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7条“培养目标”之一。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责任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
  一、从培养习惯入手,增强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责任感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体现。具有责任感的孩子对学习、生活和所负责的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对他人,对集体很关心。反之,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常表现出马虎、自私、任性,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关心集体。因此,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班级管理及时到位,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如,自觉维护班级环境卫生,做到不抽烟、不吐痰、不随手抛杂物;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大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小到在班级中的言行举止,教师要处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记得有一次,因怀疑班里一位同学的周记是抄袭的,本着对她负责的态度,我几次找她谈话,但她一直不承认,甚至还哭了。为这事我找了好几个学生进行了解,事实上我真的错怪了她,因为她周记中所写的内容、语气完全是在仿照电视上的某个节目,原因是她比较喜欢这个节目,于是就进行了模仿创作。知道这个结果,我该怎样对这个同学交代,不了了之吗?她现在肯定伤心极了,更何况我又找了那么多同学,在班级中肯定有了不小的影响,说我错怪她了,我的面子往哪放,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果断做出决定——向她道歉。上语文课,当我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真诚地向她说“对不起”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全班同学高兴地鼓起了掌。是呀,我并没有失去什么,相反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信任,为自己的错误勇敢承担责任,难道不是我们应该给学生做的榜样吗?
  责任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学习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观察中,我发现具有责任感的学生往往能以一种认真负责、勤于钻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在面对学习中的问题也会积极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其智力会得到发展,学习获得提高。国内外有关天才儿童的研究发现,他们往往比平常儿童有更多的学习责任心,工作态度认真、细致。而这正是其学业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要求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个字,做好每一次作业。对于书写马虎、不整洁的作业,我会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甚至要求重做。当然,学生的作业有进步我也会在他的本子上盖上一朵小红花,或者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强的责任感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学生在学校里的劳动主要是进行自我管理、班级管理、清洁教室。我常对学生们说,保持教室的整洁,做好班级管理,维护班级荣誉,是每一位班级成员应尽的义务。我们在班级内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网络,实行班主任指导下的值周班主任负责制,下有班长、副班长、小组长等纪律督察组,小老师、学习委员、课代学习组长等学习督查组,文体委员、值日组长等体育卫生督查组。特别在教室及本班的包干区设了很多绿色劳动岗位,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行了“劳动岗位责任制”,班内所有事务都落实到人,从值周班主任、班长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岗位和职责,做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学生分管的事务可以定期轮换,对积极主动完成本职工作的学生,班委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一时完成不了任务,但态度认真的学生,多鼓励,多指导,不随便指责,先帮他寻找原因,然后指导其克服困难,把承诺付诸行动,对消极对待自己本职工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批评。总之,让学生明白要对集体中的每一件事和做出的每一个行为负责。
  二、在生活中体验,增强学生对他人负责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环境比上辈优越了许多,许多人总是“以我为中心”,习惯于别人为他服务,不习惯主动为别人服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开展了“八个心”、“五个一”和“三个小”活动。“八个心”即尊老爱老,多给长辈孝心;努力刻苦求知,多让父母开心;勤俭节俭懂事,多让父母省心;游戏活动有益,多让父母安心;决不在外留宿,少让父母操心;相敬兄弟姐妹,多给父母慰心;倾听师长教诲,多让父母舒心;为国立志成才,不忘报恩之心。“五个一”即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语;过年过节为父母做一张贺卡;洗一次脚。“三个小”即在家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会做胸怀祖国、心理健康、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的“小主人”。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品质。优良的班集体氛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人格等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想品质进一步的发展,又扼制并消除了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
  三、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果离开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不可能全面实现,人的发展也就不会完善。因而我们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必要性。因此,我常利用班会这一教育阵地,组织“祖国在我心中”、“还你绿色,我的地球母亲”等演讲会,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富有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是教育的关键,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懂得“责任”之重,重于泰山,不断增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作者单位
  浙江省桐乡市虎啸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谷晓华◇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课堂上适时提出的有质量的问题,是沟通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是课堂教学实现多向交流的必要措施。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远远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或低效提问的现象。如教师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和文本主旨联系不紧密;问题不从学生
提起阅读教学,或许会想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热点”:文本细读、多重对话、课堂理答、多元感悟……然而纵观人们的课堂教学,唯独忽视了学生的说话质量。课堂上,常见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或话不成句,词不达意,或絮絮叨叨,结结巴巴……不过在有些课堂上我们也欣赏到学生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精彩展现。两种课堂,两般情境,不能不让人深思。笔者试图在下述三组课堂教学的对比中探寻问题的实质。  一、“言不由衷”与“言为心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在这个空间里体现人文情怀,让学习内容溢满生命的激情,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探索数学知识所获、所悟、所感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展示、尽情地交流,使学生在快乐的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体现学习价值,绽放个性之花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教学应力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让每个学生能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学习。
报载,云南昆明某小学日前依据家长的学历和职业对今年入校的新生进行分班,父母学历高的学生,集中在某一个班;父母学历较低的学生,在另一个班。这与云南省教育厅规定的“学校应当均衡编班和配备教师”的规定明显相违背。舆论对此哗然。  表面上看,分班只是把学生像分糖果那样进行简单排列组合。但是,学生不是静态的物品,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成长起点、禀赋和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可塑性。而学校只依
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在钻研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数学教材中知识的编排是有形的,是一条明线,而其中隐含在知识体系中的却是一条暗线。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中,必定蕴含着“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