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并促使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笔者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导学,许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课堂上的提问。
  
  一、精问,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哗——举手:“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的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四、拓展,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的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七名宇航名全部罹难……,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得到贯彻实施。
  宋炳新,张燕,教师,现居湖北谷城。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
我常常想象  窗外一块块青石  飞起来  击中一个香蕉、芒果或李子  击中一只乌鸫、麻雀或翠鸟  下落的时候  顺带击中一句句流言  我也常常想象  一些词语  长出翅膀  在我的诗歌中飞起来  又能自己收拢双翅  停回方格子里  就像不曾飞过一样  春天的石头  分明听到了春的呼唤  風急,雨急  四方桌上的好运石也急  像要冲出台窗  冲破厚厚的夜色  满园青竹在叫,在喊  像孩子寻找母亲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也极度强大,但政治、经济的危机已开始显露。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盛唐时期。现学术界普遍赞同罗宗强先生把“殷璠所说的‘颇通远调’的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划为盛唐。这一时期文学思想主要是倾向于理想主义,追求风骨、兴象玲珑、自然之美。现只就诗歌崇尚风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盛唐诗人崇尚风骨表现为写理想和抱负,感情基调高昂明朗。  盛唐
它依然冒着热气  对着我的耳朵轻轻唱  好听的草原小调  美丽的格桑卓玛  声音如经幡上的丝线  在我的心房  织下了一个小小的白塔  我便彻底地被囚禁了  冰川一样包围我  篝火映照雪山  你飘逸的影子无处不在  又無迹可寻。现在  我麻木的躯体慢慢苏醒  我愿意温柔地死在本城  最好的相遇在你我之间  凌虚而来,凭空而去  这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也是最坏的安排。在拉萨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美国阿灵顿地区的“华盛顿——李高中”(Washington——Lee High School)是我们在北美考察的第一所中学。  2005年12月9日上午7点30分,我们考察团一行乘车来到了这所高中,学校没有围墙和校门,主体大楼的一层宽阔通道就是学校的主要入口,安装有明亮厚实的玻璃大门,上端的墙面上,嵌有黄铜色金属铸成的校名,字母排列整齐。学校的校长葛列格·罗伯森先生(Gregg·Robertson
教书是一门学问,教好书可谓很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其中最难解决的就是怎样正确对待后进生问题,这也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走进教室,我总有一种忧虑。看着那些平时经常犯错误,上课不认真听讲,成绩上不去的学生,我总感到自己责任未尽。深深自责之余,有时难免迁怒于他们,但过后,省思良久,十个手指且都有长短,怎能要求孩子尽善尽美呢?  对于一些思想落后不健康的
时下“PK”的说法十分盛行。这个洋气扑鼻的舶来品凭借着一股“超级女生”的“东风”迅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出现在各种新闻标题、广告语之中,一时之间大有“独领风骚”之势。  有关“PK”的来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大致认为其可能来源于Player Killing、Pornonal Killing、penalty kick和punch kick的缩写。不论来源如何,“PK”后来所衍生出来的意义
问:“朦胧诗”是1970年代末出现的新诗潮,您和北岛、舒婷、顾城等人都是“朦胧诗”代表诗人。差不多四十年过去了,您能对“朦胧诗”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吗?  答:我虽然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直到有一年,我到北京开会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所写的诗,总体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这个名称,最初是一部分人出于对这种新型诗的不满而加以命名的,包含着一种温和式的批评。甚至,我的好朋友顾城
挺住呀!   千千萬万的春光四面八方   簇拥着武汉   挺起你哺育众多子女的胸膛   走出隔离室   走出白衣天使的泪目   大口大口地呼吸春天   领我们看看渐渐妩媚的龟山蛇山   武大的樱花呀……不哭   四海同春武汉也一定会平安   所谓的坚强就是把严寒   踩在脚下   眉眼绽放二月的绚烂   就像我的妈妈历经沧桑   心灵依然烂漫   就像我的中国饱受劫难   脚步依然铿锵   青春焕
所谓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爱的内容包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所谓“后进生”指思想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与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  由于“后进生”在思想和学习上表现都相对较差,往往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足够尊重与爱护。这样就产生了要求尊重而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