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手术及导管消融史对心房扑动发生机制的影响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探讨既往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消融史对心房扑动(房扑)发生机制及随后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注册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10个省份18家医院接受导管消融的房扑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接受导管消融及心外科手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射频组(房颤亚组、非房颤亚组)、手术组,分析其对房扑发生机制及本次导管消融治疗急性成功率的影响,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选401例房扑患者,对照组322例,射频组31例,手术组48例。根据房扑发生机制,左心房起源、右心房三尖瓣峡部(CTI)依赖、右心房非CTI依赖性房扑分别占9.0%、82.9%及8.1%。其中对照组、射频-非心房颤动(房颤)组、手术组均以CTI依赖性房扑为主,分别占91.3%、66.7%、64.6%,消融-房颤组以左心房起源房扑为主,占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本次导管消融急性成功率而言,既往是否存在心脏相关手术/射频史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提示对于CTI依赖性房扑患者,影响因素主要为心功能(99.3%、100%、83.3%,P<0.001);对于左心房房扑而言,左心房内径(LAD)>45 mm是主要影响因素(100.0%对50.0%,P=0.010)。

结论

①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房扑发生机制仍以右心房峡部依赖性折返为主,但既往行房颤消融患者以左心房起源房扑为主。②既往心脏相关手术史对各型房扑急性成功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疲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疲乏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治疗结局。对MHD患者疲乏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了解有助于其诊断和护理。近年来国内外MHD患者疲乏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方向及突破点进行探讨。
药物超敏综合征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是通常使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系统性药物反应。已有文献报道,药物超敏综合征缓解后,部分患者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Ⅰ型糖尿病、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癜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但引起发病后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确定。目前,对于药物超敏综合征缓解后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与理论主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缺陷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具体电生理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来自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分析年龄、性别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具体电生理机制的诊断价值。本注册研究患者的入组时间为2013年4月15日至2015年11月12日。结果对4 732例患者(45.9±15.7)岁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女性2 397例(50.66%
期刊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个体化导管消融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比较其与常规2C3L消融策略的差异性。方法选自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照消融策略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个体化方法,n=40)和对照组(2C3L方法,n=40)。研究组消融策略:首先完成双侧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然后根据左心房电压基质标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消融。对照组消融策略:完成双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初步评估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栓风险预测价值。方法选自阜外医院及山西大医院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持续时间48 h为界将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A组≤48 h;B组48 h~7 d),分别进行CHA2DS2-VASc评分,观察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之间不同分值。结果A组有5例(9.62%)血栓性疾病,其中4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