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想学、爱学这门课程,就得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设疑、解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宋代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的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首先就这篇作品核心内容设计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小说中人物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停留片刻,待学生回答“拳打镇关西”后,教师依次设计以下问题:a、为什么要拳打?b、怎样打?c、打得怎样?d打后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课文情节,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鲁达是怎样一个人?作品写这个人物要表现什么?学生便产生了质疑:鲁达的行为犯法吗?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如何理解鲁达的行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如果遇到“郑屠”后怎么办,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在不断探求询问,质疑过程中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加深了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培养了求同存异的思维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比平铺直叙的教学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二、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语文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学生听课犹如欣赏一首优美的旋律,既接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在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声音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语言,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使学生把语文课不再看成一種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四、创设情景,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如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抗美援朝战例《上甘岭》片断,让学生体验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行为。教师再让一个诵读好的学生有表情的朗读“松骨峰战斗”这个典型事例,其他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并展开想象,随后组织大家讨论:志愿军战士他们可爱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交流讨论,教师最后再予以点拨。再如教课文朱自清的课文《春》时,先播放“春景”的图片,伴随课堂录音,再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切身体会,将自己心中的“春”给大家描画出来,学生争相发言,教师最后予以引导。经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来说明,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所得。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问”只停留在老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了,所以,重视转换角色,培养学生敢问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或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教师在上《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作者和猎手们为什么要捕杀斑羚?我们应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有一定的高度。教师在肯定此问题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由提问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而后,老师总结,可想而知,无论提问还是答问,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准备质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思维由此而发。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做到尽可能少地对学生进行干涉,以便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潜力,而不能有意无意地束缚和指责。当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宽松而自由的环境,当学生独立而自由地进行学习时教师及其影响,也就成为整个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一部分——了无痕迹地融洽在学生的发展之中,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1]
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电教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可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实现教学目的。如再教《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将有关的教材图片展现在大屏幕上,同时伴以恰当的解说和音乐,增加课堂的容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创新,能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和不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的“我愿学,我会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然,在语文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教材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不断创新,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循序渐进中获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2
[2]《课程理念的更新》彭钢,张晓东编著,P132
【关键词】 创新;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设疑、解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宋代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的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首先就这篇作品核心内容设计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小说中人物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停留片刻,待学生回答“拳打镇关西”后,教师依次设计以下问题:a、为什么要拳打?b、怎样打?c、打得怎样?d打后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课文情节,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鲁达是怎样一个人?作品写这个人物要表现什么?学生便产生了质疑:鲁达的行为犯法吗?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如何理解鲁达的行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如果遇到“郑屠”后怎么办,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在不断探求询问,质疑过程中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加深了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培养了求同存异的思维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比平铺直叙的教学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二、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语文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学生听课犹如欣赏一首优美的旋律,既接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在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声音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语言,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使学生把语文课不再看成一種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四、创设情景,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如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抗美援朝战例《上甘岭》片断,让学生体验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行为。教师再让一个诵读好的学生有表情的朗读“松骨峰战斗”这个典型事例,其他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并展开想象,随后组织大家讨论:志愿军战士他们可爱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交流讨论,教师最后再予以点拨。再如教课文朱自清的课文《春》时,先播放“春景”的图片,伴随课堂录音,再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切身体会,将自己心中的“春”给大家描画出来,学生争相发言,教师最后予以引导。经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来说明,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所得。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问”只停留在老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了,所以,重视转换角色,培养学生敢问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或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教师在上《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作者和猎手们为什么要捕杀斑羚?我们应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有一定的高度。教师在肯定此问题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由提问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而后,老师总结,可想而知,无论提问还是答问,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准备质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思维由此而发。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做到尽可能少地对学生进行干涉,以便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潜力,而不能有意无意地束缚和指责。当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宽松而自由的环境,当学生独立而自由地进行学习时教师及其影响,也就成为整个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一部分——了无痕迹地融洽在学生的发展之中,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1]
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电教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可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实现教学目的。如再教《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将有关的教材图片展现在大屏幕上,同时伴以恰当的解说和音乐,增加课堂的容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创新,能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和不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的“我愿学,我会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然,在语文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教材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不断创新,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循序渐进中获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2
[2]《课程理念的更新》彭钢,张晓东编著,P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