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文素养 提高作文水平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go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规律可谓洋洋洒洒,什么审题要清、选材要严、立意要高、语言要好……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甚至不惜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某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可它们到底管多少用呢?其实,先贤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里早就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也就是说,文章是“气”的表现,文章并非只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就能写得好,还须“气”的“加持”。而“气”则要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才能得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对学生“气”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既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又立足于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
  一、走进教材,渗透人文教育
  教材本身即体现着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选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着沉甸甸的文化含量,这有利于打好学生人文精神的“底子”。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托,它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探究课文的人文内涵。学生丰厚的语言积累,以及对语言表达的感性认识,都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当然,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范文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有的范文文质兼美,学生学了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怡情,还可得到艺术的借鉴。如《鼎湖山听泉》一文就生动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美学观,体现着思想的光华,对学生写作有借鉴作用;有些范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故乡》中的闰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像杨二嫂这样尖刻、自私、势利的人物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有些范文意在传授某种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如专题《狼》。而古文更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利于他们积累含义隽永、辞采精妙的名言警句,活跃他们的思想和文笔;有些范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特定的文体,服务于某种特定语文技能的教学,比如某些科技文章。當然,仅仅对教材进行阅读是不够的,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积蓄语言精华,而且有助于他们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提高自己,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提炼生活,积淀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受:真正的好作文往往出自学生的日记、周记,其内容之精彩、见解之深刻、内涵之丰富常常令我们眼前一亮。课堂作文、考场作文、甚至是一些获奖作文,虽然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学生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笔墨写出来的“放胆文”(如日记、周记)更有看头。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在日记、周记中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积累、亲身的感悟、体验,他们用笔定格了生活中的美,领悟了生活中的哲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要重视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瞬间的感情、情愫的流泻、个性的思考、青春的迷惘用写作的形式反映出来。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的批判。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生活变化,探究生活和社会中的热点、焦点……只有不断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才会写出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章。如在学过《故乡》一文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视点扩展到自己的家乡,观察自己家乡面貌和人物的变化,思考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找一找闰土身上的等级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在当今农村中还有没有,有的话,想一想原因是什么,又应该怎样消除它……以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关注人的生活和精神,对身边的人、事倾注人文关怀,达到“工具性”训练与“人文性”培育的有机结合。
  三、写出个性,挖掘人文内涵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个性特征是最鲜明的。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性格和境遇的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感悟。过去,我们总是用近乎标准化的方式方法去规范学生,比如规定他们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体裁、字数来完成规定的题目。长此以往,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了一个固定模式。很多学生为了应付交差,只好敷衍了事,生编硬造,说假话,说空话,作文的感受不真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实话实说”的民主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弹性,允许学生自由决定写与不写,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慢慢在学生心中植入这样的观念:文章贵在真实有个性。其次,要学生抒写个性,就得有个性的思考。情感、思维是内含的,是靠自身的修养、熏陶、感化渐变而来的,但这种渐变也可通过训练获得。有些学生懒于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们的思考往往浅尝辄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些思考的话题,如网络、环保、奉献、交友、机遇、磨难等,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疑,学会抓住问题的“内核”,将思维引向深刻;要经常训练学生从寓言故事、成语典故中创新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新意来;要多搞些活动如辩论、时事短评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以锻炼学生的辩论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砥砺他们的思维品质。
  四、提炼语言,显示文化功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好的文章,其思想必定深刻,语言也必定优美、生动、凝练。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文章就难以传播。作文是写出来给别人看的,对一篇作文而言,形式美和思想美、内容美同等重要。所以,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而且要让他们学会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在作文教学中,有时我们不妨将作文课上成文学欣赏课,从各种媒体和渠道上精选美文,把学生置于新奇、活泼、美妙、创新、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环境中,大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为写作所用。先不用着急让学生写,可以慢慢地让学生在模仿借鉴中爱上作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长此以往,成效必定显著。语言要有意蕴,还要会用修辞,如引用诗句、名言,妙用比喻,善用排比,这些都是增添文采的有效方法;语言的意蕴还来自句式的选择,包括整、散句的结合,句子长短的变化等。平时的仿句练习,对学生锤炼作文语言亦有较大帮助,将它引入文章写作,也能增加文情辞采。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习俗的寓意”为切入点,探讨小学语文俗语教学的意义及俗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俗语教学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31  如何发挥俗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将俗语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重视俗语教学  教师应该从态度上重
摘 要: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德育工作对其有着引导的作用。根据小学生心理及生理发育状态,其学习与生活需要正确的德育观念指导,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剖析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探索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 德育工作 实效性  德育是对道德、思想以及政
摘 要:从作文写作的特点出发,立足作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本文是因我的孩子的作文之路激发联想,探讨作文写作的有效学习策略。  关键词:写作教学 淡化概念 走进生活  “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好多学生写作文时的无奈慨叹。  其实,作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我们不必过于强调作文的重要,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语言就是左膀右臂,它不仅是教学工具,还是教学内容本身。老师的语言要精确且富有哲理,又要添加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富有魅力。这样对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把握语文知识以及鼓励启发学生上都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点进行剖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语言逻辑性 语言情感性  一、课堂教学语言逻辑严密性  教学语言的逻辑严密性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剖
摘 要:朗读是借助有声语言转化无声的阅读内容的语言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为重要、最基础的部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深入探究朗读教学策略和路径,也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新课改为背景,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 训练方法  语文在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阅读是培养
摘 要:幼儿园课程强调综合化、生活化、游戏化,教师不斷研究、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通过追寻儿童视角、追随儿童脚步、解读儿童故事,不断拓展生活化课程内容、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观察对话儿童、梳理关键核心经验,探究生活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以班级为单位,师幼共同开发生活化班本课程,将课程实施贯穿于儿童生活,从而真正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 班本课程 生活教育  一、追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从创新教学途径、汲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养分,寻找教材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契合点,利用信息技术使传统文化更具新意三个方面阐述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材教学 传统文化 开发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比原来占比有所增加,这意味着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
摘 要: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在合作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团队意识,是一种全方面的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正是最可珍贵之处。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期有所得。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 应用策略  在当前,小组合作模式被广泛运用在语文教师的初中教学当中,减轻了教师的
摘 要:新高考选科模式与传统高考相比,打破了文理科划分的绝对限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实现了学生跨文理科学习的可能。语文学科里,实用类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比,具有信息性、兼容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提高综合素养,对学生跨文理选科的学习能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实用类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
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紧密、和谐呢?积极进行“语文生活”活动性课程就是最佳方式之一。  一、“语文生活”活动性课程理论探索  所谓“语文生活”活动性课程,就是以生活中的语文实践为抓手,以体验语文里的生活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扣语文的学科特征,体现生活载体的趣味,进而设计的以生活为主体的系列活动课程。  “语文生活”要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