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显现,比如管理粗放、总量不大、人才流失、创新意识不强等。要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创新的发展观念,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的机制创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民营企业;机制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中央积极的响应,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单一产权和家族制管理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个特点是民营企业初创阶段的优势,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企业制度的弊端在于:第一达不到规模经济,第二建立不了现代企业制度,第三家族制管理的企业难以长期延续即所谓的富不过三代。对于许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民营企业来说,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改变民营企业发展中不完善的机制和不合理的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来创造新的竞争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产权机制创新
产权机制创新的核心是使产权制度规范化。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先天具有产权明晰的优势,也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呈现出无可比拟的活力。由于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位,民营经济产权制度往往很不规范。不少民营企业的亲缘关系色彩比较强烈,封闭性较强,产权结构单一,不利于企业资本扩张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以分散经营风险。企业如果长期处于家族持股状态,即不愿意外界参股,也不打算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融资渠道不畅势必限制企业的发展渠道。
民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些,胸怀放豁达些,要敢于创新产权这一核心制度,敢于引进资本,善于让度股份,逐步把企业推向股份化、社会化、公众化。必须实现企业产权由封闭化、一元化向开放化、多元化转变。通过兼并或股份制的方式实现资本的集中,即实现产权的资本社会化。股份制这种产权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样可以成为私有制的实现形式。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要走股权融资之路,通过出让股权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通过规范产权制度,走上资本市场之路,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以适应在更大空间中发展所需要的开放性和资源整合的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在企业初创时期,所有者和经营者一体化,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家族的力量,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利润和较高的效率。各国的私人企业在创业之初基本上都采取过家族经营模式,如福特、松下、现代等。这种模式,它对处于创业中的民营企业不仅没有什么不利,而且是必然的和有效的选择,但对规模壮大以后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弊多利少,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远不及现代企业制度先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超出所有者直接控制的能力范围,企业所有者从事经营管理往往难见成效,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明确、基础管理薄弱等以人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并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民营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管理制度创新之路。其核心是改变家企不分的治理结构,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是淡化家族制,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淡化家族管理,即企业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如我国浙江的正泰集团,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德力西集团借鉴吸收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制度创新,先后完成了从粗放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到总厂式管理,再到股份合作制的公司化管理,进而到集团化管理的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接轨。
二是淡化经营权,加速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的结合,建立委托代理制。改变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状况,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塑造起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变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必要制度安排。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用人机制创新
用人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创新。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不少民营企业视员工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员工缺乏信任与尊重,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公平的绩效评估制度。激励机制的弱化导致員工的潜能、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与企业的短期行为相对应的是优秀人才培养不出、引不进来、保留不住。一些企业的人员流动率高达60%以上,如此高比率的人员流动往往引发企业技术、客户的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致使企业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创新。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从不同角度关心员工的发展和成长,给员工以成就感和归宿感,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技术进步机制的创新
技术进步机制的创新主要在于不断增加技术研发费用,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今国际竞争的新特点是谁能掌握高新技术,开发出新一代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上独占鳌头。许多民营企业为什么只能“昙花一现”,“辉煌”短暂?为什么在独领风骚三两年后便销声匿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创新。企业产业层次低、技术开发能力差、产品档次低、质量欠佳,许多企业靠“借牌”、“仿制”和跟随生产经营,有些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专利技术,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科技进步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能否加快发展。
民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专业化程度高,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投资规模小。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在我国即使是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这一比例只有0.5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增加技术研发和开发费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民营企业来说尤其重要。要积极采用“与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改变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与环境不友好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开发体系。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取挂、靠、联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实践证明,高校及科研单位有着独特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民营企业应以利益机制为引导,本着利益共享、科技成果共享,实现“借梯上楼”,研制开发出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低的名、优、新、特产品,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构建起自己的科技竞争优势。
最后,民营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使品牌持久化。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但品牌建立后,并非一劳永逸,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品牌要靠不断自主创新来支撑。一是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科研探讨,对原型进行创新,要掌握关键的技术,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利用外国的一些新技术,发挥我们的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民营企业;机制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中央积极的响应,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单一产权和家族制管理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个特点是民营企业初创阶段的优势,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企业制度的弊端在于:第一达不到规模经济,第二建立不了现代企业制度,第三家族制管理的企业难以长期延续即所谓的富不过三代。对于许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民营企业来说,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改变民营企业发展中不完善的机制和不合理的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来创造新的竞争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产权机制创新
产权机制创新的核心是使产权制度规范化。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先天具有产权明晰的优势,也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呈现出无可比拟的活力。由于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位,民营经济产权制度往往很不规范。不少民营企业的亲缘关系色彩比较强烈,封闭性较强,产权结构单一,不利于企业资本扩张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以分散经营风险。企业如果长期处于家族持股状态,即不愿意外界参股,也不打算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融资渠道不畅势必限制企业的发展渠道。
民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些,胸怀放豁达些,要敢于创新产权这一核心制度,敢于引进资本,善于让度股份,逐步把企业推向股份化、社会化、公众化。必须实现企业产权由封闭化、一元化向开放化、多元化转变。通过兼并或股份制的方式实现资本的集中,即实现产权的资本社会化。股份制这种产权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样可以成为私有制的实现形式。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要走股权融资之路,通过出让股权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通过规范产权制度,走上资本市场之路,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以适应在更大空间中发展所需要的开放性和资源整合的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在企业初创时期,所有者和经营者一体化,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家族的力量,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利润和较高的效率。各国的私人企业在创业之初基本上都采取过家族经营模式,如福特、松下、现代等。这种模式,它对处于创业中的民营企业不仅没有什么不利,而且是必然的和有效的选择,但对规模壮大以后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弊多利少,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远不及现代企业制度先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超出所有者直接控制的能力范围,企业所有者从事经营管理往往难见成效,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明确、基础管理薄弱等以人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并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民营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管理制度创新之路。其核心是改变家企不分的治理结构,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是淡化家族制,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淡化家族管理,即企业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如我国浙江的正泰集团,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德力西集团借鉴吸收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制度创新,先后完成了从粗放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到总厂式管理,再到股份合作制的公司化管理,进而到集团化管理的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接轨。
二是淡化经营权,加速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的结合,建立委托代理制。改变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状况,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塑造起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变单一的家族式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必要制度安排。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用人机制创新
用人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创新。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不少民营企业视员工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员工缺乏信任与尊重,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公平的绩效评估制度。激励机制的弱化导致員工的潜能、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与企业的短期行为相对应的是优秀人才培养不出、引不进来、保留不住。一些企业的人员流动率高达60%以上,如此高比率的人员流动往往引发企业技术、客户的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致使企业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创新。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从不同角度关心员工的发展和成长,给员工以成就感和归宿感,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技术进步机制的创新
技术进步机制的创新主要在于不断增加技术研发费用,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今国际竞争的新特点是谁能掌握高新技术,开发出新一代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上独占鳌头。许多民营企业为什么只能“昙花一现”,“辉煌”短暂?为什么在独领风骚三两年后便销声匿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创新。企业产业层次低、技术开发能力差、产品档次低、质量欠佳,许多企业靠“借牌”、“仿制”和跟随生产经营,有些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专利技术,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科技进步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能否加快发展。
民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专业化程度高,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投资规模小。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在我国即使是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这一比例只有0.5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增加技术研发和开发费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民营企业来说尤其重要。要积极采用“与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改变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与环境不友好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开发体系。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取挂、靠、联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实践证明,高校及科研单位有着独特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民营企业应以利益机制为引导,本着利益共享、科技成果共享,实现“借梯上楼”,研制开发出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低的名、优、新、特产品,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构建起自己的科技竞争优势。
最后,民营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使品牌持久化。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但品牌建立后,并非一劳永逸,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品牌要靠不断自主创新来支撑。一是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科研探讨,对原型进行创新,要掌握关键的技术,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利用外国的一些新技术,发挥我们的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