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在提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當然也有所改进。但是还需要从课堂提问的类型、提问内容的有效性等多方面改进,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目标,最终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高质量地完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启示我们教师要有效地把握住课堂提问。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常从问题开始。可见,提问在课堂中是十分重要的。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提升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要掌握相关的课堂提问艺术。下面我将从课堂提问的类型、提问内容的有效性等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 综合运用多种提问类型,丰富课堂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问题、话题和论题。所谓问题型提问,即直接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问题中,不绕弯子。这种提问类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显而易见地表明提问者的意图,明确问题的中心。如对一些字词的推敲、语句的赏析,都可以直接采用问题型的提问。所谓话题型提问,就是指在某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引出相关话题,从而抛给学生思考。论题型提问,就是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多种提问类型相结合,从而丰富课堂提问艺术。
二、斟酌课堂提问内容的有效性,完善课堂提问艺术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重难点处设置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差异性,找到最能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使提问有效地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提问内容的有效性。
(一)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教学中,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即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准备状态,然后再指名回答。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思考状态,急于指名回答,学生就会放松“警戒线”,认为“事不关己”,也就不会主动思考了。
(二)提问要恰到好处,保证问题讨论的有效性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词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即课堂提问必须在知识关键处设疑,找准切入点。
1.在重点知识处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一堂课的知识点很多,也很零碎,而且部分内容确实略显枯燥,加之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如果老师在知识重点处及时提问,就可以重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第十七小节,教师可着力于重点词句的深究,紧扣“怒吼”,设计精当的提问:第一,彭德怀为什么要“怒吼”?第二,他真的会向副官长开枪吗?第三,他怒吼说明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把握住了这段课文的理解重点—彭德怀“怒吼”的含义,体现了他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感情,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关键字词句去理解文本,紧扣知识重点,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知识难点处提问,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所谓难点提问法,就是指老师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难点处巧妙地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踢开这块学习的绊脚石。这种提问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知识,也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爱如茉莉》一课,课文重点部分应放在爸爸照顾生病的妈妈那一段,即课文的第三段,父母间的真情感人肺腑。在阅读这段时,可以从“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这句话入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真的是我惊醒了爸爸吗?爸爸为什么没有睡好?从中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怎么样?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直入中心。
3.在新旧知识联系处提问,保证知识的连贯性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人的高度神经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因此课堂提问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学新联旧,问旧启新”,尽可能使问题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结构,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种方法称为“延伸”提问法。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早》一文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学生可能答不上来。此时,如果老师能联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学生通过学习都知道作者借樟树的特点来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这样一联系,学生不难答出《早》一文也是同样的手法,以梅花开得早来体现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可贵品质。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三、结语
总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讲求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提问的技巧,并且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诗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1.
[2]王北生.教学艺术论(修订2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钱晓灵.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启示我们教师要有效地把握住课堂提问。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常从问题开始。可见,提问在课堂中是十分重要的。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提升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要掌握相关的课堂提问艺术。下面我将从课堂提问的类型、提问内容的有效性等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 综合运用多种提问类型,丰富课堂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问题、话题和论题。所谓问题型提问,即直接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问题中,不绕弯子。这种提问类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显而易见地表明提问者的意图,明确问题的中心。如对一些字词的推敲、语句的赏析,都可以直接采用问题型的提问。所谓话题型提问,就是指在某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引出相关话题,从而抛给学生思考。论题型提问,就是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多种提问类型相结合,从而丰富课堂提问艺术。
二、斟酌课堂提问内容的有效性,完善课堂提问艺术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重难点处设置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差异性,找到最能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使提问有效地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提问内容的有效性。
(一)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教学中,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即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准备状态,然后再指名回答。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思考状态,急于指名回答,学生就会放松“警戒线”,认为“事不关己”,也就不会主动思考了。
(二)提问要恰到好处,保证问题讨论的有效性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词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即课堂提问必须在知识关键处设疑,找准切入点。
1.在重点知识处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一堂课的知识点很多,也很零碎,而且部分内容确实略显枯燥,加之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如果老师在知识重点处及时提问,就可以重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第十七小节,教师可着力于重点词句的深究,紧扣“怒吼”,设计精当的提问:第一,彭德怀为什么要“怒吼”?第二,他真的会向副官长开枪吗?第三,他怒吼说明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把握住了这段课文的理解重点—彭德怀“怒吼”的含义,体现了他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感情,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关键字词句去理解文本,紧扣知识重点,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知识难点处提问,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所谓难点提问法,就是指老师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难点处巧妙地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踢开这块学习的绊脚石。这种提问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知识,也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爱如茉莉》一课,课文重点部分应放在爸爸照顾生病的妈妈那一段,即课文的第三段,父母间的真情感人肺腑。在阅读这段时,可以从“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这句话入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真的是我惊醒了爸爸吗?爸爸为什么没有睡好?从中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怎么样?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直入中心。
3.在新旧知识联系处提问,保证知识的连贯性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人的高度神经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因此课堂提问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学新联旧,问旧启新”,尽可能使问题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结构,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种方法称为“延伸”提问法。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早》一文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学生可能答不上来。此时,如果老师能联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学生通过学习都知道作者借樟树的特点来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这样一联系,学生不难答出《早》一文也是同样的手法,以梅花开得早来体现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可贵品质。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三、结语
总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讲求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提问的技巧,并且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诗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1.
[2]王北生.教学艺术论(修订2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钱晓灵.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