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
  作品《一号文件》从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视角切入,截取当代中国农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大发展、大变化,也分析了当今“三农”新问题。
  全书共分九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开始,一直写到21世纪的今天。记述了历史上违背客观规律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农民为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也记述了新时期从农村开始的、以包产到户为基本内容的伟大变革。更记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欢乐与痛苦,记述了农民在生产发展、物质进步的同时,精神道德普遍滑坡等优劣互见的复杂状态,并据此剖析了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制定出来的种种政策的得与失。
  一部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国农村变迁史、中国农业发展史
  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是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纪实文学作品。由陕西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莫伸创作,截取当代中国农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故事,反映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作品以党中央历年下发的十多个“一号文件”为线索,将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在陕西乃至全国选取“三农”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示范作用和典型意义的乡、村、镇以及在农村依靠农业或特色农业、一村一品等改变面貌的农民代表,进行扎实的走访、调查。以客观的立场,缜密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生产状况及农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深刻揭示和剖析了当前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以及继续深入探寻中国“三农”的未来。
  受太白文艺出版社邀请,从2010年开始,作者着手搜集素材并思考写作,2012年9月底全部完稿,历时两年多。《一号文件》这部作品立足于陕西,是对陕西农村的发现,作者把当地农村发生的故事发掘、归总起来,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历经春夏秋冬,先后采访了十多个县。为了能够接触到最基层的农民和农村干部,也为了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除特殊情况外,采访一般都不惊动当地政府,而是采取独自入村的方式进行,同时又以全国为视野观照中国农村的变化,使本书不再是一部地域性报告文学,为了获得更详尽和真实的材料,作者赶赴黑龙江农村、上海昆山和江苏吴江开发区对农民工的状况进行采访。要保证采访的村庄和农民具有常态性和普遍性,采访计划也必须有所选择,那些在改革中已捷足先登地实现了富裕的村庄一般不采访,已经做出了成绩并现成地总结好了采访材料的村庄不采访,从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真实农村的窗口,并成为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
  本书的创作,命题严肃、题材重大、内容广泛,内涵深刻,从历史上违背客观规律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农民为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写到新时期从农村开始、以包产到户为基本内容的伟大变革。凸显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欢乐与痛苦,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民在生产发展、物质进步的同时,精神道德普遍滑坡等优劣互见的复杂状态,并据此剖析了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制定的种种政策的得与失,真实、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变迁历程。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可以说都切中了时代的脉搏,既具有当代意义,更具有历史价值。特别是书中关于建设精神家园的呼喊更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作者秉持着“不溢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来讲述故事,描述人物。书中的人和事,观点与分析,既是鲜活而现实的,又是凝重和深刻的,反映出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堪称是一部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表示,书中记述的典型人和事,以其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奠定了《一号文件》独有的史料性品格和价值,将为需要了解中国成长道路的人,提供珍贵的原生态材料。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对本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既有思想艺术价值,又有社会现实意义,与其说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社会学著作,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社会调查报告。而看到全书资料的翔实、准确、客观,调查的深入、细致、广泛,以及在浩如烟海的大量素材当中进行选择和判断的功夫,就更不得不令人钦佩作者对史料和艺术表达的方面具备的驾驭能力了。
  为了撰写这部6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莫伸两年深入农村生活,接触基层农民的真实状态,得到大量原始素材,被称为是一部“用双脚走出来”的接通地脉的纪实文学作品。那些曾经亲身接受过作者采访的一线农村干部群众,都在高度肯定作品的同时,夸赞了作者那种艰苦踏实的采访、实事求是的作风,勇于负责的担当以及热爱农民的真诚。
  《一号文件》最终入选中央宣传部、原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100种重点出版物”,经报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7.9万元。同时,这也是太白文艺出版社一年之内第二次成功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其他文献
“大师是一种社会坐标,天地元气。对一个以文化复兴为重任的社会来说,大师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紧要,不可或缺”。  作者在寻找大师的过程中,选出了一些人物,他们是饶宗颐、南怀瑾、吴冠中、周汝昌、吴敬琏、厉以宁、李泽厚、余英时、木心、茅于轼、韩美林、范曾、张维迎、吴为山、李敖等。卞毓方通过他们传奇的学术人生,书写了名家大师的风骨人生。  山右三贤  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  ——如果有一位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薛涌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  定价:32.00元     清华与北大同为中国高校的标杆,同样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在从“材”到“才”的转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所学校风格不同,侧重不同,但我们看到了同样的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诸多弊端。  近日看到薛涌的新书《北大批判》,讲述了他对比国外,尤其是耶鲁,所看到的北大教育的一些差异。对他的观点,我颇有些
钱歌川先生曾有篇文章谈到--了解和误解,感叹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别人,普通所谓了解,其实都是误解。他戏谑误解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撮合无数的婚姻。误解一一解释T解,周而复始的循环,似乎可以绺清人类好多现象。引申及现当代文学史,相当多作家在政治风云和感情漩涡里沉浮,在作品的荣辱褒贬中忽而上扬忽而淡出,甚至销声匿迹“批倒批臭”。女作家的两个极端,即为张爱玲和丁玲。  张爱玲新时期的“重光”,夏志
这本书是一本随笔集,辑录了作者的37篇文章。文章长短不一,既有记述所思所想的短文也有已出版著作的前言后记。这些文章中的一部分先前已经发表过,我也曾经拜读过,但是整本随笔集读完之后还是会被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论深深地触动。这是一本带着体温的随笔集,书中既弥散着自觉的教育情怀,又不乏理性和逻辑的力量,使人既感动又叹服。曾听说过一个说法,了解一个人思想的最佳途径不是去阅读他的学术著作,而是要看其随手写
四大导师作为巨儒硕学,鸿才河泻,逸藻云翔,且风神各异:梁启超悍锐慷慨,锋发韵流,读其书颇能高大心志;王国维智慧天发,雅赡渊懿,于文史哲诸域多所创获;陈寅恪才雄学厚,论必考出,有每下一字泰山不移之概;赵元任天资卓荦,辞义双胜,于语言学领域堪称巨擘。  尽管在学问上自知无法比肩前贤,但在心境上,却自觉颇能与前贤相通。四大导师皆厕身于一种特殊的时代场域之中,感国事之蜩螗,伤文化之裂灭,下瞰兹世,深怀伤悯
第十九届书博会速览    本刊讯(记者尚莹莹)以“齐鲁文脉,华夏书香”为主题的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4月25日至4月29日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书博会参展规模与成交额均创历史新高,参展出版社近400家,图书品种突破12万种,为历届之最。各代表团订货码洋达19.6亿元,创书博会29年历史上的新高。据组委会统计,济南主会场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图书零售额达260余万元;青岛、曲阜两个分会
老上海电影画报  沈芸 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9787552802931/2015-01/68000.00  本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具有影响的十几种上海电影刊物。集中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即中国电影黄金期的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态势;再现了民国时期电影人的风采及中国电影、传媒生态,同时这些刊物登载的电影剧本和电影评论让我们了解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电影史及传媒史留下了宝贵
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历史角度、以传记的表述方式,讲述马铃薯如何被发现、驯化、传播到全球的图书。书中有许多关于马铃薯的传奇故事并配了部分插图,后半部分还写了马铃薯的药用及营养价值和马铃薯的吃法,是一本轻松有趣的马铃薯传记、知识性读物、科普读物,适合马铃薯产业从业人员、学生及一般大众阅读。  马铃薯传奇  ——它是如何成为世界粮食的  陈桂朝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78-7-5680-0311-7  
太阳能光伏学  郭连贵,周青,张洪涛 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09 26.00元  ISBN:9787122145390  本教材内容全部选自近年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太阳能光伏专业教材和专业刊物,共8个单元,50篇课文。涵盖了太阳辐射、半导体材料、晶体硅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太阳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概述、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等内容。  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创新实验教程
《烽火薪传——抗战时期文化机构大迁移》,是商务印书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的重点主题出版物“抗战大迁移丛书”中的一种。  抗战时期的文化机构大迁移,是由政府主导和文化人参与的浩大工程,是民族自救、文化抗战的万里长征,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本书以准确丰富的史料,以专题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战时博物馆、图书馆、出版机构、艺术团体等文化机构从谋划、准备到实施搬迁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