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品德教育;家庭教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14—01
当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部分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智力投资,渴望子女成才,可在渴望和期盼之中,淡化了家庭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德育常规教育,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教育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学校也力不从心,家庭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盲区。
一、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为此,家长们一定要抛弃“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思想。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一致的,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五爱”教育。“五爱”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又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社会的竞争认识模糊,导致心胸狭隘,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家长要经常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读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的崇高感情。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在孩子思想尚属单纯之际,给予正确的教育,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习惯,易于稳定巩固,可以为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要注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的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从幼年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非常重要。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可增强他们的体魄。
三、家庭德育的方法
1.统一要求。家庭德育必须与学校德育紧密配合,统一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因此家长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克服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理解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也要配合一致,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母亲护短,妈妈责备,奶奶撑腰,必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分。
2.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风气的感染和熏陶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良好风气的家庭里,孩子能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易于识别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在一个自私自利、腐败堕落的家庭里,子女往往会染上不良习气。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怒,怎样对待敌人或朋友,怎样笑,怎样谈话——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爱与严相结合,奖励与惩罚并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样去爱。爱孩子总是希望对他有益,使他幸福愉快。日常生活中孩子凡是提出合理的要求,都要尽力满足,凡是不合理的要求,要讲道理,决不迁就。如果父母只在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忽视子女思想成长,不该做的事情也容忍他为所欲为,这样的“爱”是溺爱。正确的爱应该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就像园丁培育花草,既要精心护养,也要剪枝防害。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14—01
当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部分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智力投资,渴望子女成才,可在渴望和期盼之中,淡化了家庭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德育常规教育,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教育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学校也力不从心,家庭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盲区。
一、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为此,家长们一定要抛弃“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思想。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一致的,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五爱”教育。“五爱”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又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社会的竞争认识模糊,导致心胸狭隘,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家长要经常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读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的崇高感情。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在孩子思想尚属单纯之际,给予正确的教育,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习惯,易于稳定巩固,可以为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要注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的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从幼年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非常重要。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可增强他们的体魄。
三、家庭德育的方法
1.统一要求。家庭德育必须与学校德育紧密配合,统一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因此家长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克服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理解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也要配合一致,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母亲护短,妈妈责备,奶奶撑腰,必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分。
2.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风气的感染和熏陶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良好风气的家庭里,孩子能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易于识别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在一个自私自利、腐败堕落的家庭里,子女往往会染上不良习气。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怒,怎样对待敌人或朋友,怎样笑,怎样谈话——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爱与严相结合,奖励与惩罚并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样去爱。爱孩子总是希望对他有益,使他幸福愉快。日常生活中孩子凡是提出合理的要求,都要尽力满足,凡是不合理的要求,要讲道理,决不迁就。如果父母只在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忽视子女思想成长,不该做的事情也容忍他为所欲为,这样的“爱”是溺爱。正确的爱应该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就像园丁培育花草,既要精心护养,也要剪枝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