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认为,从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入手,对学生进行精心的阅读方法指导与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根本途径。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利用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突出能力训练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是哪一册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语言隽永,情节生动或是教育意义深刻的文章。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这些文章的价值,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带领学生熟读精思,指导学生精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指要》中提出的中高段精读课的教
  学思路是“自读自悟---汇报交流---读背说写”。在充分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对文章进行适当取舍,强调重点段教学,每篇课文突出一个能力训练点,力求在保证学生读好课文、认会写会生字词、丰富积累的前提下,在一项能力上练得多一些,收益大一些。这个能力训练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弱项进行,也可以根据年级重点或是单元重点进行,比如说:谈理解的能力、批注的能力、朗读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复述的能力等。这里我将重点从谈理解和质疑能力两方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1.培养学生“谈理解”的能力,熟练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年级是学生由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过渡的起始阶段,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处于迷茫时期,因此,在三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 。因为我认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题目理解课文” 是非常重要的理解课文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掌握得好,能够缩减学生理解课文的时间,对“适当取舍,强调重点段教学,突出一个能力训练点,在一项能力上多练,尽可能提高成效”很有利,所以,三年级,我全年都突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题目理解课文”这种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都突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题目理解课文”这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三年级结束时,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后,教师随机地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都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从文章中选取其中一段话来解决问题了,而是能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题目来理解课文了。
  在经过三年级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后,学生对“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题目理解课文”理解课文的方法掌握的很熟练后,再逐步的、分阶段的训练学生运用“抓重点词语”“针对题目质疑”“联系画面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学会了这些理解课文的方法,形成了运用方法谈理解的这种能力并且都能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透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为了将培养学生能力和取得良好的成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的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掌握质疑的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
  毫无疑问,学生最初是不会提出问题的,提出的问题无非是哪个哪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读什么?……这些表面的、简单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含义深刻的问题,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如何质疑的训练,在实践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质疑。
  (1)针对课题质疑。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质疑就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质疑首先从简单的问题引入,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不会觉得没得说,通过学生回答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很快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能作为一个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读到课文的重难语句处、行文的精妙处、布局的匠心处,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没有发现问题,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的读引向纵深,使学生把书读得更明白,把文品悟得更深入。
  (3)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所以还应教会学生段、篇质疑的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尽管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就引导学生谈论,课文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何在篇幅上大量地写圆明园的辉煌,而对于毁灭却只有一小段?学生通过研读发现,这样写是为了反衬了英法联军的残暴、野蛮,也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更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所以作者要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如果每一堂精读课教师都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尤其是精读课的教学。
  二、利用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作为训练场,巩固精读课的方法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每单元的课文都要安排一至两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就是精讲课文的一个延伸。学生在精讲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的一个运用!就是巩固与运用,检测与检验。在平时的课堂中,只要我们把这一单元中精读课文中传授给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略读课上得以延伸、训练,一课一得即可。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监理和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关系,强调了监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监理组织协调的几种常见方法,探讨了监理该如何协调和各参建单位的关系,并指出了监理协调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工程建设;监理;参建各方  工程建设涉及的单位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质监机构和监理单位等,而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这就需要监理工程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监理流程的有
摘 要: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许多教师在运用方式上不当而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发生。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分析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辅助教学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应用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时对于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教育上教师应顺应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都是教育机构,但是在教育教学任务、学习方式、作息制度、生活管理方式及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孩子们进入小学学习,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环境及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很好地适应是首要的问题,成了我们学前班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满足孩子个体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日常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对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 习惯 培养 自主学习 课外阅读  语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学科,特别是初中语文,要想学好语文这个科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中学生要学好语文,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
基础写作主要是考查考生整理信息和组词造句成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应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但对于好些考生来说,面对这样的写作要求,觉得是力不从心。在高中学生的写作中,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写作要点不齐全  在写作中,有的考生没能认真弄清楚写作内容,导致写作时没能把要点写齐全,被扣分。在“一分压千军”的高考中,每一分都是弥足珍贵的。所以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明确写作任
【摘要】:针对如何构建民主、和谐、富有活力的英语课堂这一问题,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一、让情感充溢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二、让兴趣引领学生步入英语学习之旅;三、让竞争与合作为英语学习注入活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情感 兴趣 合作与竞争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释放激情、张扬个性、焕
新世纪的教育既有许多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就给当今的每一个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再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成为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阔、实践能力强,能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教育理念,要让高中政治课焕发出魅力,我们就要积极探索课堂中所能焕发出的魅力因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 情趣 教学  随着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政治课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那么怎样才能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