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的创新,才能摸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在课改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就如何实现语文教学转变,提出以下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创新
一.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似乎老师只有高高在上,才算符合身份和地位.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双方是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特别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才有火花闪耀的光辉。因此新课改下,语文老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应该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是新课改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改变教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因此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根据我个人的实践和经验,我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感教学。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把阳光洒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一个激励的动作一个夸奖的眼神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语文教学充满了强烈的人文色彩,情感的相通才有情感的共鸣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2)问题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问题是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有怀疑探究的精神。课堂的学习,学生难免分散注意力,怎样能牵住学生的心这是教学成果能否巩固的关键,语文教学中以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地位。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如同导演,把主角应分配给学生教育这台戏才能演的更好。语文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美的感受因人而异,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是真爱,这种体验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我们做了这样的探究,把学生分成小组,即作者感悟组,情感分析组,意象把握组,真情朗读组。在这四组的展示下,一节课既轻松愉快又让学生自主参与,收获颇多。自主学习不仅是思想的解放,也是独立精神的培养。新时代下,竞争的残酷如此激烈,有独立坚强的人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的长远意义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4)关注差异。一花一世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差距是真实存在的,教育者必须正视。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
三.改变培养目标。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目标的引导与激励,语文学习也不例外。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不相同,语文水平和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也千差万别,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学生语文学习不同情况的起跑线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我们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目标和呆板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人为本,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的新模式,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给学生构建一个多元知识素养的主阵地。钱梦龙认为“语文课程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学目标:1、品味赏析,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2、诵读,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3、感受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理想。文章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章的教育功能的多元性,如果以单一的阅读为教学目标,那么只能让教育停滞在低层次上。因此培养学生多元的鉴赏能力,多方面地吸收知识精华的能力,多方面地感悟人生,陶冶性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对我们当今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极深刻的警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开始提出语文基础教育要“变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有什么理由害怕变革呢?我们面对的问题,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找乐趣,做一名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师,让今天超越昨天,让明天超越今天,让学生超越自己。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正如课程改革的发展一样,选择语文教学的策略也是一种扬弃。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要更贴近改革的实际需要,以此来指导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创新
一.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似乎老师只有高高在上,才算符合身份和地位.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双方是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特别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才有火花闪耀的光辉。因此新课改下,语文老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应该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是新课改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改变教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因此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根据我个人的实践和经验,我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感教学。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把阳光洒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一个激励的动作一个夸奖的眼神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语文教学充满了强烈的人文色彩,情感的相通才有情感的共鸣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2)问题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问题是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有怀疑探究的精神。课堂的学习,学生难免分散注意力,怎样能牵住学生的心这是教学成果能否巩固的关键,语文教学中以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地位。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如同导演,把主角应分配给学生教育这台戏才能演的更好。语文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美的感受因人而异,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是真爱,这种体验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我们做了这样的探究,把学生分成小组,即作者感悟组,情感分析组,意象把握组,真情朗读组。在这四组的展示下,一节课既轻松愉快又让学生自主参与,收获颇多。自主学习不仅是思想的解放,也是独立精神的培养。新时代下,竞争的残酷如此激烈,有独立坚强的人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的长远意义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4)关注差异。一花一世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差距是真实存在的,教育者必须正视。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
三.改变培养目标。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目标的引导与激励,语文学习也不例外。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不相同,语文水平和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也千差万别,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学生语文学习不同情况的起跑线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我们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目标和呆板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人为本,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的新模式,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给学生构建一个多元知识素养的主阵地。钱梦龙认为“语文课程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学目标:1、品味赏析,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2、诵读,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3、感受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理想。文章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章的教育功能的多元性,如果以单一的阅读为教学目标,那么只能让教育停滞在低层次上。因此培养学生多元的鉴赏能力,多方面地吸收知识精华的能力,多方面地感悟人生,陶冶性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对我们当今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极深刻的警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开始提出语文基础教育要“变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有什么理由害怕变革呢?我们面对的问题,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找乐趣,做一名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师,让今天超越昨天,让明天超越今天,让学生超越自己。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正如课程改革的发展一样,选择语文教学的策略也是一种扬弃。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要更贴近改革的实际需要,以此来指导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