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学始于观察,物理学习活动也始于观察。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几乎都是从观察入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目的进行观察,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观察活动。
【关键词】 物理教学;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物理教学离不开观察。物理学始于观察,物理学习活动也始于观察。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几乎都是从观察入手的。法拉第曾指出:没有观察,就没有物理学。从观察中可以发掘问题,对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推理、论证,并作出各种假设。观察与验证也是分不开的。因此,观察能力既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应着重培养的智力因素之一。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智力的高低和物理学习的水平,由此可见,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物理学习活动中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意义和作用显而易见的。下面就我多年的物理教学,谈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做法,与教师同仁交流。
一、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知道,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很多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细心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伽利略细心观察了比萨教堂的吊灯摆动,从而发现了单摆振动定律;牛顿细心观察和思考水果成熟掉下地的现象,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欧斯特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托里拆利通过细心观察,纠正了他老师的错误等。所以,教师要重视教材中引用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典型的观察实例,指导学生认识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做“有心人”。
二、要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目的进行观察
一般来说,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乐于观察的。但是,他们的“观察”实际上是“观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在教学前,应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观察?观察些什么?怎样观察?使他们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以增强观察的目的性。例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演示实验就可以分三步做:第一步,定性观察电压或电阻的变化都能引起电流的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使学生能领会这些观察的实质。在分组实验中,要多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应用这些观察方法决定实验观察的步骤。再如:在“右手定则”的实验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是要找出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法则,其次要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磁场方向与感生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观察导线运动的方向和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有眼睛看是观察,用耳朵听是观察,用手摸、甚至用鼻子嗅、口尝都是观察。各种感官各观察事物的一个方面,综合诸方面的特征才全面地、具体地、更真实地反映事物。因此,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多感官观察,能看的一定要看,能听的一定要听,能摸的一定要摸,能嗅的一定要嗅,能让学生亲手做的,让学生做才有说服力,才有利于学生感悟、理解、内化。例如:讲条形磁铁时,两个磁极,磁性最强,磁铁的中部则磁性最弱。我们可以取一根条形磁铁,放入铁粉中,再拿起时,会见到两端“粘满”了许多铁粉,而中部较少。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足以接受以上的论述。若吧实验观察改由学生自己做,则观察会更深刻,其效果优于单纯的看看了。再如:给学生相同形状的二棒,一是磁铁棒,一是铁棒,让学生区别哪根是磁铁棒,哪根是铁棒。不仅要求学生能想出办法,更要亲手做做,教师和学生合作做。教师拿一个,学生拿一个,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磁与铁的相互作用,这种动用了眼、耳、手的观察,其效果优于单纯的看看或听听。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多感官观察往往伴随着思维的活动,而且,要使用语言。语言在此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教学中的观察过程,教师的语言引导居于重要地位。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有意性和目的性,把学生的观察目光引向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课堂上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时,学生是认识三棱镜的,仪器很简单。但需将一个折射面用纸条盖起来,以作底面,其余的二面为折光面,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现象是有哪个部位作用的结果,最好用阳光当光源。当调好仪器的位置,在光屏上出现太阳光谱时,学生往往很惊讶。惊讶之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光谱艳丽的色彩方面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做此观察,是要使学生认识色散形成的排列顺序,以及与三棱镜放置的关系等。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作进一步的观察,并通过学生思考发现现象的规律性。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下列问题:入射到三棱镜上的光是什么光?从三棱镜射出的又是什么光?你注意到各色光的排列有怎样的顺序?你是否发现从三棱镜射出的光哪种色光靠近三棱镜的顶角?哪种色光靠近三棱镜的底部?解决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导学生画出最大最小偏向角。进一步再问:从三棱镜射出的光的颜色从何而来?让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到色散的基本成因是光的折射,同一种媒质,对于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光的颜色是人眼睛的感觉,光的颜色是由光自身因素决定的等知识。
五、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观察活动
学生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许多现象还可以有学生自己创造条件进行试验观察,课本的习题中就有一批这样的试验题目。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观察试验的题目。这种由学生相对独立地观察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等素质,而且,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戴着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这是气体的液化现象;水烧开了,壶盖会被顶起来,是气体对壶盖做功;坐在快速行驶的车上,在转弯的时候,会感觉向外甩,这是离心现象;长期堆煤的墙角会发黑,这是固体分子的扩散现象;钻木可以生火,这是做功改变内能;靠在暖气旁边会感到暖和,这是热传递;指甲剪、剪刀、镊子的工作原理,是杠杆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總之,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得到物理知识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2]冯克诚《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
[3]八至九年级物理教材及教学用书
[4]网络相关文章
【关键词】 物理教学;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物理教学离不开观察。物理学始于观察,物理学习活动也始于观察。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几乎都是从观察入手的。法拉第曾指出:没有观察,就没有物理学。从观察中可以发掘问题,对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推理、论证,并作出各种假设。观察与验证也是分不开的。因此,观察能力既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应着重培养的智力因素之一。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智力的高低和物理学习的水平,由此可见,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物理学习活动中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意义和作用显而易见的。下面就我多年的物理教学,谈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做法,与教师同仁交流。
一、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知道,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很多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细心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伽利略细心观察了比萨教堂的吊灯摆动,从而发现了单摆振动定律;牛顿细心观察和思考水果成熟掉下地的现象,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欧斯特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托里拆利通过细心观察,纠正了他老师的错误等。所以,教师要重视教材中引用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典型的观察实例,指导学生认识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做“有心人”。
二、要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目的进行观察
一般来说,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乐于观察的。但是,他们的“观察”实际上是“观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在教学前,应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观察?观察些什么?怎样观察?使他们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以增强观察的目的性。例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演示实验就可以分三步做:第一步,定性观察电压或电阻的变化都能引起电流的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使学生能领会这些观察的实质。在分组实验中,要多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应用这些观察方法决定实验观察的步骤。再如:在“右手定则”的实验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是要找出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法则,其次要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磁场方向与感生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观察导线运动的方向和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有眼睛看是观察,用耳朵听是观察,用手摸、甚至用鼻子嗅、口尝都是观察。各种感官各观察事物的一个方面,综合诸方面的特征才全面地、具体地、更真实地反映事物。因此,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多感官观察,能看的一定要看,能听的一定要听,能摸的一定要摸,能嗅的一定要嗅,能让学生亲手做的,让学生做才有说服力,才有利于学生感悟、理解、内化。例如:讲条形磁铁时,两个磁极,磁性最强,磁铁的中部则磁性最弱。我们可以取一根条形磁铁,放入铁粉中,再拿起时,会见到两端“粘满”了许多铁粉,而中部较少。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足以接受以上的论述。若吧实验观察改由学生自己做,则观察会更深刻,其效果优于单纯的看看了。再如:给学生相同形状的二棒,一是磁铁棒,一是铁棒,让学生区别哪根是磁铁棒,哪根是铁棒。不仅要求学生能想出办法,更要亲手做做,教师和学生合作做。教师拿一个,学生拿一个,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磁与铁的相互作用,这种动用了眼、耳、手的观察,其效果优于单纯的看看或听听。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多感官观察往往伴随着思维的活动,而且,要使用语言。语言在此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教学中的观察过程,教师的语言引导居于重要地位。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有意性和目的性,把学生的观察目光引向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课堂上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时,学生是认识三棱镜的,仪器很简单。但需将一个折射面用纸条盖起来,以作底面,其余的二面为折光面,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现象是有哪个部位作用的结果,最好用阳光当光源。当调好仪器的位置,在光屏上出现太阳光谱时,学生往往很惊讶。惊讶之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光谱艳丽的色彩方面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做此观察,是要使学生认识色散形成的排列顺序,以及与三棱镜放置的关系等。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作进一步的观察,并通过学生思考发现现象的规律性。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下列问题:入射到三棱镜上的光是什么光?从三棱镜射出的又是什么光?你注意到各色光的排列有怎样的顺序?你是否发现从三棱镜射出的光哪种色光靠近三棱镜的顶角?哪种色光靠近三棱镜的底部?解决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导学生画出最大最小偏向角。进一步再问:从三棱镜射出的光的颜色从何而来?让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到色散的基本成因是光的折射,同一种媒质,对于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光的颜色是人眼睛的感觉,光的颜色是由光自身因素决定的等知识。
五、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观察活动
学生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许多现象还可以有学生自己创造条件进行试验观察,课本的习题中就有一批这样的试验题目。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观察试验的题目。这种由学生相对独立地观察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等素质,而且,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戴着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这是气体的液化现象;水烧开了,壶盖会被顶起来,是气体对壶盖做功;坐在快速行驶的车上,在转弯的时候,会感觉向外甩,这是离心现象;长期堆煤的墙角会发黑,这是固体分子的扩散现象;钻木可以生火,这是做功改变内能;靠在暖气旁边会感到暖和,这是热传递;指甲剪、剪刀、镊子的工作原理,是杠杆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總之,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得到物理知识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2]冯克诚《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
[3]八至九年级物理教材及教学用书
[4]网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