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为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形势,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对既有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其中,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将地理知识价值充分彰显出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地理知识并提高学习技巧,在适应新高考制度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其核心素养的目的。基于此,文章将新高考作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阐述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28
基于新高考制度的推行,教育教学工作对普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需进一步落实新高考目标,对全新教学方法加以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前做好地理备考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基于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十分有必要。
一、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在新高考政策全面落实期间,对于高中各学科教学均提出了全新要求,且影响程度较大。特别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基于新高考政策,地理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同样也利于教学方法的完善。以下将重点展开探讨与研究,以供参考。
(一)地理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高考始终是评价基础教育的标准,因而高考成绩同样决定了高中生的学习成果,对其未来学习与工作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高考对于高中基础教育而言十分重要[1]。伴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考也进行了多次改革,而新高考制度对于高中各个学科影响程度逐渐增加,特别是高中地理。受新高考影响,高中地理地位逐渐提高,和生物、历史、化学等学科同处关键地位,其作用等同于语文、数学学科,因而地理教学与全面发展教学规律更适应。
(二)利于教学方法的完善
首先,基于新高考背景,高中地理学科地位得以提升,更多师生对于此学科的重视度也随之提高,所以地理教学时间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其次,基于新高考背景,选考科目考试机会增加。长期以来,高中生需在高二下学期十月份参加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高中地理考试的准备时间并不充足。但当前考试机会增加,使学生在完成语数外考试的同时,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考地理科目[2]。
最后,基于新高考背景,高中地理课堂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在新制度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开展课堂教学,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为此,高中地理教师也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更加浓郁,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
二、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对此理念内涵及特点形成正确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融入此教学理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地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使得地理教学更加有效。
(一)内涵
地理人才所要具备的是地理素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其核心所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期间,应给予学生必要帮助,使其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理念,进而在熟练掌握基础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其未来地理核心素养提升需求相满足。以此教学理念为基础,学生需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样要求其在地理问题探讨与解决过程中能够以地理学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培养素质水平较高的地理人才。
(二)特点
其一,终身性。对于地理核心素养而言,学生生活经验是重要基础,并以此形成学习品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通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运用加以学习,可对必备学习技能予以熟练掌握。与此同时,地理素养对学生未来成长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在地理核心素养中要求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增强自身识图和绘图的能力,进而对世界形成宏观感受。基于新课改背景,地理学科学习使学生也具备了四项基本学习能力,而这也正是其成长发展必备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地理能力得以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现代社会更需要全能型人才,所以地理核心素养学习也必然会发展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
其二,渐进性。地理核心素养并非学生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学习地理知识后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要求学生能够与日常生活经验、地理知识相互结合,借助地理知识对生活问题加以解决并不断积累形成,因而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高中阶段,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处于特定学习状态,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也不同于一般人。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对教学过程加以划分,并形成多个特定阶段,经各阶段学习,即可循序渐进地对地理知识加以掌握,进而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三、基于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探究
以上针对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全面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就要结合新高考制度,与地理核心素养相结合,采取必要的教学路径。
(一)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以强化区域认知力
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对区域特征与问题形成深入了解的关键能力,在掌握地理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人们生活环境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而这也正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而且,人文要素与区域自然的不同,也会使人地关系问题呈现不同特征。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合理选用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区域认知力得以增强,更好地发展其地理核心素养,进而对区域认知技巧予以正确掌握,并构建知识架构,以全面优化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水平。以人教版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为例,教师即可对多媒体设备加以利用,为学生讲解不同空间下的地理环境,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间存在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区域概念,不断增强其区域认知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學生能够自主阅读我国的地形图、政区图与人口密度分布图,使学生地理知识储备更丰富,不断提高其地理水平。以近期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其很容易成为新高考内容,因而教师需将其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为其讲解有关此疾病的地理知识。 (二)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以提升人地协调观
在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有效提高学生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进一步优化其学习效率,熟练掌握更多地理知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借助问题式教学手段创设理想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热情,以提高学生人地协调观。此外,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予以明确,以新高考政策为主要参考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意识到地理环境对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形成人口观、发现观、资源观、环境观。以人教版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为例,此节课教学的目标就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切实认知资源观与发展观。为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借助问题形式导入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森林的作用。而学生在积极回答的过程中,即可认知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随后,教师即可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为学生播放生活中有关森林保护的实例,使其能够对相关内容形成深入了解,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并形成人地协调思想。在此教学方式下,可使学生环保意识得到培养,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借助澳洲森林大火实例,要求学生以此为重点,以地理角度对火灾发生原因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火灾与天气、地形、气候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开展实践活动以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具体指的就是进行户外研究、参与社会调查并模拟实际而形成的行动能力与个人品质。为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更感兴趣,切实认知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以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为例,教师即可提前划分学生并组成探究性小组,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通过小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合理制定活动计划,对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资料加以收集,通过表格加以汇总,进而在下节课表述。这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使其对地理知识形成一定了解。
(四)地理空间思维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地理空间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个人思想中构建模型。长此以往,学生思维与思考能力会显著提高。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生活中特定地点加以观察,这样即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情况有效结合。通過这种教学形式,借助特殊思维,即可将教材内的一维知识向三维知识转化。以《地区气候特征》教学为例,教师即可利用气压、地形与海陆位置等给予学生必要帮助,使其能够有效构造相对应的模型,同时也利于对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培养既有知识能力,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背景,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教学观念加以转变,合理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学习技巧加以熟练掌握,进而提升学生地理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同样要对新高考制度给予时刻关注,与新高考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确保其与高考形势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与新高考制度结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并向学生展现学科魅力,才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形成正确认知,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核心素养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芳芳.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微专题应用策略探究——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为例[J].考试周刊,2020(64):161.
[2]黄全.以反思激情 用反思探究——浅谈新课标下艺术特长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反思[J].读与写,2020(13):225.
[3]陈俊英.地理高考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相关分析——以2019年地理高考全国Ⅰ卷为例[J].地理教学,2019(23):48.
关键词: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28
基于新高考制度的推行,教育教学工作对普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需进一步落实新高考目标,对全新教学方法加以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前做好地理备考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基于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十分有必要。
一、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在新高考政策全面落实期间,对于高中各学科教学均提出了全新要求,且影响程度较大。特别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基于新高考政策,地理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同样也利于教学方法的完善。以下将重点展开探讨与研究,以供参考。
(一)地理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高考始终是评价基础教育的标准,因而高考成绩同样决定了高中生的学习成果,对其未来学习与工作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高考对于高中基础教育而言十分重要[1]。伴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考也进行了多次改革,而新高考制度对于高中各个学科影响程度逐渐增加,特别是高中地理。受新高考影响,高中地理地位逐渐提高,和生物、历史、化学等学科同处关键地位,其作用等同于语文、数学学科,因而地理教学与全面发展教学规律更适应。
(二)利于教学方法的完善
首先,基于新高考背景,高中地理学科地位得以提升,更多师生对于此学科的重视度也随之提高,所以地理教学时间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其次,基于新高考背景,选考科目考试机会增加。长期以来,高中生需在高二下学期十月份参加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高中地理考试的准备时间并不充足。但当前考试机会增加,使学生在完成语数外考试的同时,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考地理科目[2]。
最后,基于新高考背景,高中地理课堂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在新制度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开展课堂教学,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为此,高中地理教师也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更加浓郁,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
二、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对此理念内涵及特点形成正确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融入此教学理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地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使得地理教学更加有效。
(一)内涵
地理人才所要具备的是地理素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其核心所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期间,应给予学生必要帮助,使其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理念,进而在熟练掌握基础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其未来地理核心素养提升需求相满足。以此教学理念为基础,学生需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样要求其在地理问题探讨与解决过程中能够以地理学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培养素质水平较高的地理人才。
(二)特点
其一,终身性。对于地理核心素养而言,学生生活经验是重要基础,并以此形成学习品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通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运用加以学习,可对必备学习技能予以熟练掌握。与此同时,地理素养对学生未来成长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在地理核心素养中要求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增强自身识图和绘图的能力,进而对世界形成宏观感受。基于新课改背景,地理学科学习使学生也具备了四项基本学习能力,而这也正是其成长发展必备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地理能力得以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现代社会更需要全能型人才,所以地理核心素养学习也必然会发展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
其二,渐进性。地理核心素养并非学生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学习地理知识后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要求学生能够与日常生活经验、地理知识相互结合,借助地理知识对生活问题加以解决并不断积累形成,因而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高中阶段,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处于特定学习状态,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也不同于一般人。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对教学过程加以划分,并形成多个特定阶段,经各阶段学习,即可循序渐进地对地理知识加以掌握,进而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三、基于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探究
以上针对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全面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就要结合新高考制度,与地理核心素养相结合,采取必要的教学路径。
(一)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以强化区域认知力
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对区域特征与问题形成深入了解的关键能力,在掌握地理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人们生活环境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而这也正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而且,人文要素与区域自然的不同,也会使人地关系问题呈现不同特征。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合理选用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区域认知力得以增强,更好地发展其地理核心素养,进而对区域认知技巧予以正确掌握,并构建知识架构,以全面优化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水平。以人教版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为例,教师即可对多媒体设备加以利用,为学生讲解不同空间下的地理环境,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间存在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区域概念,不断增强其区域认知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學生能够自主阅读我国的地形图、政区图与人口密度分布图,使学生地理知识储备更丰富,不断提高其地理水平。以近期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其很容易成为新高考内容,因而教师需将其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为其讲解有关此疾病的地理知识。 (二)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以提升人地协调观
在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有效提高学生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进一步优化其学习效率,熟练掌握更多地理知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借助问题式教学手段创设理想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热情,以提高学生人地协调观。此外,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予以明确,以新高考政策为主要参考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意识到地理环境对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形成人口观、发现观、资源观、环境观。以人教版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为例,此节课教学的目标就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切实认知资源观与发展观。为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借助问题形式导入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森林的作用。而学生在积极回答的过程中,即可认知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随后,教师即可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为学生播放生活中有关森林保护的实例,使其能够对相关内容形成深入了解,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并形成人地协调思想。在此教学方式下,可使学生环保意识得到培养,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借助澳洲森林大火实例,要求学生以此为重点,以地理角度对火灾发生原因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火灾与天气、地形、气候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开展实践活动以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具体指的就是进行户外研究、参与社会调查并模拟实际而形成的行动能力与个人品质。为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更感兴趣,切实认知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以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为例,教师即可提前划分学生并组成探究性小组,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通过小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合理制定活动计划,对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资料加以收集,通过表格加以汇总,进而在下节课表述。这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使其对地理知识形成一定了解。
(四)地理空间思维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地理空间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个人思想中构建模型。长此以往,学生思维与思考能力会显著提高。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生活中特定地点加以观察,这样即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情况有效结合。通過这种教学形式,借助特殊思维,即可将教材内的一维知识向三维知识转化。以《地区气候特征》教学为例,教师即可利用气压、地形与海陆位置等给予学生必要帮助,使其能够有效构造相对应的模型,同时也利于对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培养既有知识能力,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背景,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教学观念加以转变,合理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学习技巧加以熟练掌握,进而提升学生地理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同样要对新高考制度给予时刻关注,与新高考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确保其与高考形势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与新高考制度结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并向学生展现学科魅力,才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形成正确认知,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核心素养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芳芳.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微专题应用策略探究——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为例[J].考试周刊,2020(64):161.
[2]黄全.以反思激情 用反思探究——浅谈新课标下艺术特长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反思[J].读与写,2020(13):225.
[3]陈俊英.地理高考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相关分析——以2019年地理高考全国Ⅰ卷为例[J].地理教学,2019(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