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不遗余力的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它的弘扬和普及在各个时期和任何群体中都具有现实意义。在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求真务实精神的培育上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积极探究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处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育路径
  一、 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现状
  “求真务实”,源于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及唐代颜师古的注释。“真”就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实”就是重实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并以宿迁学院为例,在大学本科1—4年级中选取150名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我们还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回收答卷78份,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共228人。本次的问卷共设置问题16个,从基本信息、求真务实精神认知、求真务实精神认同、求真务实精神接纳和求真务实精神的实践五个维度进行设计。
  据调查问卷的分析情况来看,大约80%的大学生认为十分必要开展求真务实精神的培育,约20%的人认为有必要开展,呈现零反对的现象。60%以上的大学生对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质疑精神的同学持欣赏态度,有极少的人对此保持中立。
  然而,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关于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育存在诸多不足。对于求真务实精神所包含的内容,大部分大学生处于模棱两可、说不清的情况。接近30%的大学生一般不会或者从来不会指出老师讲解的知识有错,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也不会探索新方法,对于发明创造的实践不感兴趣,求真精神、创新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都存在一定欠缺。
  二、 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缺乏的原因
  (一) 内在原因
  1. 价值取向的影响
  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大多为了生存而奋斗,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建设新中国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传播和不断深入,国人的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国外的思维模式通过服装、餐饮、书籍和网络等方式无孔不入的侵蚀并摧毁着国人原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这场文化的较量中,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由于年轻和好奇,较容易被未经过滤的思想所影响,因此助长了急功近利和自私自利等不良风气,这也说明了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 思想的局限性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考证仅仅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忽视了学习本身的兴趣,也放弃了对学术的追求。大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因为对科学产生兴趣而是在于未来就业的现实需求,甚至只是近乎盲目地获得更多的证书来满足个人的生存要求,让“混文凭”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种常态,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正是由于这种对求真务实精神培育的不关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对创新精神探索的动力。
  3. 能力的缺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创新欲望的产生,进而关系到国家创新动力的强弱和国家创新发展,势必会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和创新动力的发展状况。
  (二) 外在原因
  1. 家庭教育的忽視
  在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观念里,学习成绩成为家长衡量孩子在校表现的唯一标准,家长认为老师所教授的书本知识是唯一准则。这种观念成为孩子在产生新思想和开创新思维道路上的障碍,长此以往一些新思想在质疑和打击中消耗殆尽,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全部的来源是书本及老师教授的知识,最终成为为分数奋斗的学习机器。
  2. 学校教育模式的僵化
  目前学校对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灌输和课本阅读的方式进行,将求真务实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之中进行讲授。然而高校在对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育方面的工作较少,涉及这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并未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学校对求真务实精神培养的认识偏差,过分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这便导致了大学生对创新质疑精神的悄然离去无动于衷。
  3. 社会培育理念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把大多的精力放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上,对求真务实精神的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匮乏引发许多毕业生没有具备适应社会生存的情商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不够成熟,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学术造假和学术泡沫也成为近几年在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脚踏实地的科研成果持怀疑的态度,让学术和科学无法正常发展。
  三、 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 注重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全面开展关于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工作,注重个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使大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和实习等方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促进他们对求真务实精神的全面理解。
  培育求真务实精神,要着眼于大学生自我参与意识的提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大学生忽略了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压制了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应试教育更是让大学生深信学习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不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求真务实精神培养还要加强学生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可以不被外来诱惑和不良思想所侵扰,能坚定自身立场,做出正确决定。
  (二) 营造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养的氛围
  学生最初的思想教育来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在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转变分数至上的观点,多关心学生在求真务实方面的实践,引导学生向创新发明的科研工作方向努力。
  在大学校园内营造一个崇尚科学的氛围对于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尤为重要。学校要加强舆论对创新、求真、抗压、务实和合作精神的宣传,使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中。
  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纠正部分高校教师对求真务实精神的认识偏差,学校应积极投入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培育,不应把生源情况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标准,而应在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相关的教育指导,秉承着教学科研与求真务实精神培育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把对此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大学教师担负着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确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职责,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三) 完善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育的社会条件
  科学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求真务实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求真务实是一种关于科学的精神,因此在科学领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一定的社会条件是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育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减少给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理性的思考,使其价值观偏向多元化。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把此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邓秋萍.论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269.
  [2]肖毅.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维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铸[J].长沙大学学报,2007,01:126-128.
  [3]Richmond Jesse.Design and dissent:religion,authority,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Robert Broom.[J].Isis,2009,1003.
  [4]葛根宝,章韵静.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消费导刊,2008,(24):176.
  作者简介:
  杨惠娟,王旋,张祖晏,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据于文本,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就是抓住语言训练这个重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体现语文之根本。“随文练笔”要重点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模仿  一、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为例,肤浅探究初中语文“4G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4G立体式;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因此,写作教学之根本就在于唤起学生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既神圣又平凡的职业,讲他神圣是因为班主任身兼教学和育人的双重重大责任,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讲他平凡是因为班主任负责学生平时学习及生活中极度琐碎的事情,有人曾戏言:班主任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班主任就是这样一个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学生,事无巨细都要负责的角色。那么怎么样才能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的班级带好,发挥好育人的神圣作用呢,这就是
摘要:《三国演义》是部传世巨著,其中生动多姿的比喻形象是其艺术魅力恒久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浪潮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在英译过程中对原著的损失进行补偿,在英译本中再现其众多比喻形象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应用审美补偿理论对这一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补偿;审美补偿;比喻形象  一、 引言  有翻译,就会有翻译损失。翻译损失的存在,在翻译活动进行之初就被译者所认识,但是翻译补偿的概
摘 要: 作为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师范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应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主要就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分析,认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  关键词: 联系;小学;数学教师;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知识富有逻辑性联系,作为师范生,应当习惯于在备课中,认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帮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赋予了美术教学新的生命。幼儿园美术教学再也不是传统的画画、剪剪那么简单,而是要立足儿童视野,注重培养儿童发现美、表达美的情怀。  关键词:幼儿发展;美术;写生教学  幼儿园在美术领域课程中,设置想象画、情景画等等,从某种角度而言,孩子们的想象力确实得到大程度地提升。然而,孩子们一旦碰到绘画具体物体时,就存在不敢画、依赖“范画”、“模式化表现”等种种情况。
摘 要:学习方法对一个学习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让中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探索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核心本质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习的快乐,关键的是让他们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本文结合实践,对数学课堂中学习方法的渗透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引导;渗透  从我们熟识的公式——“刻苦努力 正确方法 少说废话=成功”中,可以看出找到正确方法是通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便你可
摘要:本文围绕分层创设相应的话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为论述重点,阐述基于重点、难点和创意处设计相应的问题对激活学生英语表达认知思维的促进作用。注重从层次性问题中支持不同类型学生主动交流,帮助他们在自觉调整学习策略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深刻感知,满足其多样化学习发展需要。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层次;表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英语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注重以不同的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在
摘 要: 新版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中增设了Project板块,突出了当代小学英语教学从重点关注学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转变为重视学生个性特点和用英语做事能力的培养。该研究从日常教学研究课例出发,注重实践反思,培养学生在Project项目实践中学会思考分析、学会运用语言、学会交流合作,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Project教学;综合语用  一、 Project
摘要:国防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共同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历史学科在国防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二者互相渗透力强。本文以人教版(2001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为例,以探讨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国防教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防教育;渗透  文明自诞生以来,国防就是它前行的一个重要的车轮,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