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多数研究集中在大中学生上,对小学生的研究较少,对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几乎没有。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为改善学生学习倦怠提供一些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习倦怠;成因;缓解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蓬勃的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但是,城乡接合部的教育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个别学生对待学习越发倦怠。里仁洞村很多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孩子在这样的影响下,会变得散漫随意,缺乏积极求学的态度,从而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感。
一、学习倦怠的主要成因
(一)环境因素
因城乡接合部有很多物业出租,所以村民们不用像以往那样辛苦劳作也能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安逸的生活是滋生懒惰的温床,所以部分村民不再努力工作,而是在街头巷尾聊天打发时间,更别说让他们提高自我修养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多少也会变得懒散松懈,不求上进。
另外,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个别学生难免沾上不良风气,骄横野蛮。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渐而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
(二)家庭因素
1. 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部分农村家长意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发展。但由于他们自身缺乏教育理论,导致教育结果适得其反。相反,个别家长完全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越发失去好奇心,不求上进,学习的内在动机越来越弱,从而学习越发倦怠。
2. 文化底蕴浅薄
大部分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谈到辅导孩子学习,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知识太难了。所以,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了托管和辅导班,有时间就看看孩子的学习,没时间就全权交给辅导老师。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倦怠心理。
(三)学校因素
1. 教学改革不彻底
顺应时代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管理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很多地方都在推行教学改革,广州的部分地区也在推行“阳光评价”,但划分学生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仍是卷面分数。所以教师为使学生成绩达到标准,在推行地区教学改革的同时,依然继续快节奏、高竞争、高负荷,持续紧张的教学,使学生产生身心疲劳。
2. 教师教学枯燥
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模式落后。他们常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别指望学生会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兴趣了。二是教师处于一种消极教学的状态。他们对教学没有激情,提问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长此以往,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学习。三是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态、仪表,板书不整洁,绘图能力差,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另外,课堂的评价语起不到鼓励作用,学生经历过几次挫败之后就不敢主动发言了。
二、学习倦怠的预防对策
(一)借助社会力量
现代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会使学生的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发展迅速,但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教育。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名人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同时,提供各种创造成功的社区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奋斗的乐趣。
(二)优化家长教育
1. 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农村家长的思想比较传统,他们通常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他们只需负责学生的生活。我们应该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学校或社区定期开展家长培训,邀请专家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倡导家长与孩子平等、积极沟通,爱而不宠,严而适度。要知道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加厌倦学习。
2. 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这就需要社会、学校不断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当放下电子产品,静心阅读。同时,倡导家长妥善处理家庭矛盾、感情問题,不要让孩子因此心情郁闷,对生活、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社区或学校通过不定期的家长培训,使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影响,让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待人处事、工作态度和人生观方面为孩子做好表率。
(三)改善学校教学
1. 实施民主化的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有智慧,要注重民主,对学生要充满人文关怀。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给他们一定的独立活动时间和空间,营造一种积极的、易被学生接受的班级文化和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2. 开发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如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感到有趣,欣赏到科学的美妙,体验到发现和认识提高带来的快乐,不能从学习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学习目标再远大,也不能使学生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更不能使学习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我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社团开展过程中,我们还做到因材施教,努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活学。这样,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学习倦怠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重视。三方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快乐面对生活,保持学习动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摆脱倦怠心理,使学生积极追求学业进步,实现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习倦怠;成因;缓解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蓬勃的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但是,城乡接合部的教育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个别学生对待学习越发倦怠。里仁洞村很多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孩子在这样的影响下,会变得散漫随意,缺乏积极求学的态度,从而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感。
一、学习倦怠的主要成因
(一)环境因素
因城乡接合部有很多物业出租,所以村民们不用像以往那样辛苦劳作也能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安逸的生活是滋生懒惰的温床,所以部分村民不再努力工作,而是在街头巷尾聊天打发时间,更别说让他们提高自我修养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多少也会变得懒散松懈,不求上进。
另外,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个别学生难免沾上不良风气,骄横野蛮。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渐而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
(二)家庭因素
1. 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部分农村家长意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发展。但由于他们自身缺乏教育理论,导致教育结果适得其反。相反,个别家长完全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越发失去好奇心,不求上进,学习的内在动机越来越弱,从而学习越发倦怠。
2. 文化底蕴浅薄
大部分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谈到辅导孩子学习,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知识太难了。所以,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了托管和辅导班,有时间就看看孩子的学习,没时间就全权交给辅导老师。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倦怠心理。
(三)学校因素
1. 教学改革不彻底
顺应时代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管理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很多地方都在推行教学改革,广州的部分地区也在推行“阳光评价”,但划分学生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仍是卷面分数。所以教师为使学生成绩达到标准,在推行地区教学改革的同时,依然继续快节奏、高竞争、高负荷,持续紧张的教学,使学生产生身心疲劳。
2. 教师教学枯燥
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模式落后。他们常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别指望学生会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兴趣了。二是教师处于一种消极教学的状态。他们对教学没有激情,提问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长此以往,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学习。三是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态、仪表,板书不整洁,绘图能力差,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另外,课堂的评价语起不到鼓励作用,学生经历过几次挫败之后就不敢主动发言了。
二、学习倦怠的预防对策
(一)借助社会力量
现代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会使学生的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发展迅速,但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教育。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名人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同时,提供各种创造成功的社区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奋斗的乐趣。
(二)优化家长教育
1. 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农村家长的思想比较传统,他们通常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他们只需负责学生的生活。我们应该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学校或社区定期开展家长培训,邀请专家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倡导家长与孩子平等、积极沟通,爱而不宠,严而适度。要知道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加厌倦学习。
2. 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这就需要社会、学校不断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当放下电子产品,静心阅读。同时,倡导家长妥善处理家庭矛盾、感情問题,不要让孩子因此心情郁闷,对生活、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社区或学校通过不定期的家长培训,使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影响,让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待人处事、工作态度和人生观方面为孩子做好表率。
(三)改善学校教学
1. 实施民主化的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有智慧,要注重民主,对学生要充满人文关怀。在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给他们一定的独立活动时间和空间,营造一种积极的、易被学生接受的班级文化和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2. 开发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如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感到有趣,欣赏到科学的美妙,体验到发现和认识提高带来的快乐,不能从学习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学习目标再远大,也不能使学生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更不能使学习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我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社团开展过程中,我们还做到因材施教,努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活学。这样,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学习倦怠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重视。三方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快乐面对生活,保持学习动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摆脱倦怠心理,使学生积极追求学业进步,实现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