墓”。从照墙、甬道再到前室、后室的画像砖,完成了一条墓主人的升仙之路。   “这些画像砖看似独立,实则统一设计、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人们希望超凡脱俗、追求永恒的宗教需要。”郑岩说。

“坞堡”大庄园经济的繁荣


  这批展品中,有描画不食烟火、“天上飞仙”的画像砖,也有展现墓主人生平事迹的画像砖。虽时隔1200年至1800年,这些画像砖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沉闷、乏味。寥寥几笔,就将当时或忙碌、或欢愉、或肃穆的场景,一一展现。这些场景,大多发生在被称作“坞堡”的大庄园内外。
  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说道:“凡囤聚堡坞而欲久支岁月的,最理想的地方,是既险阻又可以耕种、有水泉灌溉之地。”所谓“堡坞”,也即“坞堡”,兴起于东汉末年,配备有武装部队(部曲和家丁)以及角楼等武装设施,具有一定防御能力,并能容纳一定人丁生产生活的大庄园。汉朝灭亡后,魏晋时期的地主豪绅迁居河西,为了在新兴之地保卫家产,也将“坞堡”这种形式带到河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西“坞堡经济”。
  这次展出的一块坞堡射鸟画像砖,就生动地展现了坞堡的一个场景。画像砖左侧(远处)是一坞堡,坞堡正中有门,墙上设有垛口。堡外,两只黑鸟立于大树枝头,而树下一男子仰面蹙眉、弓满弦张,看上去箭随时会被射出。射鸟是承自汉代的题材,有说是为了射爵求官、祭祀,也有说是驱鸟、获鸟、礼仪性射鸟。这块画像砖的两边,原是采桑砖和牛耕砖,均是春季重要的农事活动。因此,夹在其中的射鸟图,更大可能是为了驱赶桑树上的鸟,或是为开春气、通万物的礼仪性射鸟。
  由于河西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不少画像砖的内容与农业有关。采桑画像砖中,一棵高大桑树下,左侧红衣女子手提桑笼采桑,提起的手臂上衣袖滑落;右侧女子手持桑钩采桑,裙裾随着姿势而隆起;撒种耱(音同墨)地画像砖里,一男子在前,边走边撒种,后跟一黑牛,身架耢子,耢子上站一人,一手持鞭、一手拉绳,分工明确、精细耕作;由七块画像砖组成的出行狩猎画像砖,三骑并驰于前,骑手头戴黑色介帻,二骑并行于后,一骑手牵猎犬、一骑臂上架鹰,策马飞驰,似有急促的马蹄声响彻耳畔。
坞堡射鸟画像砖。
采桑画像砖。
采桑画像砖。
羌女送行画像砖。

  “魏晋时代反映农业生活的绘画作品传世极少,但这些画像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的空白。”有学者说。
  宰牛、宰猪、烫鸡等庖厨场景频繁出现在画像砖中。比如庖厨画像砖,砖的四周以红线勾成边框,右侧是一男子在案上切肉,身旁是两盘已切好的肉,左侧一女子身着红衫,一手执厨具、一手拢衣袖,在灶前烹饪。她的上方还悬挂三块肉。
  相较于反映耕作、狩猎等实际生产的画面,画像砖中反映精神上享乐内容的也不少。比如一些宴饮图和宴乐图,在一块双人歌舞画像砖中,两个衣冠高贵的男女正随着音乐在屋中起舞,没有特定的舞蹈排场与形制,两人似乎是即兴舞蹈。另一块画像砖上,有两人对坐,手举羊肉串,串肉的工具不是木棍,而是三股铁叉,足见民族文化交融下烤肉习俗兴起。
  还有一块羌女送行画像砖,画中一男子骑在一匹白花色骏马上,遥遥回望;一女子面带戚容,依依惜别。女子长发披肩,身着圆领浅地裘氅,长裙袭地,身背挎壶,站立送行,有学者认为这是羌族女性的形象,“是河西地区民族融合、通婚的体现”。

夸耀生前财富,祈愿后世平安


  “生活百态”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与其相对的则是对后世的“宁平降福”。
  “宁平降福”画像砖重点强调墓主人死后的“财产”。虽然魏晋时期,人们在精神上仍延续了汉以来的古朴健朗,但身处乱世,盗贼群起,加之中原地带战乱频仍,使得对“死”的惧怕、对财产不受保护的担忧,也渗透进魏晋河西一带人们的世界观中。
  那个时代,不信鬼的人是特例:《世说新语》里记载一则故事,时人信鬼,阮修不信,他反问道:“都说人死后穿着生前衣服,难道衣服也能成鬼?”
仕女开箱画像砖,以白色为底色,彩绘一女子开箱取衣物的情景。

  另有一则清人记载的“阮瞻辩鬼”的故事,能一瞥当时人们对身后事的矛盾心理。阮咸有一子名阮瞻,学问高深,辩才了得,不信鬼神,无论谁来和他辩论鬼的话题,不仅会败下阵来,并自此也不再信鬼神。这一天又来一客,同阮瞻辩鬼,这位客人的口才和阮瞻不相上下。于是,阮瞻尽全力,终于辩得对手哑口无言。对手说:“您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心服口服。”然后化作清风飞去。原来这个客人就是鬼。阮瞻见状,神色黯然,生了场大病,不久便去世了。
  对死后世界高度重视,才是魏晋时期人们的普遍信仰。河西魏晋墓葬的前、后室,一般对照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生活居所的“前堂后室”。前室的画像砖,题材一般为升仙和世俗生活,后室多为墓主内寝、兵器和象征财富的绢帛等私用物品。
  当时,币制混乱,绢帛布匹成了相对稳定的硬通货,前凉张轨据凉州之前,河西地区多以绢代钱,绢帛也成為财富的象征。为了表现墓主的富有,画像砖也以此为主题,有的画着一卷卷收纳在“采帛机”上的绢帛,有的是一捆捆结成麻花状的丝束,有的则写着“合缋”( 也作“余缋”;缋,即布帛的头尾)。
  这次展览中,有一块仕女开箱画像砖,以白色为底色,彩绘一女子开箱取衣物的情景。女子束高髻、戴钗,面部妆容清晰,衣着精美鲜艳,一手轻启箱盖,一手探入取物,箱内布帛满溢,足见墓主人的富有。
  随葬品中,还有买地券和衣物疏等文件资料,这次展览中也有展出。买地券表明了墓主人对墓室的合法所有权,衣物疏则详实记载墓主人入阴间后的财务情况。当时,人们以这种方法向阴司确认墓主人对墓室和财富的所有权,这样墓主人就能在九泉之下得到阴司的庇佑,免遭野鬼的侵袭,免受清贫饥寒的困扰。
  此外,在墓室后室中,还出现一些描绘“亭灯”“炭炉”的画像砖,为墓主人终日点灯,祈愿吉祥。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过名篇《桃花源记》,在其中,他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地方。后来,陈寅恪研究考证,认为桃花源并非子虚乌有,它的原型当是中原一带百姓避乱的河西坞堡。如今,这坞堡的生活场景经由画像砖记录下来、流传于世,讲述着1000多年前的故事:当中原动乱之时,河西至少还能拥有一分“不知魏晋”的安宁,人们在那里建立起一座座坞堡,除了能耕种、采桑、狩猎、出行、烤肉、宴客、歌舞之外,也能免除高压政治的束缚,享受着精神自由。在乱世的人们心中,这样的生活,想必就是桃花源了。
其他文献
在新兴的版画运动中,李桦是一位热忱的老战士。早在三十年代初,他团结学生,组成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在鲁迅先生亲切指导下,从事木刻运动,创作了许多木刻作品,出版了《现代版画》手印会刊,包括藏书票专集在内,编印了十八卷之多;还出版了个人专集、数人合集、木刻连环画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和好评。鲁迅先生引导他们表现自己经验过的生活,开拓新路,扩大体裁范围,以引起读书界的注意;更主
台湾旅美女作家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已在国内出版了。这本一度在台湾曾是留学美国必读的心理准备书,听说在海外风行一时。它道出了海外一代中国人所感受到的没有“根”的苦恼。使“没有根的一代”,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流行的名词。  小说的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出国留美,得了博士学位,留在美国教书。十年以后,他回台湾省亲。他虽在美国学成业就,但却处处被寂寞笼罩着:离乡去
李大钊(张桐饰)在工人中演讲。青年毛泽东(侯京健饰)在雨中跑过长沙街头。鲁迅(曹磊饰)创作《狂人日记》。蔡元培(马少骅饰)雪中访陈独秀。  1988年,16岁的山东少年张永新带着干粮和水壶出去看电影,在影院一坐一整天。看完张艺谋的《老井》,出来都不想和周围人说话了,完全沉浸在想象中,从那以后,坚定要入这一行。  20岁时,张永新来到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第一年,他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春季,满城黄沙漫天。
“ 纸牌屋”式的黑暗早就侵入了美国的政治圈、法律圈,围绕所谓“ 中国病毒”的各种叫嚣,不过是美国式滥诉的国际版本。  5月24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很抓人眼球:没有照片也没有图表,而是密密麻麻列出了1000名美国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龄和身份。导语中编者写道:“这里列出的1000人仅占死者总数的1%。”在美国新冠肺炎死者近十万之时,该报以此向逝者致哀:“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他们曾经是我们中的一员
2021年2月8日,王程韡在北京清华大学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韡,音同伟,意思是光明、丰盛。《诗经·棠棣》里有这么一句“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翻译成当代白话歌词,大概是:棠棣花儿开成片,花萼花蒂多娇艳。世上何物最珍贵,山高水长兄弟情。  上世纪90年代,家住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初中生王宇,并不知道这些。那个年代,速算风靡全国,身处东北偏远小县城,教学资源匮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的《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一册(全书分为两册)最近问世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应该首先加以肯定。  乔治·卢卡契(GeorgLukács,一八八五——一九七一)的名字,对于我国文艺界并不陌生。早在四十年代初,著名美学家吕荧就在《七月》杂志上译载了卢卡契的《叙述与描写》一文(这里顺便提一句:吕荧同志曾因胡风一案的牵连,遭到了莫须有的批判。后来虽被解脱“胡风分子”之嫌
林品  “这是哪门子的《天龙八部》?”新版《天龙八部》8月中旬开播以来,吐槽之声不绝于耳。这部剧豆瓣开分低至3.4分,在《天龙八部》全部9个版本的影视改编中位列倒数第一。  就剧情而言,主要角色在第一集里就如走马灯一般悉数亮相,乔峰、虚竹、慕容复等角色提前发生交汇;就角色而言,乔峰缺乏“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侠气场,王语嫣缺乏“身旁似有烟霞轻笼”的飘飘仙气,虚竹缺乏天真无邪的单纯气质,段誉更是丧失了
明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出版界的同志要我回忆一下解放以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怎样翻译马列著作的(《新哲学手册》,一九四八年上海大用图书公司出版)。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从我怎样信仰马克思主义开始说起。  我生在清王朝的末期(光绪十四年)的江南水乡绍兴。那时是黑暗的年代,内忧外患交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志的青年都愤然起来革命。绍兴是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光复会就是浙江地
倘若美国文学曾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那么毫无疑问这一时代就出现在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九年这二十年间。美国七位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T·S·艾略特,尤金·奥尼尔,欧内斯特·海明威,约翰·斯坦贝克,威廉·福克纳,赛珍珠)几乎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他们的主要作品。这是一个别开生面、人才辈出、富于创新的时代,它标志着美国文学开始登上世界文坛,并为现代美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一九一九年,所
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是青年作家张抗抗的又一个新作。小说中那位被某些人至今仍然视为“右派”的人物——荆原在一次报告中发问:“全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激励了千千万万个有志者,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立志改革,呼声之高是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以来所无可比拟的。从现在起,五十年内是中国各个领域需要新的杰出人才并能够产生新的杰出人才的时代,面对着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鲁迅曾指出:“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