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基层百姓在满足了物质基本需求之后,开始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十九大是我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会议。会议对社会各个领域做了重要部署,尤其对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更是有着高期待。作为群文工作者,我深感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通过经验总结,联系自身工作實际,浅谈一下现阶段如何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积极发挥群众文化馆的作用
文化馆历来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重要阵地,它背负着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文化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省市包括基层都在积极建设群众文化馆,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支持群众文化工作者组织模式的建设。这种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一方面群众文化馆要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结合区域人口布局情况合理调配,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互联网平台上的许多功能技术的应用,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地方都值得商榷。比如组织人才培养过于形式化,许多群众文化工作者组织人才活动素质都不高,这些都难免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工作的效率造成不良影响。人才培养和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模式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才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得到良性循环。
二、积极担负群众文化活动的使命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生产力落后、低下的状况已经大大改善。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向了新的时代,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在现阶段,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视角应该发生转变,将其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实践领域中。如何能利用新内容来表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重心,并将这种组织视角主动纳入到百姓故事、中国梦的实践历程之中。
三、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性是指群众文化组织的工作开展始终不能离开时代的需求和特征,在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后紧跟时代潮流,贴近群众的生活需求,这样才能让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地向前推进。纵观历史发展,我们发现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是受到时代观念的限制和作用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艺,大体上立足于传统观念;当前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发生了很大改变,融合了更多的互联网、微信等元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群众文化活动、喜爱群众文化活动,甚至很多人投身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组织当中。这就说明了观念的转变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实践,绝不是闭门造车,多去实践,多和世界进行接触,有利于提升对自身的认识。因此鼓励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多关注当前的一些文艺理论学说,将其应用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当中,从而更好地去进行实践锻炼,学以致用。民族性也是有关文艺的一大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不必多说,通过实践已经证明。
笔者作为群众文化馆的工作者,通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以上几种体会相信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相信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在肩负起群众文化活动使命的同时,结合时代的需要,继承优秀群众文化传统的精髓,肯定会让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高鹏军:《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6(09)
[2]郑晓幸:《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四川文化强省建设》[J],《四川戏剧》,2016(02)
[3]冯之浚,方新,李正风:《塑造当代创新文化践行五大发展理念》[J],《科学学研究》,2016(01)
责任编辑 王彩君
一、积极发挥群众文化馆的作用
文化馆历来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重要阵地,它背负着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文化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省市包括基层都在积极建设群众文化馆,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支持群众文化工作者组织模式的建设。这种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一方面群众文化馆要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结合区域人口布局情况合理调配,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互联网平台上的许多功能技术的应用,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地方都值得商榷。比如组织人才培养过于形式化,许多群众文化工作者组织人才活动素质都不高,这些都难免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工作的效率造成不良影响。人才培养和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模式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才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得到良性循环。
二、积极担负群众文化活动的使命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生产力落后、低下的状况已经大大改善。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向了新的时代,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在现阶段,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视角应该发生转变,将其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实践领域中。如何能利用新内容来表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重心,并将这种组织视角主动纳入到百姓故事、中国梦的实践历程之中。
三、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性是指群众文化组织的工作开展始终不能离开时代的需求和特征,在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后紧跟时代潮流,贴近群众的生活需求,这样才能让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地向前推进。纵观历史发展,我们发现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是受到时代观念的限制和作用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艺,大体上立足于传统观念;当前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发生了很大改变,融合了更多的互联网、微信等元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群众文化活动、喜爱群众文化活动,甚至很多人投身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组织当中。这就说明了观念的转变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实践,绝不是闭门造车,多去实践,多和世界进行接触,有利于提升对自身的认识。因此鼓励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多关注当前的一些文艺理论学说,将其应用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当中,从而更好地去进行实践锻炼,学以致用。民族性也是有关文艺的一大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不必多说,通过实践已经证明。
笔者作为群众文化馆的工作者,通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以上几种体会相信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相信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在肩负起群众文化活动使命的同时,结合时代的需要,继承优秀群众文化传统的精髓,肯定会让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高鹏军:《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6(09)
[2]郑晓幸:《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四川文化强省建设》[J],《四川戏剧》,2016(02)
[3]冯之浚,方新,李正风:《塑造当代创新文化践行五大发展理念》[J],《科学学研究》,2016(01)
责任编辑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