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探讨既往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消融史对心房扑动(房扑)发生机制及随后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注册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10个省份18家医院接受导管消融的房扑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接受导管消融及心外科手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射频组(房颤亚组、非房颤亚组)、手术组,分析其对房扑发生机制及本次导管消融治疗急性成功率的影响,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共入选401例房扑患者,对照组322例,射频组31例,手术组48例。根据房扑发生机制,左心房起源、右心房三尖瓣峡部(CTI)依赖、右心房非CTI依赖性房扑分别占9.0%、82.9%及8.1%。其中对照组、射频-非心房颤动(房颤)组、手术组均以CTI依赖性房扑为主,分别占91.3%、66.7%、64.6%,消融-房颤组以左心房起源房扑为主,占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本次导管消融急性成功率而言,既往是否存在心脏相关手术/射频史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提示对于CTI依赖性房扑患者,影响因素主要为心功能(99.3%、100%、83.3%,P<0.001);对于左心房房扑而言,左心房内径(LAD)>45 mm是主要影响因素(100.0%对50.0%,P=0.010)。
结论①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房扑发生机制仍以右心房峡部依赖性折返为主,但既往行房颤消融患者以左心房起源房扑为主。②既往心脏相关手术史对各型房扑急性成功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