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作为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教学中必须一以贯之的目的和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束缚,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合理运用各种有利于开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亦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目标。数学是一门特别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科,它极强的逻辑性、推理性、引申性,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兴趣盎然的数学境界,引导人们不断地去攀登新的高峰。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前提
一个人能否具备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无创新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追求、去挖掘、去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就要着力去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教师通过深刻地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然后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二是充分运用数学所具有的解题多样性即“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进而激发其创新的欲望,使其从内心上深感创新所带来的乐趣。
二、营造创新环境是条件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只有不断营造适合学生创新的环境,才能使之充分地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营造创新环境主要应掌握以下三点。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要遵循情意性原则,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对于学生的错误理解或不完整的答案,不要横加指责或警告,而是循循善诱,加以指导或补充;对于学生“创造性”的答案,特别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更不要冷漠对待,而是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带有浓厚民主感情色彩的交往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设置了良好的氛围。
2.正确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良性突发事件”,拉近师生距离。所谓“良性突发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时无法解决的课堂疑问。这是教学中常有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良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敢于探索问题的精神,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对学生萌芽状态中的创造性思维以无情地扼杀,而且也会影响老师在学生中的信任感,不利于以后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醇厚的数学基本功,对“突发事件”给予及时合理地解决。所以,尊重学生的疑问,民主地、实事求是地处理“良性突发事件”,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爱护。
3.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目前流行的“题海战术”和效率低下的教学模式都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沉重的课业负担会磨灭学习兴趣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甚至会出现反感情绪,这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强烈要求走出教育的误区,所以实施民主化教学已是教改所需,是当务之急。
民主地体现“学生主体”就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但这不是说教师没有用了,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反思,领会“主导”与“主体”的内涵,切实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地体现出来。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手段
一般地,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而诸如动机、兴趣、个性、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也应注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构建快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享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与美感。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想学,激发学生要学,指导学生会学,相信学生能学;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在实践中顿悟,在创造中彻悟,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创新人格”的飞跃。而“快乐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做题式”教学模式,建构立体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学到知识,求得发展。这并不是完全背离知识的教学,相反能促进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它能够强化个体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国内偏重于“演绎”,国外偏重于“归纳”,使得我们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最头疼的就是繁琐复杂的习题课。学生如果能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来认识知识逻辑规律与原理,则是一种享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对获得知识有着浓厚的憧憬和期盼,从而唤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
3.创设精巧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即实践)”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专题研究和开放性问题方面的内容,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安排密度与强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加关注,多做研究,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又能自觉地努力奋斗,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亦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目标。数学是一门特别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科,它极强的逻辑性、推理性、引申性,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兴趣盎然的数学境界,引导人们不断地去攀登新的高峰。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前提
一个人能否具备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无创新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追求、去挖掘、去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就要着力去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教师通过深刻地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然后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二是充分运用数学所具有的解题多样性即“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进而激发其创新的欲望,使其从内心上深感创新所带来的乐趣。
二、营造创新环境是条件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只有不断营造适合学生创新的环境,才能使之充分地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营造创新环境主要应掌握以下三点。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要遵循情意性原则,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对于学生的错误理解或不完整的答案,不要横加指责或警告,而是循循善诱,加以指导或补充;对于学生“创造性”的答案,特别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更不要冷漠对待,而是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带有浓厚民主感情色彩的交往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设置了良好的氛围。
2.正确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良性突发事件”,拉近师生距离。所谓“良性突发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时无法解决的课堂疑问。这是教学中常有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良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敢于探索问题的精神,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对学生萌芽状态中的创造性思维以无情地扼杀,而且也会影响老师在学生中的信任感,不利于以后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醇厚的数学基本功,对“突发事件”给予及时合理地解决。所以,尊重学生的疑问,民主地、实事求是地处理“良性突发事件”,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爱护。
3.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目前流行的“题海战术”和效率低下的教学模式都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沉重的课业负担会磨灭学习兴趣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甚至会出现反感情绪,这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强烈要求走出教育的误区,所以实施民主化教学已是教改所需,是当务之急。
民主地体现“学生主体”就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但这不是说教师没有用了,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反思,领会“主导”与“主体”的内涵,切实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地体现出来。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手段
一般地,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而诸如动机、兴趣、个性、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也应注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构建快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享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与美感。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想学,激发学生要学,指导学生会学,相信学生能学;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在实践中顿悟,在创造中彻悟,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创新人格”的飞跃。而“快乐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做题式”教学模式,建构立体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学到知识,求得发展。这并不是完全背离知识的教学,相反能促进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它能够强化个体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国内偏重于“演绎”,国外偏重于“归纳”,使得我们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最头疼的就是繁琐复杂的习题课。学生如果能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来认识知识逻辑规律与原理,则是一种享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对获得知识有着浓厚的憧憬和期盼,从而唤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
3.创设精巧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即实践)”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专题研究和开放性问题方面的内容,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安排密度与强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加关注,多做研究,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又能自觉地努力奋斗,不断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