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主义的教学论强调“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和“非指导性”的教育思想,承认人自身都具有完美发展的潜能,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美术活动有利于学生从外在化自我走向内在化自我,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人文发展过程。本文从高中学生个性心理出发选择美术课程内容,满足各种学生学习需要的个性心理。
一、选择内容的广度方面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平台,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其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应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本校高二年级学生选择美术内容调查结果
(1)要有时代感占40.7%;
(2)要贴近学生生活占27.5%;
(3)不局限于教材,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占20.7%;
(4)增加美术技法知识占4.8%;
(5)奇异的名画占2.7%;
(6)应当有美学知识占1.8%;
(7)增加民间美术的学习内容占1.8%。
2. 设置课程内容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建议
增设相应的鉴赏课题,如学生们喜爱的动漫、媒体设计、时尚等课程。因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会造成选择学习内容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心理学家布洛在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客观型、心理型、联想型、性格型四种欣赏类型,认为不同心理一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鉴赏的结果。
3. 审美兴趣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1)女生的审美趣味更趋于生活化和情感化,更富于幻想性,喜欢看言情动漫和影视作品,与传统女性的角色意识相一致,更趋近于联想型欣赏。
(2)男生则更喜欢抽象思辨,更热衷、关注现实,喜欢具有控制意味的作品,喜欢有刺激性的网络游戏、动作片、科幻片,对成年“男子汉”角色的认同,使其更趋近于客观型欣赏。
美术鉴赏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各种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欣赏“欧洲古典建筑”时,既介绍建筑外表、园林景观、内部装饰的视觉美感,以适合女生,又要选择建筑设计、结构施工等理性内容,以适合男生。
二、选择内容的深度方面
1. 要加强鉴赏基础的学习
包括美术元素和组织原理等美术语言,以及绘画、工艺、雕塑、建筑、书法与篆刻、现代设计艺术、摄影、摄像等门类的基本鉴赏方法。学生只有具备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真正进入艺术鉴赏活动之中,获得审美快感和愉悦,提高美术素养。
2. 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基础性鉴赏内容
使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中,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升人文精神。
高中生审美感知的敏锐性、全面性、精细度增强,不但能感知内容的美,也能感知形式的美;在审美想象力方面,开始融入理性因素,更接近感性加理性的审美成熟阶段;在审美理解力方面,不仅能从表层理解艺术作品,而且能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阐述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时,应该根据高中生即将形成的个性心理特点,设定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例如,在鉴赏“中国玉器”时,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民族文化意义,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哲学观和玉器本身的形式美,来深入理解玉器之美。
三、选择内容的价值度方面
1. 选择的内容应有提高性
通过美术鉴赏课,增加美术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能力,提高美术素养,把平淡的生活体验变成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找回人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缺失的精神品质。
2. 选择课程内容应有愉悦性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虽然接近成熟,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十分稳定,而且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使身心获得平衡。美术课带来的愉悦,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教师可以多讲述美术名作、名家的趣味故事,例如,“史前人类为什么将野生动物的形象画在岩壁上?”“达·芬奇如何将教堂主教的形象画成《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扬州八怪’中朱耷画的动物为什么白眼朝天?”等。也可以在鉴赏时,设置完美的画面或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增强教学的愉悦性。
3. 选择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
一是对现实有用,例如,在讲授“美术的语言——色彩”时,介绍暖色激动、有前进感、膨胀感,冷色安静、有后退感、收缩感,指导学生利用色彩原理,在复习资料上重要部分画红色、次要部分画蓝色,以提高复习效率。二是对终生发展有益,不只让学生学会如何感受艺术之美,还要会感受生活之美,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这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必备的能力。
(姜堰市美术学校)
一、选择内容的广度方面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平台,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其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应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本校高二年级学生选择美术内容调查结果
(1)要有时代感占40.7%;
(2)要贴近学生生活占27.5%;
(3)不局限于教材,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占20.7%;
(4)增加美术技法知识占4.8%;
(5)奇异的名画占2.7%;
(6)应当有美学知识占1.8%;
(7)增加民间美术的学习内容占1.8%。
2. 设置课程内容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建议
增设相应的鉴赏课题,如学生们喜爱的动漫、媒体设计、时尚等课程。因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会造成选择学习内容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心理学家布洛在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客观型、心理型、联想型、性格型四种欣赏类型,认为不同心理一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鉴赏的结果。
3. 审美兴趣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1)女生的审美趣味更趋于生活化和情感化,更富于幻想性,喜欢看言情动漫和影视作品,与传统女性的角色意识相一致,更趋近于联想型欣赏。
(2)男生则更喜欢抽象思辨,更热衷、关注现实,喜欢具有控制意味的作品,喜欢有刺激性的网络游戏、动作片、科幻片,对成年“男子汉”角色的认同,使其更趋近于客观型欣赏。
美术鉴赏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各种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欣赏“欧洲古典建筑”时,既介绍建筑外表、园林景观、内部装饰的视觉美感,以适合女生,又要选择建筑设计、结构施工等理性内容,以适合男生。
二、选择内容的深度方面
1. 要加强鉴赏基础的学习
包括美术元素和组织原理等美术语言,以及绘画、工艺、雕塑、建筑、书法与篆刻、现代设计艺术、摄影、摄像等门类的基本鉴赏方法。学生只有具备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真正进入艺术鉴赏活动之中,获得审美快感和愉悦,提高美术素养。
2. 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基础性鉴赏内容
使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中,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升人文精神。
高中生审美感知的敏锐性、全面性、精细度增强,不但能感知内容的美,也能感知形式的美;在审美想象力方面,开始融入理性因素,更接近感性加理性的审美成熟阶段;在审美理解力方面,不仅能从表层理解艺术作品,而且能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阐述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时,应该根据高中生即将形成的个性心理特点,设定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例如,在鉴赏“中国玉器”时,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民族文化意义,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哲学观和玉器本身的形式美,来深入理解玉器之美。
三、选择内容的价值度方面
1. 选择的内容应有提高性
通过美术鉴赏课,增加美术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能力,提高美术素养,把平淡的生活体验变成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找回人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缺失的精神品质。
2. 选择课程内容应有愉悦性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虽然接近成熟,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十分稳定,而且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使身心获得平衡。美术课带来的愉悦,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教师可以多讲述美术名作、名家的趣味故事,例如,“史前人类为什么将野生动物的形象画在岩壁上?”“达·芬奇如何将教堂主教的形象画成《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扬州八怪’中朱耷画的动物为什么白眼朝天?”等。也可以在鉴赏时,设置完美的画面或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增强教学的愉悦性。
3. 选择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
一是对现实有用,例如,在讲授“美术的语言——色彩”时,介绍暖色激动、有前进感、膨胀感,冷色安静、有后退感、收缩感,指导学生利用色彩原理,在复习资料上重要部分画红色、次要部分画蓝色,以提高复习效率。二是对终生发展有益,不只让学生学会如何感受艺术之美,还要会感受生活之美,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这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必备的能力。
(姜堰市美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