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积极情感可使人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处理的:
一、读出词中之情
词语是有温度的。“作为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林海语)在课堂的复习导入环节,我安排了这样一组词语:
青山环抱 树木葱茏 漆黑一团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为民造福
师: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读出你的理解,把词语读出味儿来。
生:开火车读,齐读。
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想象着青山环抱、树木葱茏的美丽画面,想象着人们在漆黑一团的世界里生活,却毫无办法的焦躁,词语的朗读也变得生动起来。正如特级教师张祖庆所说:“当词语成了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二、悟出文中之情
《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关于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文中的大尖哥和水社姐就是英雄、正义的化身。我通过抓住文中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去体悟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要去降伏恶龙。”
师: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他们会对老百姓说些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高高的山岭好翻越吗?荆棘是什么呢?
在这充满荆棘的山路上行走,会是怎样的呢?
师:如果你就是大尖哥,你就是水社姐___(多媒体出示,伴音乐)
1.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我们不辞辛苦地赶路,渴了___,饿了___。
2.我们高举火把,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手上___,身上___。
3.昏天黑地里,我们___,狂风暴雨中,我们___。
(老师有感情地伴音乐读题,一边读,学生一边在想象。)
选择一个句式,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你的作业本上写一写。
语文教育不只是教师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围绕教材所进行的情感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情感。以上通过这样的想象练写训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产生深度体验,再说、写的过程中,大尖哥、水社姐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变得更加饱满。
三、说出意中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结尾时,我将本课的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深深触碰。
师: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不一定真实,但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大尖哥和水社姐这样的英雄。
(伴着音乐,我深情描述了这样一组画面,出示在地震中奋不顾身救人的武警官兵,全心聚力、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用单薄的双肩撑起一所小学的山区教师等。)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画面,你想对这些英雄们说些什么呢?
活生生的人物和场景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孩子们的灵魂被震颤了!生活的实际是最能触动人们心底那根最敏感的弦的。在音乐、画面、语言的渲染之下,孩子们有的眼眶湿润,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则深情表达: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你们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虽然我们现在还很小,但有你们做榜样,长大了我也一定会去帮助别人,报答社会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正是有了之前的情感熏陶、铺垫、激发,才有了孩子们这样真情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这种润滑剂、催化剂,在拓展延伸时,就能达到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语文是最具情感的,最灵动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将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情味的场所。让孩子们在这“情场”中,与教师、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与感受文本中的悲欢离合,去领略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读出词中之情
词语是有温度的。“作为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林海语)在课堂的复习导入环节,我安排了这样一组词语:
青山环抱 树木葱茏 漆黑一团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为民造福
师: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读出你的理解,把词语读出味儿来。
生:开火车读,齐读。
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想象着青山环抱、树木葱茏的美丽画面,想象着人们在漆黑一团的世界里生活,却毫无办法的焦躁,词语的朗读也变得生动起来。正如特级教师张祖庆所说:“当词语成了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二、悟出文中之情
《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关于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文中的大尖哥和水社姐就是英雄、正义的化身。我通过抓住文中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去体悟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要去降伏恶龙。”
师: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他们会对老百姓说些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高高的山岭好翻越吗?荆棘是什么呢?
在这充满荆棘的山路上行走,会是怎样的呢?
师:如果你就是大尖哥,你就是水社姐___(多媒体出示,伴音乐)
1.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我们不辞辛苦地赶路,渴了___,饿了___。
2.我们高举火把,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手上___,身上___。
3.昏天黑地里,我们___,狂风暴雨中,我们___。
(老师有感情地伴音乐读题,一边读,学生一边在想象。)
选择一个句式,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你的作业本上写一写。
语文教育不只是教师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围绕教材所进行的情感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情感。以上通过这样的想象练写训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产生深度体验,再说、写的过程中,大尖哥、水社姐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变得更加饱满。
三、说出意中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结尾时,我将本课的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深深触碰。
师: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不一定真实,但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大尖哥和水社姐这样的英雄。
(伴着音乐,我深情描述了这样一组画面,出示在地震中奋不顾身救人的武警官兵,全心聚力、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用单薄的双肩撑起一所小学的山区教师等。)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画面,你想对这些英雄们说些什么呢?
活生生的人物和场景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孩子们的灵魂被震颤了!生活的实际是最能触动人们心底那根最敏感的弦的。在音乐、画面、语言的渲染之下,孩子们有的眼眶湿润,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则深情表达: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你们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虽然我们现在还很小,但有你们做榜样,长大了我也一定会去帮助别人,报答社会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正是有了之前的情感熏陶、铺垫、激发,才有了孩子们这样真情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这种润滑剂、催化剂,在拓展延伸时,就能达到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语文是最具情感的,最灵动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将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情味的场所。让孩子们在这“情场”中,与教师、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与感受文本中的悲欢离合,去领略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