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用名的由来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名阿狗(狗娃子):1886年12月1日出生后,其祖母担心男孩子出生后养不活,便以动物名为其起了个“阿狗”的乳名。按川北习俗也被称为“狗娃子”。后来,朱德成为开国元勋后,回到家乡,还有老人讲:“哦,是那个狗娃子回来了。”
  原名朱代珍:1892年,6岁的“阿狗”被送到丁姓的私塾读书。按朱氏宗谱的排行,当时的一位亲戚给“阿狗”取名为朱代珍。
  学名朱玉阶:1895年,朱代珍到席家砭私塾继续读书的第一天,塾馆先生席国珍拍了拍他的肩头后说:“我给你起个学名‘玉阶’,希望你用功读书,像白玉那样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登高。你看如何?”朱代珍鞠躬后,说:“我决不辜负先生的厚望!”
  曾用名朱建德:1906年春,朱玉阶进入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就读。半年后和同窗好友戴与龄考入顺庆府中学堂。为了鞭策自己学业上有建树,品德上有造诣,在新学堂如愿以偿,朱玉阶自己改名为“朱建德”。
  正名朱德:1909年初春,朱建德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时,因为讲武堂是滇人所办的,所以只招收云南省人,不招外省人。朱建德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无人报考后,他就假称是蒙自县人,并去掉“建”改名为“朱德”而报上了名,并通过考试而被录取。从那以后,朱德就成了正名,而“玉阶”就变成了朱德的字。
  化名王楷: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利用军阀范石生这个老同学的关系,暂时将起义队伍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一四〇团隐蔽下来,并化名王楷担任该团团长,驻扎在广东韶关附近的犁铺头。王楷,系从他的字“玉阶”省笔画、换偏旁而来。1928年,朱德使用王楷的化名领导了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以后,仍用了一段时间王楷这个化名。
  (选自《文史春秋》2014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民谚云:“当家人,恶水缸。”“当家三年狗也嫌!”意思不外是说,大家族中的“当家人”是最不讨好的,族中人多嘴杂、各怀心思。有一点私利受侵、不合己意的地方,人们往往把怒火发泄到当家人身上。当家人就如同一口泔水缸,不知要收纳多少污水!常年当家,矛盾积累日深,就是家中的狗也要朝你吠几声!  不过在贾府当家人凤姐跟前,还没人敢公然表达不满。一来凤姐深受贾母的宠爱与信任,背后又有姑母兼婆母王夫人撑腰;二来凤姐
王个簃晚年捐书画及个人收藏于故里,当地政府于文峰塔辟艺术馆对外展示。余最感兴趣者为王个簃文房笔墨,盖工具所示与画家艺术追求关系最为直接。余观个簃所用毛笔多硬毫,且多秃笔,故能藏其锋锐以钝厚示人。  南京赏石界有两派,一派以雨花石为主,雨花石体形小,以水浸之,莹亮绚烂,极合案头观赏;另一派主要对象是灵璧石,又分室内清供及庭院陈设二种。前一派多群众,玩者遍布金陵,声势尤大。忆明珠老人告曰,昔亦好雨花石
一  1936年12月,我父亲正在徐州担任卫戍司令。(此处卫道然先生的回忆不准确,1936年6月,卫担任的职务是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他是从蚌埠出发坐火车到西安的,而不是徐州) 一天,蒋介石给他发电报,叫他带上参谋班子到西安开会。他是坐火车去的。到了西安,时间还早,铁路局长盛情挽留他在车站吃饭,我父亲就答应了。当时铁路是跟英国商人合资经营,餐车上准备的是西餐,很讲究。  这个时候郭寄峤 (郭寄峤[1
现在的驾照是考出来的,在民国领驾照需不需要经过考试呢?同样需要。只是民国时代四分五裂,政令不一,自始至终没有搞过统一的驾照考试。  以上海為例,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这座城市有三个衙门可以颁发驾照:一、公共租界工部局,二、法租界工部局,三、上海市政府公安局。想拿英美驾照,去公共租界工部局考试;想拿法国驾照,去法租界工部局参加考试;想拿中国驾照,去上海公安局参加考试。好在这三种驾照都能通用。  但是
对新文化运动的矛盾心态  林语堂1916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俨然一个洋派十足的青年,能说一流英语,浸染西方知识。毕业后,林语堂上北京任清华大学英语教员。清华当时还是赴美留学生的预科学校,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兴建,亦逐渐成为提倡西学的中心。1916年至1919年清华任教期间,林语堂经历了一次“文化反差”,反省自己的西学背景,探寻自己作为中国学人的文化根源,使自己的教会西学背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爱国卫生运动成了一个高频词,人们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加油。  爱国卫生运动至今已持续了68年,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但很多人对爱国卫生运动既熟悉又陌生。比如,“卫生”前面为何冠以崇高的“爱国”二字?又为何以声势浩大的“运动”方式展开工作?  翻开尘封的史料,我们发现,从家喻户晓的运动,到习以为常的习惯,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提高
1938年,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陆军大学奉命从湖南桃源县迁往贵州遵义。代校长蒋百里(蒋方震,字百里) 本来就有心脏病,为抗日、迁校积劳成疾。从衡山出发时他的心率已经超过一百。到桂林后由于不断受邀演讲、接待来访,身体感觉不好。到柳州后开始夜间出冷汗,随后胸口疼痛、大汗不止。勉强到达宜山县后,11月4日夜9点50分,夫人左梅发现蒋百里失去知觉,经抢救无效,因心脏麻痹症逝世。时年57岁,抗日壮志未酬。 
背叛与宽容:凌叔华与陈西滢  徐志摩曾赞美凌叔华的小说集 《花之寺》,有“最恬静最耐人寻味的幽雅,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凌叔华的作品确实像是温室里的幽兰,萧闲淡雅、清芬微微。而沈从文、苏雪林等作家,更是把她和英国近代女作家曼殊斐儿相比,在凌叔华写小说最勤的岁月里,对她艺术趣味影响最深最直接的身边友伴,诸如徐志摩、陈西滢皆迷于曼殊斐儿,加之曼殊斐儿擅写殷富人家妇女在婚爱
你知道鼓吹新诗的胡适,他的旧体诗有多好吗?而当鲁迅说,青年应该“少读或不读中国书”时,他自己已经埋头读了十年古书。胡适、鲁迅那一批新文学的干将们,其实旧体诗写得非常好。重新回到100年前新诗和旧体诗交战的现场,你会发现:这也许是历史给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新诗的诞生  1917年2月,胡适在 《新青年》 上发表了他回国前写成的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这一年他26岁。  这位26岁的青年,提
原名张应皋:张应皋是1900年8月30日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出生后,家人给起的名字(也作荫皋)。  正名张闻天:1906年,张应皋进入本村张家祠堂私塾读书时,私塾先生张桂唐取《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为他起名“闻天”。  化名洛甫:1925年,张闻天被组织派往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为保密,按校方规定,中国留苏学生都要起个俄文名字。张闻天起的俄文名字是 “伊凡·尼古拉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