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品种选择。根据本市的自然气候特点,我们因地制宜的选用中早熟品种种植为主,原则是优质、高产 、抗逆性强(多抗 稻瘟病、倒伏等)、耐冷性强。可以选择龙粳20,龙粳25,龙粳26、龙粳29等。种子纯度须保证98%,净度98%,发芽率8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3.5%,公顷留种70公斤。
二、种子处理
稻种经过冬天低温贮藏的休眠阶段后,次年育秧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整齐度和减少种皮带菌。
1.晒种.播前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加快吸水速度,增进酶的活性,增强种子活力,具有促进提早萌发和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的作用。一般播前晒种1-2天即可。
2.精选种子。充实饱满的种子是培育壮秧的物质基础,因此,选用粒饱、粒重和大小整齐的种子是培育叶蘖同伸壮秧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采用机械或盐水选种。
3.种子消毒。种子消毒可以控制水稻某些通过种子传染的病虫害,如稻瘟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条纹叶枯病等。
4.浸种催芽
(1)浸种。浸种使种子吸足水分,促进种子顺利发芽。吸足水分的外部特征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为防止和控制条纹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浸种时需加入适当的药剂,具体为:5公斤种子加使百克2毫升 浸种灵2毫升 必林2毫升 水10公斤。
(2)催芽。催芽是为了减少或避免田间发芽时的水分不足、天气影响,缩短出苗时间,可防止烂种烂芽提高成秧率。催芽长1/3粒谷,根长半粒谷,单季中、晚稻或肥床旱育秧稻谷破胸露白最佳。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催芽的关键是掌握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
三、播种
1、播种时期的确定,根据当地当年的气温和品种熟期确定适宜的播种日期。水稻发芽最低温为10~12℃,因此当气温稳定通过5~6℃时即可播种。
2、播种量 播种量多少直接影响到秧苗素质,只有稀播才能育壮秧。多年研究结果表明,旱育苗每平方米播量干籽150克(3两),芽籽200克(4两),机械播秧盘育苗的每盘100克(2两)芽籽。钵盘育的每盘50克(1两)芽籽。超稀植栽培每盘播35~40克(0.7~0.8两)催芽种子。总之播种量一定严格掌握,不能过大,对育壮苗和防止立枯病极为有利。
3、播种方法
隔离层旱育苗播种:在浇透水置床上铺打孔(孔距4×4厘米,孔径4毫米)塑料地膜,接着铺2.5~3厘米厚的营养土,每平方米浇1500倍敌克松液,5~6公斤,盐碱地区可浇少量酸水(水的pH值4),然后用手工播种,播种要均匀,播后轻轻压一下,使种子和床土紧贴在一起,再均匀覆土1厘米,然后用苗床除草剂封闭。播后在上边再平铺地膜,以保持水分和温度,以利于整齐出苗。 盘育苗播种:秧盘(长60厘米,宽30厘米)育苗每盘装营养土3公斤,浇水0.75~1公斤播种后每盘覆土1公斤,置床要平,摆盘时要盘盘挨紧,然后用苗床除草剂封闭。
四、合理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根据地力设计目标产量,计算全期氮、磷、钾施用指标,并根据指标采取“前促、中稳、后保”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下面根据中等肥力,产量500公斤的设计进行的具体施肥方法。增施有机肥。在秸秆回田的基础上,每亩施用有机肥5-10担堆沤过磷酸钙25公斤。增施面肥。在整好田,抛插前,每亩施用尿素5公斤,氯化钾5公斤做面肥。重施分蘖肥。抛插后5-7天,每亩施用尿素10公斤。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巧施壮蘖肥。为了确保水稻早够苗,在抛插后10-12天,亩施复合肥10公斤,尿素5公斤。增施控蘗肥,抛插后40天,水稻进入中期,亩施钾肥10公斤,促使水稻退绿,转色,控蘖,协调水稻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巧施孕穗肥,水稻进入幼穗分化后,一般不施用肥料,但若出现明显缺肥现象可亩施尿素3-4公斤,或复合肥5-8公斤。促使水稻穗大粒重。后期施用叶面肥,养根保叶防早衰。水稻始穗时,亩用叶面宝一支,磷酸二氢钾三两兑水50公升喷施,或用田宝150毫升兑水50公升喷施。
五、秧田管理
1、播种至出苗。这段时间主要是密封保温,保证出苗所需的水分和温度。棚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通风降温。缺水时要及时补水,一般底水未浇透,或置床渗水,出苗前芽干现象经常出现,此期水分是重点,苗出齐后立即撤去地膜,以免烧苗。
2、出到1.5叶期,这个时期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强,注意床土不能过湿,否则影响根的生长,尽量少浇水,温度控制在20~25℃,高温晴天要通风降温。防止苗枯或烧苗。 当秧苗长到一叶一心时,用立枯一次净或特效抗枯灵药剂防治立枯病,使用方法为每袋40克对水100~120公斤,浇施40平方米秧苗面积。
如果播种后未进行药剂封闭除草,一叶一心期是使用敌稗草的最佳时期,用20%敌稗乳油对水40倍于晴天无露水时喷雾,用药量每667平方米1公斤,施药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半天内不要浇水,以提高药效。
3、1.5叶至3叶期。 1.5~2.5叶(离乳期前后)是立枯病和青枯病的易发生期,也是培育壮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水分最不敏感,对低温抗性强。床土水分应控制在一般旱田状态,保持床面干燥只有床土干裂时才能浇水,以此促进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高温晴天及时通风炼苗,防止秧苗徒长。
在育苗期应浇酸化水1~2次降低床土pH值,方法是每50公斤水中加入50毫升浓硫酸(约为1000倍)。 在两叶一心期要追一次离乳肥,每平方米苗床追施硫酸铵30克对水100倍喷浇,施后用清水冲洗一次,以免化肥烧叶。
4、3叶至插秧。此期不仅秧苗需大量水分,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也大,床土容易干燥,因此浇水要及时,充分,否则秧苗会干枯。这时外部气温已经很高,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内要大通风,棚裙白天可以放下来,晚上外部在10℃以上时可不盖棚裙。
在插秧前3~4天追一次“送嫁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硫铵50~60克,对水100倍,然后用清水洗一次。
5. 病虫草害防治
应用栽培避螟、振频式杀虫灯等农业和物理防治技术,全面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病虫草害防治用药次数减少15 公顷次以上,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下降30%以上,全生育期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类农药。药剂防治要做到防治指标与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保护与利用天敌相配套,达到降低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等目的。
6.收获与贮藏
及时收获,防止曝晒。一般稻谷含水量19%~21%时收获最佳(黄熟期),总出米率和精米率都较高,同时也要注意干燥方法。妥善贮藏,防止质变。一般风干、阴干比较好,含水量在13%以下,贮藏期间要翻晒2~3次。
二、种子处理
稻种经过冬天低温贮藏的休眠阶段后,次年育秧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整齐度和减少种皮带菌。
1.晒种.播前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加快吸水速度,增进酶的活性,增强种子活力,具有促进提早萌发和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的作用。一般播前晒种1-2天即可。
2.精选种子。充实饱满的种子是培育壮秧的物质基础,因此,选用粒饱、粒重和大小整齐的种子是培育叶蘖同伸壮秧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采用机械或盐水选种。
3.种子消毒。种子消毒可以控制水稻某些通过种子传染的病虫害,如稻瘟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条纹叶枯病等。
4.浸种催芽
(1)浸种。浸种使种子吸足水分,促进种子顺利发芽。吸足水分的外部特征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为防止和控制条纹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浸种时需加入适当的药剂,具体为:5公斤种子加使百克2毫升 浸种灵2毫升 必林2毫升 水10公斤。
(2)催芽。催芽是为了减少或避免田间发芽时的水分不足、天气影响,缩短出苗时间,可防止烂种烂芽提高成秧率。催芽长1/3粒谷,根长半粒谷,单季中、晚稻或肥床旱育秧稻谷破胸露白最佳。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催芽的关键是掌握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
三、播种
1、播种时期的确定,根据当地当年的气温和品种熟期确定适宜的播种日期。水稻发芽最低温为10~12℃,因此当气温稳定通过5~6℃时即可播种。
2、播种量 播种量多少直接影响到秧苗素质,只有稀播才能育壮秧。多年研究结果表明,旱育苗每平方米播量干籽150克(3两),芽籽200克(4两),机械播秧盘育苗的每盘100克(2两)芽籽。钵盘育的每盘50克(1两)芽籽。超稀植栽培每盘播35~40克(0.7~0.8两)催芽种子。总之播种量一定严格掌握,不能过大,对育壮苗和防止立枯病极为有利。
3、播种方法
隔离层旱育苗播种:在浇透水置床上铺打孔(孔距4×4厘米,孔径4毫米)塑料地膜,接着铺2.5~3厘米厚的营养土,每平方米浇1500倍敌克松液,5~6公斤,盐碱地区可浇少量酸水(水的pH值4),然后用手工播种,播种要均匀,播后轻轻压一下,使种子和床土紧贴在一起,再均匀覆土1厘米,然后用苗床除草剂封闭。播后在上边再平铺地膜,以保持水分和温度,以利于整齐出苗。 盘育苗播种:秧盘(长60厘米,宽30厘米)育苗每盘装营养土3公斤,浇水0.75~1公斤播种后每盘覆土1公斤,置床要平,摆盘时要盘盘挨紧,然后用苗床除草剂封闭。
四、合理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根据地力设计目标产量,计算全期氮、磷、钾施用指标,并根据指标采取“前促、中稳、后保”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下面根据中等肥力,产量500公斤的设计进行的具体施肥方法。增施有机肥。在秸秆回田的基础上,每亩施用有机肥5-10担堆沤过磷酸钙25公斤。增施面肥。在整好田,抛插前,每亩施用尿素5公斤,氯化钾5公斤做面肥。重施分蘖肥。抛插后5-7天,每亩施用尿素10公斤。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巧施壮蘖肥。为了确保水稻早够苗,在抛插后10-12天,亩施复合肥10公斤,尿素5公斤。增施控蘗肥,抛插后40天,水稻进入中期,亩施钾肥10公斤,促使水稻退绿,转色,控蘖,协调水稻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巧施孕穗肥,水稻进入幼穗分化后,一般不施用肥料,但若出现明显缺肥现象可亩施尿素3-4公斤,或复合肥5-8公斤。促使水稻穗大粒重。后期施用叶面肥,养根保叶防早衰。水稻始穗时,亩用叶面宝一支,磷酸二氢钾三两兑水50公升喷施,或用田宝150毫升兑水50公升喷施。
五、秧田管理
1、播种至出苗。这段时间主要是密封保温,保证出苗所需的水分和温度。棚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通风降温。缺水时要及时补水,一般底水未浇透,或置床渗水,出苗前芽干现象经常出现,此期水分是重点,苗出齐后立即撤去地膜,以免烧苗。
2、出到1.5叶期,这个时期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强,注意床土不能过湿,否则影响根的生长,尽量少浇水,温度控制在20~25℃,高温晴天要通风降温。防止苗枯或烧苗。 当秧苗长到一叶一心时,用立枯一次净或特效抗枯灵药剂防治立枯病,使用方法为每袋40克对水100~120公斤,浇施40平方米秧苗面积。
如果播种后未进行药剂封闭除草,一叶一心期是使用敌稗草的最佳时期,用20%敌稗乳油对水40倍于晴天无露水时喷雾,用药量每667平方米1公斤,施药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半天内不要浇水,以提高药效。
3、1.5叶至3叶期。 1.5~2.5叶(离乳期前后)是立枯病和青枯病的易发生期,也是培育壮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水分最不敏感,对低温抗性强。床土水分应控制在一般旱田状态,保持床面干燥只有床土干裂时才能浇水,以此促进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高温晴天及时通风炼苗,防止秧苗徒长。
在育苗期应浇酸化水1~2次降低床土pH值,方法是每50公斤水中加入50毫升浓硫酸(约为1000倍)。 在两叶一心期要追一次离乳肥,每平方米苗床追施硫酸铵30克对水100倍喷浇,施后用清水冲洗一次,以免化肥烧叶。
4、3叶至插秧。此期不仅秧苗需大量水分,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也大,床土容易干燥,因此浇水要及时,充分,否则秧苗会干枯。这时外部气温已经很高,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内要大通风,棚裙白天可以放下来,晚上外部在10℃以上时可不盖棚裙。
在插秧前3~4天追一次“送嫁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硫铵50~60克,对水100倍,然后用清水洗一次。
5. 病虫草害防治
应用栽培避螟、振频式杀虫灯等农业和物理防治技术,全面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病虫草害防治用药次数减少15 公顷次以上,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下降30%以上,全生育期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类农药。药剂防治要做到防治指标与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保护与利用天敌相配套,达到降低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等目的。
6.收获与贮藏
及时收获,防止曝晒。一般稻谷含水量19%~21%时收获最佳(黄熟期),总出米率和精米率都较高,同时也要注意干燥方法。妥善贮藏,防止质变。一般风干、阴干比较好,含水量在13%以下,贮藏期间要翻晒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