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中学理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中,数学概念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普遍的形式,数学内容的展开,都是基于数学概念之上的,所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是把知识学好学活的必由之路,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概念教学总结出下面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重视概念教学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1、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2、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3、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出现的,它们相互联系,由简到繁,自成体系,4、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对数学概念,即使是那些原始概念,都不能望文生义,在教学中,既要把握它的内涵,这是掌握概念的基础,又要了解它的外延,这样才有利于概念的理解和扩展,同时,对于概念中的各项规定、各种条件,都要逐一认识,合理解,使之印象清晰,掌握牢固。
  对于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笔者认为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引进概念
  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所以,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同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又有各种不同的途径,有些数学概念是从它们的现实模型中直接抽象出来的;有些数学概念,则是根据数学自身的系统和结构,从数学的内部需要派生出来的;还有一些是随着数学内容的展开而不断发展,并形成新的概念,因而,不同概念的引进方法不尽相同,对原始概念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应通过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来引入,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但必须注意,实例有助于形成概念,但又不等于概念,因此,引用实例时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要着力于揭示概念的真实含义,如“平面”的概念,可从常见的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中抽象出来,但在讲解中,一定要注意突出其“无限延伸性和没有厚度”的本质特征,有些概念,则可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模型和教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清晰的概念,对于那些从旧概念深化、发展而来的新概念,千万不要直接把概念的定义抛给学生,一般应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来引入新概念,例如:与分式有关的概念应联系分数来引入,不等式有关的概念应联系方程来引入,讲因式分解则应联系分解质因数,比较的方法是辩证的方法,这样做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形成概念
  认识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智力不同的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就认识过程而言,却不能跳跃,教学中,引入概念并使学生初步把握概念的定义以后,还不等于形成了概念,还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深化的过程,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揭示不同概念的本质属性:1、在正面阐明了概念的本质属性之后,应安排学生作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2、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3、抓住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形成正确的概念,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数学知识则是由概念和原理组成的体系,每一个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发生联系,每一个概念都包含于一定的体系之中,当学生领会所学概念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记忆、灵活地运用,4、概念引入后,继续引导学生去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引导学生对概念所属对象进行分类,以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含义和实质的认识。
  
  (三)巩固、发展、深化概念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尤其是那些重要概念,牵涉面广,联系着诸多的知识,这些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二节课就能完成的,同时根据认知的规律性,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搞一次性成功,所以,在概念形成以后,还需要采取一些巩固、发展、深化概念的措施:1、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有计划地安排概念的形成、巩固、发展与深化的过程,要做到有计划的安排,必须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弄清有关概念在相应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重点,分散难点,例如:关于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我们首先应抓住正弦函数作为重点,又由于正弦函数概念涉及比的意义、角的大小、函数等概念和知识,其中“比”是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又是正弦函数教学中应突出的重点,但这个“比”的比值又是随着角的大小的确定而确定,因而“函数”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和关键,这样“正弦”这个重点就能够突出来了,突破了“正弦”这个重点以后,对于其他几个三角函数的教学,也就容易解决了。2、把概念教学与定理、公式以及解题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进行概念教学,在做到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而且还须经过必要的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素质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处于“次科”地位,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想学。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课变成了“玩电脑”课,学生没能真正学习和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操作原理。本文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提出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吸引 兴趣 应用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使世界经济迅速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因此,中小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
目的:观察和验证糖脉通Ⅰ号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糖抗栓作用,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四氧嘧啶造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糖脉通Ⅰ号对大鼠血糖、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树立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同时也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
在与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交流中,他们都说一直以来被这么一个问题所困绕:语文教学中,尽管老师们从字的音、形、义讲到词的解释;从句子的分析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大讲特讲,学生们也大练特练,但是语文教学为还是走不出“高投入,低产出”这样一个“怪圈”,并且不少的学生文不成体、言不由衷,跟别人也没能顺畅的交流。其实,症结在于,教师没能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入手,造成过程与方法的断层,致使学生知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能否获得丰硕成果,教学效果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往往掩盖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几何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为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由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通过实例了解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来发展空间观念的.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进行情感交流,教学互动。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期待着上课,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上课时是否有激情,教师是否能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呼唤激情    拉罗什富科说:“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方法却流于形式,走入误区。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少讲,却一再强调学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