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元定迹法”图解运动性质案例探析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zi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受线牵引物体的运动这类重要问题,概要阐述了运用“微元定迹”的方法。文中结合了详实的案例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微元定迹法;运动性质;案例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45-3
  在物理“必修1”运动学部分,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即受线牵引物体的运动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往往需要我们先确定出物体的运动形式,再分析出其运动的性质。这类问题较为复杂,因此学生较难掌握。
  本文拟运用“微元定迹”的方法,结合不同类型的具体案例逐一探讨,以供参考。所谓“微元定迹法”,是指根据运动分解的思想,将受线牵引物体的运动利用“过程微元”融合作图探究物体运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将问题具象化,使得抽象的思维变得直观,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在教学实践中有良好的效果。
  案例1 如图1所示,一块橡皮用细线悬挂于O点,用铅笔靠着线的左侧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线竖直,则橡皮运动的速度( )
  A.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B.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C.大小改变,方向不变
  D.大小和方向均改变
  解析 这是2010年江苏高考第1题,题目情景简洁,考察意图清晰,是一道能力立意的好题。由于细线的总长始终不变,橡皮在极小的一段时间Δt内,水平位移Δx与竖直位移Δy大小相等,如图2所示。根据分位移的关系 = 1可知橡皮做直线运动;再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可得:vy=vx。由于题意vx不变,则vy也不变,两个正交方向上的分运动均为匀速运动。橡皮以 vx的速度倾斜45 °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正确。若铅笔从O点靠着细线左侧水平向右做变速运动时,仍有 = =1关系成立,橡皮仍按原轨迹做变速直线运动。
  变式 如图3所示,一块橡皮用细线悬挂于O点,用钉子靠着线的左侧,沿与水平方向成30 °角的斜面向右以速度v匀速运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线竖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皮的速度大小为v
  B.橡皮的速度大小為 v
  C.橡皮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60 °角
  D.橡皮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 °角
  解析 相比案例1,题中钉子的移动方向不同,但仍为匀速运动。研究橡皮在极小的一段时间Δt内的分位移情况,如图4所示。在水平和竖直这两个正交的方向上,由几何关系及速度定义式,得:
  由两式得vx= v,vy= v。可见 = = ,橡皮以 v的速度沿与水平方向成60 °角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B、C正确。若钉子仍从O点靠着细线左侧沿斜面方向做变速运动,仍有 = = 关系成立,橡皮也按原轨迹做变速直线运动(笔者注:这是一定条件下的一个重要推论)。
  案例2 如图5所示,某同学将一块橡皮用细线悬挂于O点,用一支铅笔贴着细线中点的左侧以速度v水平向右匀速移动,铅笔下侧悬线始终保持竖直,则在铅笔移动到图中虚线位置的过程中( )
  A. 细线绕O点转动的角速度不变
  B. 细线绕O点转动的角速度不断增大
  C. 橡皮的运动轨迹为直线
  D. 橡皮处于超重状态
  解析 与前两题不同的是,铅笔贴着细线的中点带着橡皮运动,其运动形式更为复杂,以下通过微元过程结合画图来确定。由于铅笔匀速向右移动,取其水平方向上极小的三段相同位移Δx,对应的三段时间Δt相同。由图6可得细线绕O点转动的角速度不断减小。由于细线总长不变,橡皮每段时间Δt内上升的位移大小与细线收缩的长度相同,即图中ΔL1=Δy1,ΔL2=Δy2,ΔL3=Δy3;且ΔL1<ΔL2<ΔL3,故Δy1<Δy2<Δy3,则 < < ,橡皮的运动轨迹为向上弯曲的曲线。再由速度定义可得vy1  点评 后面两变式题为模拟试题,显然难度有所上升。为简化问题,在设置条件时,三题的其中一个分运动都是匀速运动,而合运动的轨迹及运动性质都要作出判断。
  案例3 如图7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A被固定在水平面上,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墙面,另一端跨过斜面顶端的小滑轮与物块B相连,B静止在斜面上。滑轮左侧的细线水平,右侧的细线与斜面平行。A、B的质量均为m。撤去固定A的装置后,A、B均做直线运动。不计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滑动的位移为x时,B的位移大小s;
  (2)A滑动的位移为x时的速度大小vA。
  解析 这是2016年江苏高考物理第14题的最后两问。(1)从A的初位置开始,选取A向右运动的一段极小位移Δx,由于与B相连的细线的总长始终不变,根据几何关系,可确定出两者之间不同时刻相应的位置关系,可确定出B物体做直线运动,如图8所示,图中Δs是B物体的位移。当A滑动的位移为x时,设B的位移为s,如图9所示。根据几何关系sx=x·(1-cosα),
  点评 ①本题是一道梯度设计合理,区分度好,以能力立意的试题。它在空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受力分析、关联速度和能量关系进行了综合考察。②根据“微元定迹”的方法结合几何关系,可以确定出A、B两物体均做直线运动,所以题目可以不给出“A、B均做直线运动”这个条件。但是,如果不给出将会增加试题的难度,从而影响区分度。③从考察物理思想的角度看,主要是微元思想、极限思想及分解思想。本题的标准答案没有从分解的角度来解,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是合适的。首先,本题利用微元极限的思想,考察了瞬时速度的定义及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若采取分解的思想,将要引入B相对A的分运动,如图10所示,而这显然超出了考纲的要求。
  图10 位移分解图
  ④从试题拓展的角度看,根据结果vA= 可以发现:A向左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为aA= ;B也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为aB= · ,本题与案例1及其变式的推论比较可知,两者如出一辙。
  结束语 对于受线牵引物体的运动问题,在线总长不变的前提下,且沿线方向上两端速度大小相等,由几何关系根据微元过程的方法确定出物体的运动形式;通过画出不同位置的状态图,从正交的两方向来分解合运动,更能彻底理解运动的性质。
  参考文献:
  [1]汪德强.2016年江苏物理高考卷第14题的别样处理[J].物理教师,2016(08):83—84.
  [2]wxzx_whl@sina.com
  (栏目编辑 陈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协同教学是一种多名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下采用的是协同教学中的分站式教学以及分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设计了苏科版8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物理的浮与沉》中的实验探究和分析的部分。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课堂主体感,进一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然而,协同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境与
摘 要:文章以“浮力”单元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完成“浮力”单元学习进阶的深度学习,并阐述了在促进学生概念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激发认知冲突。  关键词:质疑能力;学习进阶;浮力;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4-0073-4  1 关于质疑能力  一般认为“质疑”是有理有据,提出问题或驳斥某一观点的过程。“能力”
摘要:笔者对亲历的两堂同样内容的物理课的过程、效果进行对比,认为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了知识传授,而相对忽略了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继而,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各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培养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29-2    今年三月,我校部分教师赴张家港参观学习。笔者与一名物理教师听了一节初三物理公开
摘 要:为更好地还原物理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1],需要重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情境,让学生真正建立起物理理论与自然、生活以及生产实际的联系,增强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
摘要:当前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了双创教育的现状,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从专业课程、专业实训、专业竞赛和专业顶岗实习四个角度分析了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意义及途径。最后分析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本研究构建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新的理念,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
摘 要:文章在学习进阶理念指导下,以“楞次定律”这一物理概念的学习进程为例,对比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在“楞次定律”的编排中知识点的衔接顺序;分析在难点概念的学习中,基础概念的衔接顺序带来的不同教学思路;探究教材中知识点衔接顺序问题给教学造成的教学难点。旨在为高中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思路,为教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进而为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增添了一个烦恼:网络安全问题。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经常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其次,分析了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其次,就防范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6
摘 要:利用费马原理推导出球形透镜的齐明点位置,并把齐明点应用于物镜组上。在给定参数的条件下设计一个物镜组,计算得出该物镜组中第二个透镜的曲面曲率半径、凹凸组合类别、出射光的孔径角和成像放大率。  关键词:齐明点;物镜组;放大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61-3  透镜是由两个折射球面组成的光具组,两球面间是构成透镜的介质,通常是
摘 要:本文基于我校校本化课程实施案例与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实录,从教材与教法两个层面分析《电动势》的教学策略,点评部分教学片断,探讨如何运用科学方法优化电动势这一概念教学。  关键词:探究生成;类比方法;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77-4  《电动势》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但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却普遍感到十分棘手,非常难以驾驭,
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力这三个物理概念建立的教学片段,让学生经历学习概念的探究过程。教学片段突出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概念教学;建构主义;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7-0014-4  设计思想: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