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释道交融的产物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古至今,佛教和道教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也相互学习、交融。财神作为中国本土道教甚至是民间广泛供奉的一位神仙如今也被许多佛教寺院供奉,成为释道交融的一个极好的例证。本文就财神的类型,财神供奉的原因和起始时间以及财神供奉反应的社会心态来探解寺院财神供奉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 财神 寺院 释道交融 财神观
  财神,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本土化神仙,属于道教系统。然而在一些寺庙里财神爷被供奉在天王殿里,甚至有些寺院还有专门的财神殿让游人参拜。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多数的答案是释道交融的结果。可是这个答案太过于简单,并不能完整地解释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从财神本身出发。
  一、财神的类
  (一)道教中的财神
  财神,顾名思义就是主管财富的神仙。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财富自然成为人们祈求的主要目标。不过,大致来说,在民间信仰的诸神系统中,财神是出现得较晚的神灵。虽然不少神灵很早就已经出现,如(赵公明),但其财神身份的确定最早仅能追溯到大约北宋时期。①就道教系统而言,中国民间所信仰的财神可以分为正财神和偏准财神。正财神中又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分。文财神主要指比干、范蠡,武财神则为赵公明和关公。上述两类是在民间影响力大的,在供奉时神像居于主要位置的财神。民间还有一类偏财神,他们的影响力比较小,仅在某些地区盛行,如五路神、五显神、五通神、利市仙官等。或者它们并不直接司财却与财富有关,这类财神我们叫它准财神,如刘海蟾、福禄寿三星、灶王等。
  年画中的财神常作天官打扮:锦衣玉带、冠冕朝靴、白脸长须、温文尔雅、面带笑容。他一手执“如意”,身携“聚宝盆”,身边常有“招财”“进宝”相随。这位便是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纣王时期的忠臣,因为直言敢谏被纣王挖心而死。后人敬仰比干的人品,出于对其的怀念和崇敬,民间奉他为主管财富的财神。在《封神演义》里,比干死后被封为北斗七星之一,后来幻形人间,成为文财神。大概由于比干生性耿直,公正无私,又没有心所以对人们没有偏袒,人们相信他掌管财富必定公正可靠,于是尊其为无心财神。传说在比干的庇佑下做买卖的人,无偏无向,公平交易,互不坑骗。除了被奉为文财神,比干还被尊为皮革业和熟皮作坊业的祖师。
  在四位财神中,陶朱公范蠡是唯一一位符合财神“财宝利市”标准的财神。范蠡是吴越时期越国的大臣,他跟随越王勾践服侍吴王夫差,又帮助勾践实现了复国灭吴的愿望,并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归乡做起了生意。传说他三次聚财又三次散财,著书立说,把自己取得财富的经验写成《致富奇术》、《养鱼经》、《陶朱公商训》等。大概是因为他富有天下,散财济人,深得民众喜爱,他的言行符合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评定的“财神”标准。于是范蠡死后,他的英灵被希望发家致富、吉祥走运的百姓,尤其是商家,敬奉为文财神。
  各地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是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这位财神就是武财神——赵公明。在《搜神记》和《真诰》等书中,已经有了赵公明的神迹记载。不过那时的赵公明还不是财神的代表,甚至只司土下冢中之事,或者是瘟神形象。元明间成书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记载:
  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南山人也……召为神霄副帅……元帅上奉天门之令……为北极侍御史……授正一玄坛元帅……
  由上述记载可知,赵公明身兼数职,角色多变。但是他的财神形象和面貌还不十分清晰。明代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问世后,赵公明才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财神,借着小说的广泛传播其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宋明之后,随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以及中国文化世俗化、社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赵公明也突破了道教的界限,逐渐演变成中国民间社会比较普遍的信仰对象——财神②,并且还被佛教吸收进去,被如来佛祖封为玄坛菩萨,成为一名佛门弟子。
  关公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被后世崇敬有加,不少帝王都对他进行加封。南北朝至唐朝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时期,宋元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南朝陈光大年间(567-568)在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③此后隋朝出现大量有关关羽的神话。唐之后关羽又被文人士子追捧,成为儒家的“亚贤”。而关于关羽皈依佛门的传说,在《三国演义》和《历代神仙通鉴》中都有记载。相传隋代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曾度化关羽,从此后关羽成为佛教的伽蓝菩萨,守护者佛教的伽蓝圣地。可见关圣帝君是儒释道三教共同的神灵。
  和赵公明一样,关公最初也不是作为一个专业的财神出现的。根据民间传说,关公成为财神大约是在清代。而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大概是因为关羽“挂印封金”、“一介不取”,不为财富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忘义之徒形成鲜明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敬重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而社会上的人则希望商贾诚信交易,因而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④
  除上诉两类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路神、五显神、五通神、利市仙官等)、准财神(刘海蟾、福禄寿三星、灶王等)。对他们的供奉也反映了人们追求财富和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不如这两类信仰广泛兹不赘述。
  (二)佛教中的财神
  四大皆空的佛教,对待财富采取一种理智的态度:既看到了财富的价值和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又看到过于追求财富给人带来的伤害。佛教的财神既有佛陀又有菩萨、罗汉等。
  弥勒佛是佛门中的“第一财神”。进入寺庙,我们拜谒的第一位佛陀便是弥勒佛。依托布袋和尚的弥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人们往往向他祈求财富。关于弥勒佛成为佛教“第一财神”的缘由,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据说当初,在佛教的寺院前,佛祖是让韦陀在山门迎香客,由于韦陀将军尊容过于严肃,吓坏了不少香客,结果造成寺院香火不旺。于是,后来佛祖就派大肚弥勒佛在前面笑脸迎客。果然,寺院的香火变得鼎盛。⑤从此弥勒佛就成了“第一财神”了。   除了弥勒佛外,在天王殿里的北方多闻天王也被民俗佛教奉为专职财神。多闻天王又被称作“毗沙门天”或“多闻天”。他被安排率领夜叉、罗刹将等,守护北方郁单越洲。由于他经常保护如来道场,时时听闻佛法,故称“多闻天王”。“多闻”还有一层意思即“财富”、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在古印度,毗沙天不仅守护北方,还被佛教徒视为财神,名为“施财天”。我国敦煌壁画里就有毗沙天渡海布道、撒下不少金银财宝的内容。由于多闻天王能守护一方并且给人财富,因此他在印度、中国、日本广受信徒崇敬。
  佛门中的佛祖、菩萨可以保佑人们平安健康,而这也是无形中的财富,因此黄金遍地的阿弥陀佛,主人长寿的药师佛,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保佑吉祥的吉祥天女以及散财童子等等都可称作佛教的财神。
  二、寺院财神供奉的起源
  由上可知,佛教里的诸位佛祖和菩萨都可以满足人们获取财富的愿望。而佛教的财富含义又比较广泛,所以寺院里的财神供奉可以说一直都有。不过出现类似关公或赵公明的道家财神在寺院供奉则应该是较晚的明清时代。一方面,因为明清时期,道家专职财神地位被确立并被百姓广泛信仰;另一方面,明朝后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上的求财观念加强。清朝后期,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袭,人民的思想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生活上则更加的穷困不堪。佛教顺应社会趋势,将原本属于道家的财神纳入自己的体系让人供奉。不过即便如此,那些出现在寺庙里的关公,更多的时候还是作为护法伽蓝菩萨出现的,而文武财神多被老百姓供奉在家里。
  那么寺庙里出现专职的财神,并且是以较明显的道家形象出现的财神,应该始于什么时候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其社会地位和职能都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改革后,它们成了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旅游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对外交流的纽带,并且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在这些职能和事业中,旅游经济对寺院的影响最大。“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古刹,往往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支柱。名山胜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让游人得到休息;拜谒各种佛祖神灵,则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求变得更加的强烈。许多的人在佛祖面前许愿,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富,而人们在参拜赵公明或关公的时候则往往看重其主管财富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寺庙里将原本作为护法的“武财神”标明其财神职能来满足大众需求。
  我国目前的寺庙管理除了出家僧尼本身以外,往往还有政府和开发商参与。后两者从追求经济利益出发,希望获得更多的收入。于是,对神佛系统并不清楚的他们成为推动寺庙供奉财神的主体。
  除此之外,三教合流也会促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佛教最初从印度传到中国,翻译佛经的人用老庄思想理解佛教教义。例如,有些早期经典把“涅槃”译作“无为”,把“禅定”译作“守一”,把“真如”译作“自然”,把“菩提”译作“道”等等。⑥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过程就是不断汉化、融合的过程。这点从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由男身逐渐确立为女性,并且衍生出妙善公主的故事就可得到证明。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产生于佛教传入东土之后,它的神仙系统和教义必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就大力宣扬仙佛同源。改革开放后,有些寺庙在重修时就专门设立供奉道教神仙的殿堂。例如山西的白马禅寺就建有专门的老君殿,内供太上老君,龙王、山神,文财神、土地神。白马禅寺设立老君殿就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历史上,释道之争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一段时间道教繁盛,许多的寺庙便被改作道教宫观;一段时间佛门兴盛,道教的宫观又成了寺院宝刹。像我们熟知的峨眉山,本是道教的圣地,明代的时候被佛教取代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在这些兴衰变更中必然会有一些东西遗留下来,从而也成为释道交融的一部分。
  三、佛教的财富观——“舍”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讲佛教》中专门探讨了商人与佛教的关系。他指出,佛教代表的是商人和农民的利益。商人与佛教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商人靠佛教发财,佛教靠商人传布,二者的关系有点像狼和狈,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样我们今天的佛教也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佛教从事慈善或者教育事业都需要信徒,尤其是大的企业家的支持;而佛教尤其是寺院,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但是寺庙不应当无底线地商业化,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清楚佛教推崇的财富观。
  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佛教不反对财富。诸佛菩萨浑身璎珞,被各种宝物围绕;而佛国圣地要么金砖铺地,要么琉璃满目。但佛教对待财富的态度是:“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它并不反对财富本身,它反对的是来路不正,用非法手段或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不能正确地使用和支配财富,奢侈浪费;执着于财富而给自己带来无谓的伤害这三种误区。
  《大庄严论经》卷六中有一则著名的“毒蛇之喻”的故事。一次,佛陀和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上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毒蛇。”正在附近做农活的一对父子闻声便过来观看,却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立即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可结果呢?黄金非但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国库被盗的案件中。刑场上父子俩追悔莫及。至此,才明白佛陀所说的毒蛇含义。可见,财富: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
  但是对于财富,佛教也有净财之说。所谓的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它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有益社会,造福人类。净财不仅要来源正当,使用合理,还要求拥有者不贪恋财富,不被它所伤害。而佛教中的“拜财神”本意并不是求,恰恰是舍。一个拜财神的人绝不愿意成为财神,因为财神之所以是财神,是因为他给众生散财,是大施主。可人们拜财神却是希望财神加持自己,让自己发财,而这和财神的观念、言行是相反的。佛教讲求相应,讲求因果,都是在告诉求财富的人要学习财神施舍的精神,利益众生。舍就是得,有舍才有得。懂得舍的人一定不会执着于财富的获得,那样他就不会用生命、用健康换财富;也不会触犯国家法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一时发展。而这样的财富观才是我们当下需要的,这样的财神供奉在寺庙里才可以给人们带来“财富”。
  注释:
  ①释印旭,张家成.中国财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5.
  ②释印旭,张家成.中国财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9.
  ③释印旭,张家成.中国财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28.
  ④释印旭,张家成.中国财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32.
  ⑤释印旭,张家成.中国财神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08.
  ⑥魏道儒,等.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参考文献:
  [1]魏道儒,等.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释印旭,张家成.中国财神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3]季羡林.季羡林讲佛教[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诺布旺典.唐卡中的财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山岗.白马禅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6]张伟然,顾晶霞.中国佛寺探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 心智模式是每个人头脑中的“心灵地图”,它决定了人们如何与他人、自然、社会相处,通过在学校团队环境中,在积极心育的引领下逐步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使之建立更积极的心智模式是帮助师生朝着幸福人生目标迈进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学校里探索各种对象、形式、内容的积极心育活动,通过前期调查建立理论假设,中后期实践探索,边行动边修正理论假设的研究思路对此课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心智模式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
摘 要: 特奥多·W.阿尔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批评家”之一。阿尔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具有商品拜物教特征和自上而下的整合性特征,它已沦为资本主义社会操纵大众意识、扼杀个性和自由的工具。阿尔多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文化采取彻底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以此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现实,可见否定的目的是救赎。  关键词: 特奥多·W.阿尔多诺 文化工业 《启蒙辩证法》  
摘 要: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醉”阐述了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理想的追求,美不胜收。“醉”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空变化景物美;二是神形兼备人物美,描写的人物是“至美至乐”的,这里有歌唱生活的劳动美,有尊老爱幼的“德馨”美,有与民同乐的理想美;三是野趣野味野宴美,而“野”美美在哪里?四是由俗到雅追求美,从低俗的酒醉美到一般的山水陶醉美,再到高雅的“与民同乐”美,“醉”美的内涵在一
摘 要: 为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改在实践教学领域取得突破,同时改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忙乱现状,两支育人队伍以学生素质提升工作为平台加强合作实属必要。在合作中应以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形成二者合作机制,建设稳定的学生素质提升工作队伍,构建两支队伍的合作模式,共建两支队伍的培训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 学生素质提升工作 合作机制  大学生思想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重要性、必要性、趣味性,从而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才是有效率的教学。体验性阅读教学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及体验性教学中的注意点两方面来探索体验性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裨益。  关键词: 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 策略 注意点    何谓体验?《教育大词典》这样
摘 要: 本文就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参加科研立项的动机、积极性、前期准备、中期过程及后期的效果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新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科研 调研  自教育部“十二五”期间颁布“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
摘 要: 课程是体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点工作。地方高校在课程建设中应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把握课程建设内涵,更新教育教学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完善课程管理,有效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关键词: 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课程是体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设置反
摘 要: 根据黑格尔的理解契约关系的核心是共同意志,是在共同意志之下的财产所有权交换。契约首先是一种人际关系,契约各方保持各方的自由权利,具有“共同意志”,是一种平等的交换关系。国家则是伦理精神的真理性存在。契约论一直为多数哲学家所推崇,黑格尔却反对用契约关系来解释国家,他的契约论批判是他自由主义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契约论批判  一、有关契约论  关于政府和国
摘 要: 英语交际离不开交际环境,也离不开交际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听”的语言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小学生活泼好学,听觉敏捷,模仿力和记忆力强,小学阶段无疑是培养学生听力的最佳时期。英语教师有责任采用可取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听力水平 教学方法  一、教授一
摘要: 信息化时代,英语成为文化传播的通用语言,各个国家都将英语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我国在重视英语教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的是费时低效、对大学生英语词汇量要求偏低、过于偏重西方文化的介绍等。纠正这些偏差要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英语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中国文化发展战略英语教学改革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