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焦虑与理想——出版文化类图书阅读回顾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文化与产业、文化理想与商业智慧之间做到平衡与结合,成了当下中国出版业最为纠结的公共性问题。因为相对偏重不同,对体制转型与技术升级两种力量驱动下的出版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与本质探讨,业界出现了文化派与产业派两种价值观的潜在分歧与对话。按照何明星《从文化政治到文化生意——中国出版的“革命”》中的说法,
其他文献
本文意在借助个人有限的观察来介绍史学界一年来的相关动态,并非是要做出全面盘点。现今的学院化与学术生产体制已使得全面搜集学术信息变得愈加困难,故而这种观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敬请学界同行谅解。  辛亥百年回望  史学研究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是现实的社会状况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某些历史性事件往往成为我们思考当下社会问题的催化剂。  回顾2011年的中国史学界,
中国为什么没有想象力?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想象力”是不是可以属于一个国家?它不是个人才华的专属名词之一吗?  可是,今日中国正在大兴“寄生性文化”创造。动漫产业仿制日本、电影产业仿制好莱坞、电视节目仿制所谓“欧美模式”、轻小说仿制欧洲和日本、儿童教育读物大量引自韩国,就连一位资深的出版创意人向我约书稿的时候,不忘记叮嘱我一句,记得看看最近欧洲市场流行什么题目……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
《财智生活》采访我,话题是“你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未来”,这立刻使我茫然:就我个人的未来而言,一眼看到老,几乎没什么可说的;就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来说,前景模糊,一如北京雾里看花;而就我所在的中国的大学而言,未来更是一件可以多种可能的事情。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日益丧失着想象未来的能力。压力巨大的生活,令理想主义变成了可笑而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我们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能力也正在慢慢消失掉。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解决学生阅读量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追问,一直在寻觅,走过了柳暗花明,经历了峰回路转,蓦然回首间,我们明白:文本是素质的本源;对话是不变的主题;民主是永远的旋律。  文本,素质生成之源  [案例]  某节公开课《碧螺春》,课堂设计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鲁冰花》,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一句导入家乡江苏的名茶——碧螺春。  环节二:组成学习小组
高效的课堂才能够培养出有效率的学生。高效率的教学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学生大都很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因为操作性的东西比较多,可以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却有不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技能掌握得不够,找其原因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个教育阶段强调的问题,幼儿园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证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让幼儿学会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尤为重要。幼儿园方面可以通过书本教学或者其他的各种方式,尽量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危险应对方式,根据不同的危险类型,了解与学习不同的技巧,减少自身伤害产生概率,为幼儿终身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在幼儿园教育中,安全教育内容针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所以,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把生活内容点点滴滴渗透到活动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教学的课堂,给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品德课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