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ESWL)在在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09年11月在我科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ESwL)清石的56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1次者32例(57%),治疗2次者16例(29%),治疗3次者5例(9%),治疗4次以上者3例(5%)。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ESWL)是肾结石的首选疗法,但是行ESWL治疗时需要合理筛选患者,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适合应用ESWL疗法。
关键词:肾结石 输尿管上段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11-02
泌尿系结石已成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人群患病率为1%~5%,10年复发率高达50%。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作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常引起肾积水和继发性尿路感染,继而影响肾功能,需要及时治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存在创伤大、痛苦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已被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ESWL)普遍替代。ESWL是利用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击碎结石,使之易于排出体外,从而治疗结石的方法。本文探讨ESWL在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疗效及影响其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5月~2009年11月门诊及住院总病例56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4例,其中年龄18-66岁,肾结石共60枚,其中肾盂结石12枚,上盏结石14枚,中盏结石8枚,下盏结石26枚。输尿管结石共68枚。其中伴积水47例,肾功能不全19例(肌酐150-320mmol/L),肾旋转不良者5例,肾盂及肾盂输尿管畸形4例,既往有ESWL碎石者12例。治疗前均行B超(KUB)、静脉肾盂造影或CT确诊。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肾功能等排除禁忌证。当肾结石直径大于2.0cm者,先利用膀胱镜在输尿管置入双“J”管,以防石街形成。使用JDPN-VB电压为16KV,冲击次数为2000次。其关键是准确的对准焦点位。据临床经验肾结石对准结石靠近肾盂侧,输尿管结石对准结石上部冲击。对焦后局部皮肤涂抹耦合剂。调整电压为10KV,并密切注意患者反应,特别注意初次治疗患者是否耐受。
1.3碎石有效评价。残留碎片直径小于0.3cm。
2 结果
2.1治疗情况。治疗1次者32例(57%),治疗2次者16例(29%),治疗3次者5例(9%),治疗4次以上者3例(5%)。余行输尿管镜碎石或开放手术切开取石成功。结石患者术后几乎均出现不同程度血尿,术后并发症肾绞痛6例,石街2例,未出现明显的严重并发症,行对症处理已明显缓解。
2.2疗效统计。有效排石最早为术后24小时-10天。术后1~3个月复查B超及腹部X线平片(KUB)。原位ESWL结石总排尽有效率9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ESWL在复杂性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中,原位结石有效排石率为95%,其中泌尿系统发育较差的患者行ESWL治疗效果欠佳。经过碎石前预置双J管,经ESWL后,复杂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出现并发输尿管石街率仅为4%,明显小于相关文献的描述。由此本研究认为行ESWL治疗,对患者自身病情的了解极为重要,一般当输尿管上段结石较大,结石被包裹及肾功能不全的结石治疗失败的几率较大,即使结石破碎也因粘附输尿管壁不能排出,符合相关文献研究。并认为ESWL术后出现石街原因主要包括碎石的石屑不均匀引起的阻塞、包裹性结石,破碎后未排除,反而加重局部损伤水肿引起的阻塞、肾功能损伤及石屑滞留于输尿管粘膜引起的阻塞。石街作为泌尿外科棘手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对病人的筛查及术前预置双J管等预防性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ESWL的成功排石率。
当然行ESWL仍然有其局限性,而且对于肾结石合并有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病例,其在治疗方案上更是存在着争议。临床应用发现ESWL治疗存在输尿管巨大结石等并发症外,其对肾脏及其周围器官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
总而言之,行ESWL治疗时需要合理筛选患者,碎石两次失败的患者要寻找其原因,并改用其他方法治疗,以免多次碎石对组织造成损害。
关键词:肾结石 输尿管上段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11-02
泌尿系结石已成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人群患病率为1%~5%,10年复发率高达50%。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作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常引起肾积水和继发性尿路感染,继而影响肾功能,需要及时治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存在创伤大、痛苦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已被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ESWL)普遍替代。ESWL是利用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击碎结石,使之易于排出体外,从而治疗结石的方法。本文探讨ESWL在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疗效及影响其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5月~2009年11月门诊及住院总病例56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4例,其中年龄18-66岁,肾结石共60枚,其中肾盂结石12枚,上盏结石14枚,中盏结石8枚,下盏结石26枚。输尿管结石共68枚。其中伴积水47例,肾功能不全19例(肌酐150-320mmol/L),肾旋转不良者5例,肾盂及肾盂输尿管畸形4例,既往有ESWL碎石者12例。治疗前均行B超(KUB)、静脉肾盂造影或CT确诊。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肾功能等排除禁忌证。当肾结石直径大于2.0cm者,先利用膀胱镜在输尿管置入双“J”管,以防石街形成。使用JDPN-VB电压为16KV,冲击次数为2000次。其关键是准确的对准焦点位。据临床经验肾结石对准结石靠近肾盂侧,输尿管结石对准结石上部冲击。对焦后局部皮肤涂抹耦合剂。调整电压为10KV,并密切注意患者反应,特别注意初次治疗患者是否耐受。
1.3碎石有效评价。残留碎片直径小于0.3cm。
2 结果
2.1治疗情况。治疗1次者32例(57%),治疗2次者16例(29%),治疗3次者5例(9%),治疗4次以上者3例(5%)。余行输尿管镜碎石或开放手术切开取石成功。结石患者术后几乎均出现不同程度血尿,术后并发症肾绞痛6例,石街2例,未出现明显的严重并发症,行对症处理已明显缓解。
2.2疗效统计。有效排石最早为术后24小时-10天。术后1~3个月复查B超及腹部X线平片(KUB)。原位ESWL结石总排尽有效率9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ESWL在复杂性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中,原位结石有效排石率为95%,其中泌尿系统发育较差的患者行ESWL治疗效果欠佳。经过碎石前预置双J管,经ESWL后,复杂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出现并发输尿管石街率仅为4%,明显小于相关文献的描述。由此本研究认为行ESWL治疗,对患者自身病情的了解极为重要,一般当输尿管上段结石较大,结石被包裹及肾功能不全的结石治疗失败的几率较大,即使结石破碎也因粘附输尿管壁不能排出,符合相关文献研究。并认为ESWL术后出现石街原因主要包括碎石的石屑不均匀引起的阻塞、包裹性结石,破碎后未排除,反而加重局部损伤水肿引起的阻塞、肾功能损伤及石屑滞留于输尿管粘膜引起的阻塞。石街作为泌尿外科棘手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对病人的筛查及术前预置双J管等预防性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ESWL的成功排石率。
当然行ESWL仍然有其局限性,而且对于肾结石合并有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病例,其在治疗方案上更是存在着争议。临床应用发现ESWL治疗存在输尿管巨大结石等并发症外,其对肾脏及其周围器官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
总而言之,行ESWL治疗时需要合理筛选患者,碎石两次失败的患者要寻找其原因,并改用其他方法治疗,以免多次碎石对组织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