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笔者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其流程是:网上查询识诗人→介绍背景释诗题→质疑讨论探诗意→吟背想象品诗味→迁移拓展悟诗质。
一、网上查询识诗人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我们设计了“网上查询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其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利用新浪、搜狐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或利用本校校园网建立一个主题网页,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通过网上查询信息,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
二、介绍背景释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从网络上搜集来的信息,以“走近某某”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时,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质疑讨论探诗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每一组中至少含一位使用电脑熟练的同学,一位上网条件成熟的同学和一位语文成绩优良的同学,并且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平衡。之后,每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组际交流。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解答的问题输入电脑,在全班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四、吟背想象品诗味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等等,还可以让学生给诗歌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4.用课后思考题引路,让学生再读古诗,并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感情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五、迁移拓展悟诗质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特意安排了本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一般都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和作业:1.网上阅读,就同题材诗歌的主题、写法等进行比较或对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作比较。2.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什么?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实行课内外结合,这两个作业就是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扩展,结合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读”“唱”“画”“演”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体验,而且激发想象,有效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实验中学)
一、网上查询识诗人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我们设计了“网上查询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其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利用新浪、搜狐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或利用本校校园网建立一个主题网页,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通过网上查询信息,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
二、介绍背景释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从网络上搜集来的信息,以“走近某某”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时,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质疑讨论探诗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每一组中至少含一位使用电脑熟练的同学,一位上网条件成熟的同学和一位语文成绩优良的同学,并且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平衡。之后,每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组际交流。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解答的问题输入电脑,在全班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四、吟背想象品诗味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等等,还可以让学生给诗歌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4.用课后思考题引路,让学生再读古诗,并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感情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五、迁移拓展悟诗质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特意安排了本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一般都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和作业:1.网上阅读,就同题材诗歌的主题、写法等进行比较或对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作比较。2.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什么?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实行课内外结合,这两个作业就是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扩展,结合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读”“唱”“画”“演”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体验,而且激发想象,有效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