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机智的运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已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气氛也日趋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常常会提出一些“怪问题”或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内容广泛而且紧密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技巧,能运用教育机智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
  
  一、应对学生“怪问”的技巧
  
  学生“怪问”是在课程改革中运用“愉快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时极易遇到的情况,它是学生善于思考的表现,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学生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教师应把它看做是好事,不能斥之为奇谈怪论,要妥善对待。
  1.简语释疑。演讲家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对学生头脑中的疑团,可以用一些妙语、警句、比喻、俗语等精辟的简短语言幽默地去解答。比如,用“大鹏展翅”说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用“盲人摸象”说明片面的观点;用“跷跷板游戏”说明资产阶级的政党竞选等等,这都是借简短语言来提高教学效果的表现。
  2.存疑待答。教师对不便当堂回答的问题应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此类问题,教师如果解答,不但三言两语讲不清楚,而且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或者是一些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的问题,可采用存疑待答的方法,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准确详细地解答问题赢得了时间。例如,在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展得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国却要慢一些呢?”教师如果冷冷地说一句“不要东拉西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就会因此冷却,此是为师者之大忌。
  3.讨论共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讲“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有的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归国呢?”或者会问“美国、新加坡、韩国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对此,不回答是不行的,但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冷静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1.连接法。教师可以根据所发生的偶发事件,联系上课内容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来。例如在讲授“正确认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时,针对学生抽烟这一现象,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有抽烟的自由,而有的人却会因抽烟而受到处分,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仅成功地警告了抽烟的学生,而且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了,使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阻断法。偶发事件与上课内容无关,如不及时制止,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可采用幽默、警语故事等方式阻止其发展下去或直接阻断其发展。有一次,有几个学生在上课时打瞌睡,周围几个学生看着他们发笑。为了使学生专心听课,我问:“同学们知道‘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开玩笑地说:“闭着眼睛听政治课叫‘垂帘听政’。”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打瞌睡的学生完全清醒了。
  3.因势利导法。有些偶发事件虽与课堂内容无关,但教师可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及时捕捉教育学生的恰当时机,加以引导和激发。某青年教师上课前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在黑板上给他画了肖像,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但这个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等学生平静下来之后,肯定了这个学生有绘画才能,并鼓励他把这种特长发展下去。这个令人难堪的场面,变成了极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假如,他当时狠狠地斥责这个作画的学生后果会怎样呢?显然,是没有多大教育实效的。所谓“因势利导”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应变
  
  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深,把握不准,确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就会无法实施或被中途打乱。此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千万不能硬着头皮去上课,更不能不知所措。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机智,根据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教师上公开课,由于是换班上课,对学生不太了解,原先安排的讨论环节,学生都沉默不语,只是低着头看书,这位教师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神情,场面很尴尬。其实,这件事并不难处理,教师在启发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方法,可以安排学生看书思考,或教师先举例,再归纳,也可以共同分析讨论的内容。
  总之,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当课堂上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应冷静对待,随机应变地临场发挥,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编 袁 妮)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由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组成。初中英语课程的设计标准是按照与小学相衔接的分级目标课程模式进行的,两者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不尽相同的规律和特点。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双重任务。小学阶段英语是副课,有些学校还未能正常开课,上了初中就是主课了。我们常发现初一年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兴致很高,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但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就有人打退堂鼓,对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倡导学习数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起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但从江苏省近几年
正确、流利地运用英语写作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目的为: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而且规定了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写作能力要求: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信函等;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和感情;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得当、用词准确;能填写各种表格;能写个人简历和申请
培根说过,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教育学家著名数学家布鲁诺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直觉这种天赋”.数学直觉是一种非逻辑的、自发的和“不可解释”的思维形式,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是一种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这种思维形式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语言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因此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量的扩大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前提。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英语教学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词汇,学生常常苦于记忆单词效率低,遗忘速度快。因此作为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我,不得不去思考是什么因素影
未来国力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未来民族的命运就掌握在今天的教育者手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正是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任何一门学科都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初中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在实施新课标中,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把先进的理念转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学方式,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还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只有当它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时,才有可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可笔者发现,不切实际地照搬照抄新教学方法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必须有一种独特的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优秀教法的优势以及自己学生的特点,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有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英语水平    英语语言是在
中国近代出现的反动政府有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这些政府代表中国历史上的最反动阶级的利益,其政策是反动的,但具体问题又需要具体分析,有一些政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进步作用。    一、清政府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设置总理衙门,举办洋务运动。就总理衙门来说,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
一、引子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不作赘述。本文只就"天人合一"与色调谈几点心得,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