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紧迫性。介绍了该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选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最后探讨了双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自动控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杜成涛(1974-),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张晓东(1961-),男,安徽霍邱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0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对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就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皖西学院省属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特点,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作为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第一,符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第二,该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是工科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课程支撑、服务专业领域广。通过实施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控制理论基本知识,还可以涉猎广泛的专业英语术语,提高科技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文章就该门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同类高校实行双语教学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教材选择
皖西学院根据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经过调研,选用了由美国Morris Driels编著的《Linear Control Systems Engineering》(《线性控制系统工程》)原版教材。教材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材选取,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以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为核心,以能力为主旨目标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所选教材内容安排是以工程为背景,以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来阐述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该教材以案例研究来阐述理论知识,从控制工程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系统分析和设计目标的方法,渐近引出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门双语教学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次,通过使用原版教材,使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应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第三,通过双语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英文专业术语、专业科技英语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特点,从而能读懂原版教材,听懂老师的英文授课及阅读相关英文文献,能用英文进行专业技术交流与沟通。
教学内容上,首先,删减了非线性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这两部分内容可以不做要求。其次,对在《信号与系统》中已做阐述的信号流图及Mason公式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很少用到的复杂多环框图化简内容做了删减。将采样控制理论部分内容放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进行讲授。再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轨迹的绘制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教学内容弱化了根轨迹绘制规则内容,提倡根轨迹这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即将特殊问题一般化处理,增加了利用根轨迹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的培养方法。增加了系统的频率特性这部分内容,强调其在解决工程控制问题中的应用,将教学重点放在系统时域分析和设计这部分内容上,因为,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最基础,课程的许多概念都是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提出来的,而且时域分析方法也最直接、最直观,容易理解和接受,控制原理中的其他分析和设计方法都是以时域法所得出来的结论为基础的,如果这部分内容讲清楚了,学生掌握了,接下来的知识点就容易讲、容易学了。最后,考虑到多模PID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PID控制原理的阐述和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的介绍。
三、双语教学地实施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这里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我国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扩大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的一种教学改革举措。[1]笔者在进行自动控制原理双语课程教学时,从教学的语言载体上讲,主要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方法,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课件和讲义及英文板书,课堂教学语言采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进行的方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向全英文课堂教学过渡。采取措施主要有:第一,帮助学生做好课前英语专业词汇的准备,“先置”语言素材。在每个单元讲授之前,将该单元有关英语专业术语、重点句、段,通过讲义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发放给学生,供学生预习参考,并且在每次上课前随机抽查学生预习效果,并计入学生平时考核成绩,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实践表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组织。认真做好课件,合理安排板书,课件内容力争源于教材,板书内容为主要概念、原理,上课时先给出待讲授内容的主要知识点,采用中文讲解,英文复述,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同时,还向学生交代清楚知识体系和讲课思路,然后逐步展开。在课程开始阶段,先用中文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专业知识,这时候的英文讲授主要是复述,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英文术语。每次正式上课之前对前一次课的内容作简要复习,并全用英文讲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英文词汇的掌握。第三,加强课后的复习。主要采用布置教材重点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检验手段是,随机抽查,给出一个主题(subject),要求学生用英文阐述,然后进行评价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同时,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练习,巩固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词汇。该英文版教材,每个模块(module)共给出了十个作业题(problems),笔者要求学生全做,全英文作答,虽然开始阶段学生感觉压力大一些,但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以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学生普遍觉得作业量也不是很大,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第四,加强阶段性复习巩固。为此,笔者设置了四个单元模块小测验(quiz),目的是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总结和巩固,避免一部分同学期末“突击式”复习而造成知识掌握不牢固。第五,加强课后辅导和阅读指导。每周安排一个上午时间做答疑辅导,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辅导。对原版教材的阅读,反复向学生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理解,读懂就行了,没有必要先翻译成中文。 2.教学考核与评价
合适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课程考核体系是这样设计的,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平时成绩。包括预习、课堂讨论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占20%。通过较高的平时成绩权重值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加强平时的学习效果,积累基础知识。第二,四个阶段性小测试成绩,共占30%。主要是引导学生注重阶段学习成效,加强对知识的总结和掌握。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试卷为全英文试卷,要求学生全英文答题。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核评价体系上可以看出,三个环节都很重要,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总评成绩不合格,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这门双语课程的时候,认真、踏实保证学习和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双语课程评价体系是成功的。
四、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基础稍差,师资力量较薄弱,实施双语教学,要比那些重点院校艰难的多。首先,学生基础稍差,部分同学对双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会影响其他同学。其次,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良好的专业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老师也为数不多,这样有些老师就会有不同看法,认为学生基础本来就薄弱,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本身理论性强,即便用中文授课,学生想学好也有一定难度,认为双语教学不易保证教学效果,甚至将这种观点在公开场合发表,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误导,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双语教学改革和发展。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中加强宣传,让其对双语教学形成共识,营造双语教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双语教学的实施。
2.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语教学缺乏规范管理和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语教学还没有规范管理文件,至于双语教学教师资质考核认证、双语教学组织实施步骤、过程监控、教学效果考核反馈等还没有文件依据。
双语教学多数还是少数教师主动、自愿开设,整个实施过程都是授课教师自己把握,存在教学管理盲区。双语教学实践表明,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也应在评优评先中适当倾斜,以此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和支持双语教学改革工作。所以,学校相关职能部分要加大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投入,规范管理,制定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中去,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
3.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还未形成很好的双语教学团队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于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双语师资力量薄弱,还未形成很好的双语教学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推进。所以,学校应该多渠道、多举措加强双语教师团队建设。可以选拔相关专业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进修访学或利用与国外高校合作平台,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皖西学院已经选拔了多名教师赴芬兰塞尔文尼亚大学等国外大学进行进修,国内访学已经常态化,一方面申请教育部资助访学项目,一方面学校自派访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校内培训,比如皖西学院采取聘请外教和外语学院资深专家、教授集中对双语教学教师进行英文培训。
五、教学体会: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合适的双语教学规律
要搞好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除了上述条件以外,教学研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学研究,把握适合本校特色的双语教学规律,方能有的放矢。研究是建立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在进行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过程中,通广泛调研,吸取了同行专家、教授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学到了很多双语教学方法和技巧,也把握了一定的教学规律。笔者还从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研读了部分更广泛意义的双语教学著作和文献,其中仲伟合等编著的《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著作,就给笔者以很大的启示。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要搞好双语教学,就不能没有双语教学研究。
六、总结
笔者自2006年以来就为电类本科专业学生讲授自动控制原理双语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距“双语教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笔者认为这正是教育者前进的动力。这篇浅作既是笔者多年双语教学实践的总结,也希望能为同类高校该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一点点不成熟的借鉴,共同推动双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青.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婕,程丽平,等.应用型本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11-112.
[3]陈珍萍,刘淮霞,等.《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11-212.
[4]章云,陈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S1):200-201,208.
[5]金爱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149-151.
[6]林怀蔚黄乐,欧阳静怡,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9,(7):129-131.
[7]田佳,郝忠明.自动控制原理的双语教学研究[J].吉宁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8,24(2):22-24.
(责任编辑:李杰)
关键词:自动控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杜成涛(1974-),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张晓东(1961-),男,安徽霍邱人,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0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对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就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皖西学院省属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特点,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作为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第一,符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第二,该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是工科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课程支撑、服务专业领域广。通过实施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控制理论基本知识,还可以涉猎广泛的专业英语术语,提高科技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文章就该门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同类高校实行双语教学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教材选择
皖西学院根据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经过调研,选用了由美国Morris Driels编著的《Linear Control Systems Engineering》(《线性控制系统工程》)原版教材。教材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材选取,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以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为核心,以能力为主旨目标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所选教材内容安排是以工程为背景,以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来阐述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该教材以案例研究来阐述理论知识,从控制工程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系统分析和设计目标的方法,渐近引出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门双语教学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次,通过使用原版教材,使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应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第三,通过双语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英文专业术语、专业科技英语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特点,从而能读懂原版教材,听懂老师的英文授课及阅读相关英文文献,能用英文进行专业技术交流与沟通。
教学内容上,首先,删减了非线性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这两部分内容可以不做要求。其次,对在《信号与系统》中已做阐述的信号流图及Mason公式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很少用到的复杂多环框图化简内容做了删减。将采样控制理论部分内容放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进行讲授。再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轨迹的绘制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教学内容弱化了根轨迹绘制规则内容,提倡根轨迹这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即将特殊问题一般化处理,增加了利用根轨迹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的培养方法。增加了系统的频率特性这部分内容,强调其在解决工程控制问题中的应用,将教学重点放在系统时域分析和设计这部分内容上,因为,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最基础,课程的许多概念都是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提出来的,而且时域分析方法也最直接、最直观,容易理解和接受,控制原理中的其他分析和设计方法都是以时域法所得出来的结论为基础的,如果这部分内容讲清楚了,学生掌握了,接下来的知识点就容易讲、容易学了。最后,考虑到多模PID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PID控制原理的阐述和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的介绍。
三、双语教学地实施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这里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我国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扩大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的一种教学改革举措。[1]笔者在进行自动控制原理双语课程教学时,从教学的语言载体上讲,主要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方法,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课件和讲义及英文板书,课堂教学语言采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进行的方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向全英文课堂教学过渡。采取措施主要有:第一,帮助学生做好课前英语专业词汇的准备,“先置”语言素材。在每个单元讲授之前,将该单元有关英语专业术语、重点句、段,通过讲义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发放给学生,供学生预习参考,并且在每次上课前随机抽查学生预习效果,并计入学生平时考核成绩,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实践表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组织。认真做好课件,合理安排板书,课件内容力争源于教材,板书内容为主要概念、原理,上课时先给出待讲授内容的主要知识点,采用中文讲解,英文复述,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同时,还向学生交代清楚知识体系和讲课思路,然后逐步展开。在课程开始阶段,先用中文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专业知识,这时候的英文讲授主要是复述,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英文术语。每次正式上课之前对前一次课的内容作简要复习,并全用英文讲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英文词汇的掌握。第三,加强课后的复习。主要采用布置教材重点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检验手段是,随机抽查,给出一个主题(subject),要求学生用英文阐述,然后进行评价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同时,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练习,巩固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词汇。该英文版教材,每个模块(module)共给出了十个作业题(problems),笔者要求学生全做,全英文作答,虽然开始阶段学生感觉压力大一些,但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以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学生普遍觉得作业量也不是很大,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第四,加强阶段性复习巩固。为此,笔者设置了四个单元模块小测验(quiz),目的是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总结和巩固,避免一部分同学期末“突击式”复习而造成知识掌握不牢固。第五,加强课后辅导和阅读指导。每周安排一个上午时间做答疑辅导,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辅导。对原版教材的阅读,反复向学生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理解,读懂就行了,没有必要先翻译成中文。 2.教学考核与评价
合适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课程考核体系是这样设计的,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平时成绩。包括预习、课堂讨论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占20%。通过较高的平时成绩权重值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加强平时的学习效果,积累基础知识。第二,四个阶段性小测试成绩,共占30%。主要是引导学生注重阶段学习成效,加强对知识的总结和掌握。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试卷为全英文试卷,要求学生全英文答题。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核评价体系上可以看出,三个环节都很重要,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总评成绩不合格,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这门双语课程的时候,认真、踏实保证学习和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双语课程评价体系是成功的。
四、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基础稍差,师资力量较薄弱,实施双语教学,要比那些重点院校艰难的多。首先,学生基础稍差,部分同学对双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会影响其他同学。其次,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良好的专业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老师也为数不多,这样有些老师就会有不同看法,认为学生基础本来就薄弱,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本身理论性强,即便用中文授课,学生想学好也有一定难度,认为双语教学不易保证教学效果,甚至将这种观点在公开场合发表,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误导,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双语教学改革和发展。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中加强宣传,让其对双语教学形成共识,营造双语教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双语教学的实施。
2.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语教学缺乏规范管理和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语教学还没有规范管理文件,至于双语教学教师资质考核认证、双语教学组织实施步骤、过程监控、教学效果考核反馈等还没有文件依据。
双语教学多数还是少数教师主动、自愿开设,整个实施过程都是授课教师自己把握,存在教学管理盲区。双语教学实践表明,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也应在评优评先中适当倾斜,以此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和支持双语教学改革工作。所以,学校相关职能部分要加大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投入,规范管理,制定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中去,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
3.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还未形成很好的双语教学团队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于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双语师资力量薄弱,还未形成很好的双语教学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推进。所以,学校应该多渠道、多举措加强双语教师团队建设。可以选拔相关专业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进修访学或利用与国外高校合作平台,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皖西学院已经选拔了多名教师赴芬兰塞尔文尼亚大学等国外大学进行进修,国内访学已经常态化,一方面申请教育部资助访学项目,一方面学校自派访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校内培训,比如皖西学院采取聘请外教和外语学院资深专家、教授集中对双语教学教师进行英文培训。
五、教学体会: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合适的双语教学规律
要搞好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除了上述条件以外,教学研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学研究,把握适合本校特色的双语教学规律,方能有的放矢。研究是建立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在进行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过程中,通广泛调研,吸取了同行专家、教授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学到了很多双语教学方法和技巧,也把握了一定的教学规律。笔者还从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研读了部分更广泛意义的双语教学著作和文献,其中仲伟合等编著的《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著作,就给笔者以很大的启示。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要搞好双语教学,就不能没有双语教学研究。
六、总结
笔者自2006年以来就为电类本科专业学生讲授自动控制原理双语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距“双语教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笔者认为这正是教育者前进的动力。这篇浅作既是笔者多年双语教学实践的总结,也希望能为同类高校该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一点点不成熟的借鉴,共同推动双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青.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婕,程丽平,等.应用型本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11-112.
[3]陈珍萍,刘淮霞,等.《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11-212.
[4]章云,陈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S1):200-201,208.
[5]金爱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149-151.
[6]林怀蔚黄乐,欧阳静怡,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9,(7):129-131.
[7]田佳,郝忠明.自动控制原理的双语教学研究[J].吉宁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8,24(2):22-24.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