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科生活的基本保障。新的形式赋予了水利对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经济以新有要求,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事关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尤其关乎农村农业发展。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范化;生态化;建设0.前言:
2008年,中央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强调水利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待解决难题
1.1工程建设规范化难题
(1)水利设施结构系统不完整、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
如今,我国水利设施结构系统中,行业规范或是科学技术标准,选择都是中型的水利工程设施,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范比较少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范、管理、实施、后期维护,相关人员单凭自身经验和守旧的方法来治理,这样就缺少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方案,不仅影响其正常运输,对水利设施质量的把握也不严格,严重影响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2)水利设施多样化,建立部门较多,采用技术手段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但对其管理和整治的部门就有水利、国土、财政、烟草、农业综合等多个部门。关于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求,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一整套的体系,如运转顺序、运作调节等。每个部门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不同的认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会进行不同的改造,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构体系。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各部相同的规范和管理,会造成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也难以实现其所带来的农业经济效益。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部广泛,工作缺乏先进的专业技能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较为广泛,呈现面积小、数量多的布局,不管是在管理规模上,对技术手段的把控上,还是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上,都难以与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存在较为普遍,其建设上却存在缺乏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建设模式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工程建设进程和农业发展,如今,其为农业所带来的难题也日益明显。
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存在难题
人们一直运用传统守旧的方法规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只是一味侧重灌溉、防干防涝或解决生活饮用水等。由于缺乏绿色生态的节能理念,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压力。
(1)任意利用混凝土導致的环境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普遍,为了追求美感,或是为了防止水流渗出,一些人在采用混凝土将水利设施包围,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正确的,造成原有的结构体系过于混乱,尤为严重的是,使成片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使蛙类、鱼类等生物失去了栖息场所,使沟渠对药物和肥料自然吸收和净化功能消失,使农民的生活用水渗入杂质等。这一系列严重后果,都是任意利用混凝土所造成的。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布局难以与自然环境相应
一个良好的水利系统是建立在与自然环境相应基础上的,而当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管是结构构造上,还是在建筑所用材料上,都改变了原有的生态体系,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负担。对于过于陈旧的构造设施来讲,更是与周边环境难以相衬。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范化及生态建设浅析
2.1、在思想上树立“两化”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行大力倡导,让各级领导、水利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所了解、领会、广泛认同并乐于接受,自觉践行。推行《贵州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生态化技术指南》的应用,使工程建设从过去的“不规范”走向规范,从“标准缺乏、布局混乱、经验设计、参差不齐”转变为“标准完善、布局合理、科学设计、统一规范”;使工程的功能由过去的只重视水利功能转变为统筹水利功能和生态、环境和景观等多种功能。
2.2、在规划设计中注入“两化”理念。“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一是强化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的权威性,将规划作为各地、各部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安排及建设的依据;二是工程设计必须按规程规范要求,其规划布局、工程规模、建设标准、技术方案要科学合理确定,坚持标准化、科学化设计;三是将保护农田生态体系体现在规划设计中,从生态的角度考虑田间工程布局,对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的护砌采取生态性工程措施,山平塘塘堤加固、小泵站建设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2.3、在工程建设中把握“两化”理念。在工程建设中要结合实际重点推广新工艺、新技术,为推进“两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广使用灌溉渠道生态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对于灌溉渠道,农渠以下一般可不进行硬化,斗农渠可以在硬化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横向或纵向生态带,在渠道中形成部分类似土渠的生态区域,恢复渠道的自净能力和渠道与外界生态联系;二是推广排水沟道的生态化新工艺。对于较大断面的排水沟道边坡生态护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态挡墙、生态袋防护系统、生态混凝土护岸等;三是推广山平塘清淤加固新技术。如重点推广山平塘水陆交错带生态护坡新工艺;四是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技术。如低压管道灌溉技术除了能够节水节能、提高灌溉效率和效益之外,还可以节约原有明渠工程占用的耕地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比较适宜于在我们贵州山区推广。
2.4、在建设管理上重视“两化”理念。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朝“两化”迈进,就是要在加快推进改革、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更加严格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一是建立严格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过程监督和工程验收,特别是要按照“两化”的要求进行指导和把关;三是要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落实好建后管护措施。
3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两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必然选择。通过在瓮安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两化”建设,必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近几年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和亮点,助推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努力实现“生态农田、健康河塘、标准设施、田园风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范化;生态化;建设0.前言:
2008年,中央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强调水利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待解决难题
1.1工程建设规范化难题
(1)水利设施结构系统不完整、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
如今,我国水利设施结构系统中,行业规范或是科学技术标准,选择都是中型的水利工程设施,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范比较少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范、管理、实施、后期维护,相关人员单凭自身经验和守旧的方法来治理,这样就缺少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方案,不仅影响其正常运输,对水利设施质量的把握也不严格,严重影响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2)水利设施多样化,建立部门较多,采用技术手段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但对其管理和整治的部门就有水利、国土、财政、烟草、农业综合等多个部门。关于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求,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一整套的体系,如运转顺序、运作调节等。每个部门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不同的认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会进行不同的改造,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构体系。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各部相同的规范和管理,会造成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也难以实现其所带来的农业经济效益。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部广泛,工作缺乏先进的专业技能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较为广泛,呈现面积小、数量多的布局,不管是在管理规模上,对技术手段的把控上,还是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上,都难以与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存在较为普遍,其建设上却存在缺乏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建设模式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工程建设进程和农业发展,如今,其为农业所带来的难题也日益明显。
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存在难题
人们一直运用传统守旧的方法规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只是一味侧重灌溉、防干防涝或解决生活饮用水等。由于缺乏绿色生态的节能理念,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压力。
(1)任意利用混凝土導致的环境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普遍,为了追求美感,或是为了防止水流渗出,一些人在采用混凝土将水利设施包围,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正确的,造成原有的结构体系过于混乱,尤为严重的是,使成片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使蛙类、鱼类等生物失去了栖息场所,使沟渠对药物和肥料自然吸收和净化功能消失,使农民的生活用水渗入杂质等。这一系列严重后果,都是任意利用混凝土所造成的。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布局难以与自然环境相应
一个良好的水利系统是建立在与自然环境相应基础上的,而当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管是结构构造上,还是在建筑所用材料上,都改变了原有的生态体系,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负担。对于过于陈旧的构造设施来讲,更是与周边环境难以相衬。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范化及生态建设浅析
2.1、在思想上树立“两化”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行大力倡导,让各级领导、水利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所了解、领会、广泛认同并乐于接受,自觉践行。推行《贵州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生态化技术指南》的应用,使工程建设从过去的“不规范”走向规范,从“标准缺乏、布局混乱、经验设计、参差不齐”转变为“标准完善、布局合理、科学设计、统一规范”;使工程的功能由过去的只重视水利功能转变为统筹水利功能和生态、环境和景观等多种功能。
2.2、在规划设计中注入“两化”理念。“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一是强化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的权威性,将规划作为各地、各部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安排及建设的依据;二是工程设计必须按规程规范要求,其规划布局、工程规模、建设标准、技术方案要科学合理确定,坚持标准化、科学化设计;三是将保护农田生态体系体现在规划设计中,从生态的角度考虑田间工程布局,对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的护砌采取生态性工程措施,山平塘塘堤加固、小泵站建设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2.3、在工程建设中把握“两化”理念。在工程建设中要结合实际重点推广新工艺、新技术,为推进“两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广使用灌溉渠道生态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对于灌溉渠道,农渠以下一般可不进行硬化,斗农渠可以在硬化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横向或纵向生态带,在渠道中形成部分类似土渠的生态区域,恢复渠道的自净能力和渠道与外界生态联系;二是推广排水沟道的生态化新工艺。对于较大断面的排水沟道边坡生态护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态挡墙、生态袋防护系统、生态混凝土护岸等;三是推广山平塘清淤加固新技术。如重点推广山平塘水陆交错带生态护坡新工艺;四是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技术。如低压管道灌溉技术除了能够节水节能、提高灌溉效率和效益之外,还可以节约原有明渠工程占用的耕地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比较适宜于在我们贵州山区推广。
2.4、在建设管理上重视“两化”理念。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朝“两化”迈进,就是要在加快推进改革、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更加严格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一是建立严格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过程监督和工程验收,特别是要按照“两化”的要求进行指导和把关;三是要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落实好建后管护措施。
3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两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必然选择。通过在瓮安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两化”建设,必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近几年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和亮点,助推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努力实现“生态农田、健康河塘、标准设施、田园风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