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钢琴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k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一年又一年的乐器考级热,琴童的数量越来越多。钢琴教师面对学生稚嫩的小手和家长殷切的目光,在感到高兴的同时又觉得压力很大。如何科学地把这些孩子领入音乐的殿堂,让钢琴真正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呢?这是钢琴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钢琴启蒙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盲目追求快。
  浮躁的社会心态造成家长对孩子的学琴求成心切,盲目追求考级。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一年就考三级,学两年考五级甚至更高。琴童家长常相互询问“考几级了”,相互攀比,似乎从考的级数就能判断谁的演奏水平高,哪位老师的教育水平高。在这样的心理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练琴习惯,如:有的学生在刚开始学琴没多久,手指都没站稳时就开始双手摸谱弹奏,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打不好基本功,只是认为把音弹出来了就算是练出乐曲了,弹错了音也毫无知觉。有的学生随意更改指法,不仔细看谱,不能做到慢弹精弹,毛毛糙糙,弹琴不认真。有的学生弹琴的时间不能保证,一周中“两天没练,三天少练,两天狂练”的情形时有发生。还有的学生不注意乐曲的风格,表情、速度、力度等的要求,死记硬背,破坏音乐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学琴的正确认识。
  现今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学琴的正确认识,所以正确认识孩子学琴的意义很重要。我认为小孩子学琴,更多的是为了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对美的追求和一种艺术上的熏陶,以后能否成才主要在于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所以家长切不可盲目地追求考级,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基本功不扎实,所学不能所用。而且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反而有害孩子的身心发展。如有些孩子因为专门应付考级而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使音乐变成没有情感、没有感觉的弹奏,后果可想而知。
  
  (三)教师过度强调技术,忽略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
  有些教师在教学生学琴时,一味地注意学生弹对了没有,乐曲弹出来了没有,往往忽略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表现。现在有些年龄很小的孩子学琴,他们能够弹一些小曲,卻对乐曲无动于衷,不知道自己所弹的乐曲是什么风格的曲子;有的孩子只是弹出一些干巴巴的音符,当弹错了旋律时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弹错;还有的孩子在弹琴时眼睛四处张望,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学习对于儿童来讲是极为不利和危险的。一个学琴的孩子如果连他在弹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音乐还能称为音乐吗?只是一堆音符罢了。
  
  二、对策与思考
  
  (一)教会学生规范识谱。
  教师要对初学者强调三个号,即谱号、调号和拍号。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教师可以要求他们用铅笔自己圈画出来。根据学习程度,教师要合理地渗透一些乐理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并适当地进行曲式分析、和声分析等,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乐曲的特征,理解乐曲。还要讲解一般的指法规律,让学生明白指法的重要性,养成规范的读谱习惯。
  
  (二)教会学生练习技巧。
  在刚开始练习一首新曲时需先慢练,再慢慢提高速度,最后根据乐曲要求的速度弹奏。慢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准确地弹奏乐谱上的音符,减少因识谱错误而产生的弹奏错误,逐步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和听辨能力,把基本功打好,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对待学生,特别是初学的学生,我要求他们一定要先慢练,左右手配合好后才适当提高速度,而且要弹出对乐曲的感觉,包括强弱起伏、乐曲的呼吸、换气等都要求学生在一开始学琴时就要做到。然后,让学生慢慢地对他所弹奏的乐曲进行分析,然后以贴近学生自己感受的东西和乐曲结合起来。当然,技术训练也很重要,正确的方法要反复练习,并力求使学生能更快掌握。一些纯技术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同时,不能忽略更重要的音乐方面。
  另外,第一堂课很重要。当儿童初次学习钢琴时,教师就要使他们处于生动优美的音乐氛围中。教师应给他听一些熟悉而短小的旋律,让他们体会钢琴丰富的表现力,并使他们听出钢琴可以发出许多不同的音色来,教师可以让他们用手指按出不同音区的音色,在老师的帮助下试着弹一首简短的歌,并告诉他们通过学习也可以很快就能在钢琴上弹出自己喜爱的旋律。这样就能让孩子感觉到弹琴的目的就是把乐曲弹得生动、得意,使听的人受到感染。只有在美好的音乐熏陶下,孩子才能懂得:要想发出好听的声音就得手指站起来,就得支撑住手的重量,手指头不能软。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弹奏时手腕要放松,示范弹出正确声音的方法。这样他们通过倾听和模仿,在练习时就会有追求的目标,避免一味的枯燥练习。
  
  (三)教会学生掌握乐曲知识。
  教师在开始时就应要求学生对乐曲有音乐表现,明晰乐曲风格、乐句、音乐起伏、声音变化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懂得弹琴和说话、唱歌一样,有呼吸、语气、有句子的长短,无论是活泼、欢快,还是优美、如诗如歌的乐曲,都要表现一定的内容,即使是简单的几个音。有的声音坚定有力,有的轻捷跳跃,等等。当学生懂得这些以后,就会从他所弹奏的乐曲中找到这些感觉并尽力表现出来,会主动把弹得有内容、有表情、有走向,句尾有自然结束感,而绝不会弹成单个声音或把句尾弹成重音。他会懂得几个小乐句合成一个乐段后,就会与音乐向前展的要求,从而产生整体感觉,把各种不同性质的乐曲都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如弹一首进行曲,可以联想到队伍前进,就要弹得有精神,节奏鲜明,而不会慢吞吞,软弱无力。又如弹一首摇篮曲,可以联想到静静的夜和母亲轻柔的歌声,就要追求温柔、恬静的声音,而不是干涩、生硬、敲击的声音。再如弹一首圆舞曲,可以联想三拍子的舞曲,能在所弹的乐声中起舞。如果学生在弹琴时脑中有生动的形象、动人的曲调,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音乐。即使是练习音阶也应该有具体要求。如声音饱满、均匀、连贯,而不是生硬、刺耳、忽轻忽重等。总之,要避免机械练习,没有生气的弹奏。
  由于初学,有些技巧学生一时还掌握不好,达不到要求,因此教师要开导不要急于求成,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就一定能学到技能,取得成果。
  以上是我对少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分析。许多孩子都具有很好的乐感,对钢琴充满兴趣和向往,这种学习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教师一定要尽心培养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扼杀他们的天性。我们要用音乐来浇灌这些幼小的嫩芽,让美妙的音符真正在他们心中跳跃,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翱翔和成长,力争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其他文献
任何一名班主任,都知道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喜怒形之于色,性情急躁,易发脾气,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有的学生说话、做事总是慢条斯理,性情温和,不易动肝火,遇事犹豫不决;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交朋友、易适应环境;还有的学生则喜欢独处、安静,少言寡语,虽然内心不快,但不立即暴露出来等,这些心理活动的差别是人们不同气质的表现。  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这一点决定气质的稳定性。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讲的就
摘要: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我国研究非智力因素包括两个阶段,主要围绕学习成绩作研究。中等、适度水平的非智力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量化学习成绩    一、非智力概念讨论    “非智力因素”是亚历山大于1935年首次提出来的。之后韦克斯勒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1950年他又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就非智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美术教育日渐显示出其不可代替性,而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搞好教学“开场白”,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
摘要: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