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语文教师都感慨:学生普遍不爱阅读。而离开阅读谈写作,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着社会的发展,资讯的畅通,人们用于书本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一位作家曾感叹,他的美国之行最大的收获不是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鳞次栉比的高楼,而是地铁里一个个捧着书本阅读的年轻人。
  我现在所带的九(2)班的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但大多数学生写作时常常无病呻吟,原因之一是他们一窝蜂地阅读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的作品和玄幻小说。这些作品并非一无是处,郭敬明的作品语气哀怨,笔调略带忧郁,常以感情为话题,试图为青少年勾画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韩寒的作品文笔犀利,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安妮宝贝的作品似乎更能揭示人的情感世界中较为深刻的东西,主要探讨新时代中都市人的心态及生活方式。喜爱阅读这类作品,正体现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适应,以及情感方面、思想方面的困惑、压抑。大量阅读这些作品致使学生作文中“小资情调”明显增多,因此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一、多读经典名著
  有一次我在北京清华附中听课,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在谈自己对杜牧《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时以《三国志》、《赤壁赋》来佐证“二乔”在历史上并非后人认为的大乔和小乔,让人感慨年纪虽小但“阅历”匪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名著能在无形中提升人的气质。利用寒暑假我布置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怎样检验阅读的效果呢?我在假期后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检阅自己。同时我还组织类似讲故事的小组比赛,要求必须尊重原著,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讲述名著故事,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去了解名著,从而再现名著。
  经典是前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食粮,真正的经典都是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书斋、书香馥郁的书店,不再是莘莘学子流连忘返的地方,鉴于此,语文教师有责任树起“经典”这面大旗,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经典名著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而教师以生动的形式加以引导,开启通往经典的这扇大门,学生一定会加以关注。
  二、多读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比起大部头的名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阅读。这些书籍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如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系列,涉及中外文化,以及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等人的作品。其中林清玄的文字恬淡自然,蕴涵佛理,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能让人心静如水;张晓风关怀社会、关心人民,她的文字洗练而生动,可刚可柔、时真时幻,出入自在。这些当代作家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娉婷女子,初时没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我对学生的引导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见机行事,例如课内学完席慕容的《乡愁》后,我播放了她的另外一首诗《出塞曲》改编的歌曲:“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我和学生仿佛看到那苍茫大漠上一柱孤烟袅袅,闻到长城外才有的清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跟随吟唱,领略美好,课后兴趣大增,自觉阅读席慕容其他作品如《一棵开花的树》、《如歌的行板》等。“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学生被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深深打动,发现文字竟然可以如此优雅,打动人心。
  三、选读“文化快餐”
  所谓“文化快餐”,指的是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阅读时间不长的文章。在校生持续一整天或几个小时阅读的并不多,尤其毕业班学生还要做大量的复习功课,所以我大力推荐《读者》、《意林》、《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每当我读到某篇精美的文章,就与学生分享,例如《那种爱戛然而止》,文章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一位母亲经历失去亲生儿子撕心裂肺的痛,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读到动情处,难掩悲戚,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声,这不仅是文学的熏陶,更是对学生灵魂的深化。
  学生崇拜偶像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我们没必要视为洪水猛兽,完全可以因势利导,比如成龙的守信、周杰伦的坚持,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的特殊经历同样来自阅读。
  我曾经在语文课上拿着《读者》给学生介绍两个人物:张艺谋、白芳礼。当记者问张艺谋现今个人财富是多少?没想到享誉国际的大导演居然回答:“一部照相机!”原来他人生的第一部照相机竟是靠卖了一个月的血换来的。我们常常被名人成功的光环所吸引,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身上的某些品质。再把目光投向那位平凡却高尚的老人——白芳礼,北京的一人力车夫,在自己74高龄的时候,感慨家乡失学儿童众多,抬起年迈的双脚,靠每天人力车的收入,为家乡教育基金共捐款——24万元。而他死后遗产,经人清点:一人力车、一黄莺、一床。介绍完这些,学生自发鼓掌了,这是被老人的人格震撼了。
  阅读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性灵不断成长的泉源。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只要我们在霓光璀璨中独守一盏孤灯,将阅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快乐阅读,就会快乐写作,继而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所以对任何文本的翻译或多或少地都是对原语言所带文化的一种重新构建,翻译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对翻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这一翻译领域的突破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也为翻译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开辟了新道路。  随着对翻译研究的深入,学者们
美国教育学家卡尔汉认为:“问题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那么设置语文问题的原则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实事求是”的渊源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班固称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在研究学问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从中找出真实的结论。唐代史学大师颜师古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道:“共产党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毛泽东在
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地去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会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大有可为的。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促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1.选择好书,激发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爱上看书,就得让学生喜欢上这本书。怎样选择好书呢?首先,
摘要: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语文老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从而增长语文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魅力,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潮流,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