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问题多,清华问题也不少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薛涌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
  定价:32.00元
  
  清华与北大同为中国高校的标杆,同样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在从“材”到“才”的转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所学校风格不同,侧重不同,但我们看到了同样的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诸多弊端。
  近日看到薛涌的新书《北大批判》,讲述了他对比国外,尤其是耶鲁,所看到的北大教育的一些差异。对他的观点,我颇有些“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我毕业于清华,后就读于美国排名前五的工学院。国内外名校在教育上的差别让我感触颇深。薛涌在书中提到了北大是老师教、学生学,而在美国很多是以讨论班形式存在的。那么清华的教育和美国的工科院校差别是什么呢?
  在清华,即使是工科,也是重知识而不重实践。举个简单的例子,任何一门考试科目的成绩,一个班的分数的差距都可以从最低30多分,到最高100分。哪怕全班1/3的人不及格的科目,也总会有“天才”能拿到95分以上的高分。这是老师们批评你不努力学习的最有力的证据。而实验课,全班的差距是在85-89分之间,只有超级好的,能得到90分。所以大家对于实验课都不重视。
  实验课的内容往往是验证性的实验,所谓按方抓药。最重要的不是结果如何(因为大家结果都一样),而是不要损坏器材,否则是要照价赔偿的。我对面一个毛手毛脚的男生,每次上化学实验课总要把一天的饭钱都赔进去买各种打碎的瓶瓶罐罐,但他的考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
  而在美国,实验课的比重是很大的。 通常一门课程的构成是30%看5次实验报告,30%看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20%是口头汇报,而另20%是平时的作业。老师是严格按照这样的成绩给分的,这样的构成比例,让你在一个学期内时时刻刻都要绷紧弦,而不是国内那样考试前临阵磨枪。考试和作业和我们国内差别不大,但差别最大的是实验报告和口头汇报。我们的实验内容全部是老师真实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我们要根据做出来的结果自己分析答案,这个分析过程中会应用到课上学到的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国内那种标准实验中不会遇到的特殊情况。
  比如有一次,我们测一个高分子的分子量。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但大家按照方法做出来的结果却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反复检查了所有的实验过程、原始数据都没有任何问题。于是大多数人也就把这个计算结果交上去了,只得个B。如果计算有误,那么老师会毫不留情的给不及格。但是我没有简单地这样做,我仔细地研究了好几天这个问题,最后发现,原来我们所测量的数据点远远超出了标准曲线能够涵盖的范围,形象点说,就是我们用错了尺子,所以数值会有很大偏差。我把我的发现写进了实验报告。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考试题放到了期末考试的卷子里。
  这种从实验课程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清华没有教过的。原来在清华,实验报告就是照着书抄,然后做几个简单的计算。老师给成绩就好像小学语文老师,主要看看谁写得工整(当时还不时髦计算机写报告)。而在美国不一样,所有的报告必须是计算机打印的,字体字号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个人写的内容都不能一样。如有雷同,两个人一起得零分(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过)。老师看得更多的是你推论的过程,这更贴近于真实的科研情况。
  再来说说口头汇报。这是所有中国留学生最头疼的事。这就是换成中文讲,对我们也是个极大的挑战。老师的要求是找一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总结观点,制作成ppt,在汇报中,不但要把内容讲清楚,还要提出它有哪些缺点和不足。要知道这些文章都是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文章,是经过专业的评委评审通过的。能读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就已经很不错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我开始总以为美国的老师会为难中国学生的英语。但是,实际情况是老师对我们的英语非常宽容,但对于学生的思考,无论是哪国学生都一样的苛刻。一个同学讲完后,老师和同学都会提问。无论是善意的询问,知识点的检查,还是挑战性的质问,都要一一即兴回答,并记入总成绩的5%。这种架势是我在国内没领教过的。所以我总是说:清华教会了我解决问题,而美国教会了我提出问题。
  薛涌在书中也反复地提出过这种不断问问题加以讨论的方式对于一个青年人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好奇心,让他对未知领域不断地探索。我们总在思索,为什么清华北大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其实我觉得一大问题是我们太关注于解决问题,很少去开创性地思考新问题。这些诺贝尔奖的得主又恰恰是在某一领域做了开创性工作的人。
  北大清华的学子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而在大学中,又继续了这种教育。但真正的毕业后的工作却不是应试,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希望薛涌这本看似不厚道的,自己人骂自己人的《北大批判》能给高校的应试教育敲响一个警钟,让132条常青藤法则在中国生根发芽。
  中国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如果有了毛病,一定要抓紧治疗。
其他文献
深入中华文化精髓 陕西志在传承精品  2012年度陕西省共有5家出版公司的7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分别是《陕西金文集成》、《中国蜀道》、《神话学文库》(第一辑17种)、《西北经典文化》、《延安文艺档案》、《十三经辞典:左传卷·周易卷·仪礼卷》、《实用英汉技术词典》等。这七种图书涉及历史类、文学艺术类、古籍类、自然科学类,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术学科建设的重视,对专注于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和出版社的
一册新书由北京三联径直寄到了我的案头,打开一看,是刘再复先生的新著《双典批判》,腰封上是范曾先生题写的书名,还有一句提要:“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当下欣然悟到:这一定是刘再复先生开出名单提供地址,请出版社直接给我寄来的。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我与再复先生于今年3月底刚刚见过面,交谈中,他曾提到这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没想到,这么快就寄来了。  当时,刘再复先生与范曾先生要联袂在香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3-08 32.80  ISBN:9787505731936  抑郁、焦虑、恐惧、痛苦……当患者向心理医生们讲述这些问题时,心理医生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讲述很多道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当他们自身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呢?本书中20余位实践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向读者坦露了他们心理脆弱的一面,更重
专家遴选参展品种,科学分类展位展台,高层馆藏学术研讨,全程数字网络服务,展场销售排行竞赛,10月10日在宁举行的“2008中国·南京馆藏图书展销会”,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将以五大举措深度提升全国性馆藏图书展销会的内容与质量。  “中国·南京馆藏图书展销会”是图书出版发行界知名品牌活动之一。3年前,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率先建成新港物流基地,就瞄准了大型物流基地独具的展会营销模式。该集团自2006年中国·南京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出版总序中满含深情地说道:“甚至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亦称《叶名琛档案》),英法联军时遭抢掠西运,今藏于英国伦敦。”表达了对这批珍贵文献的无限痛惜之情。这批档案是目前已知保存最为完好的督抚档案,学林期盼已久。可以告慰学林的是,经过作者与出版社多年的通力合作,不离不弃,十年终于磨就一剑,《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于2012年12
《治病书》揭示中国传统医学之精微奥妙,阐释中医基础理论之方法精髓,点破中医养生疗病之玄机。中医施治,讲究下治病、中治命(如何立命)、上治性(修习天性、习性,健全“立人”)。《治病书》从治病层面做论,先在理论层面对阴阳五行进行辨析与纠谬,并重点对现代人对中医的种种误解做了评述。继从四诊、鬼神、经脉、方药等技术层面,抉其“道”理,指其对证,颇有振聋发聩之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试图在“中西医结
2011年5月底,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组成检查组,由主任李潞带队,对上海市有关出版单位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其中的8个项目进行了实地抽查和计分考评。从检查情况来看,上海市承担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情况良好。  2009年至2010年,上海市共有28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资助总额为2487万元。截至2011年6月底,已完成10个。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以下
对语音开始有意识是在初中,而第一次接触到所谓“美音”是在高中,当时学校来了一位实习老师,操着一口“很好听”的英语。我也分不出是什么口音,只是觉得“很好听”,和平时我们英语老师说的很不一样,后来听说这叫“美音”,于是开始对美音产生浓厚兴趣。到了大学后发现说美式英语的人就更多了,原因很简单,美国外教越来越多了,美国影视剧看得多了,美国留学生也来了,我们几乎被包裹在一片美音中,学美音说美音好像成了一种时
《以诗之名》为席慕蓉的第七本诗集,收录了其最新的诗歌创作。诗人近年多次往返于台湾与蒙古草原之间,并终于在心中、在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关于原乡经验的书写,终于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将故乡草原上的月光引入诗行。本文为诗人所写书前序言,文尾两首诗选自新诗集第一部分“执笔的欲望”,供读者欣赏。    几年前,马来西亚的水彩画家谢文钏先生,托人给我寄来一张小画,是我自己的旧时习作,应该是大学毕业之前交到
“大师是一种社会坐标,天地元气。对一个以文化复兴为重任的社会来说,大师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紧要,不可或缺”。  作者在寻找大师的过程中,选出了一些人物,他们是饶宗颐、南怀瑾、吴冠中、周汝昌、吴敬琏、厉以宁、李泽厚、余英时、木心、茅于轼、韩美林、范曾、张维迎、吴为山、李敖等。卞毓方通过他们传奇的学术人生,书写了名家大师的风骨人生。  山右三贤  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  ——如果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