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化学教学体会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传授、授受活动,教师要传,学生就要接;教师要授,学生就要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紧扣教材,照本宣科,只是让学生听和记,很少有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书本间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中是观众,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创新能力也无从说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使我们认识到交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交流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认识。
  
  一、交流教学能引起学生认知再构造
  
  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构建事物的意义。学生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能超过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例如,在学习电解质这个概念时,在讲清概念得到外延和内涵,教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②二氧化碳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③金属铜能导电,金属铜是电解质;④硫酸钡是强电解质。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将“能导电的单质(铜)”、“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另一类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之类干扰概念理解的因素弃去,其就能形成“凡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的正确认识。在学习强弱电解质概念时,教师演示导电实验:相同条件下的盐酸、氢氧化钠、醋酸、氨水的电解实验,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是学生形成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对于硫酸钡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师演示导电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钡溶液的烧杯中用滴定管向容器里逐滴滴加稀硫酸,随着硫酸的滴入电灯就渐渐变暗,滴至一定量时,电灯完全熄灭。导电实验现象与学生头脑中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一定强的概念产生了差异,形成了认知冲突。为了引起学生认知再构造的动机,引起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积极进行讨论,达到共同理解的目的。此时,教师提出:硫酸钡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请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甲:硫酸钡是弱电解质,因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弱。学生乙:通过前面演示的盐酸、氢氧化钠、醋酸、氨水的电解实验说明强弱电解质导电能力是有调节的,即电解质浓度相等、体积相等。硫酸钡溶液导电实验不能说明硫酸钡的电离程度,因为硫酸钡溶解度小,所以硫酸钡溶液自由移动离子浓度不大,并不说明溶解的那部分硫酸钡不完全电离。学生丙: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的导电实验,说明硫酸钡是强电解质?学生在不断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加深自身经验的理解,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二、交流教学能促进师生更多地关注学生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交流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探讨,学生在探讨交流中不断思考再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新教材在学习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时,教师先给出材料背景:①自来水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可用作饮用水的消毒;②自来水不可以直接养鱼。接着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氯气通入水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展示一瓶氯气和一瓶氯水,让学生对比颜色。教师提出:“氯水颜色较淡,能否说明氯气通入水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如何说明?”学生通过实验分组讨论和思考,小组一发言:如果氯气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用pH试纸检测氯水,发现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我们的推测有盐酸。小组二发言:因为试纸最终褪色,说明有漂白性物质生成。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干燥和湿润的红纸放入两瓶氯气中。师生通过分析现象,说明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次氯酸。在积极的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向他人挑战,勇敢的修改自己的观点,加深自身经验的理解,这种讨论对话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构建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交流教学中本着民主平等的精神,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相互交流、探讨,并由此产生思考,这样的教学将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参与,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将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交流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保证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交流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讨论,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和表述他们的观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成为对话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话题”、组织教学,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听课者,而成为与教师完全平等的、互相开放的对话交流者。在课前的准备及课上的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其他文献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金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金融行业,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优化和创新,而区块链技术就是目前的首要选择.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将重要的技
[摘要]在如今环保和保护能源的时代背景下,推動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节能建筑者两者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两者之间的发展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推动任何一方的进步都会促进另一方的成长。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关系  随着现在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以及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紧迫,使得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在现在的建筑工程当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投资额大的生态工程项目,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发展,而且能够改变农民的传统
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无论是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等,都受到新媒体的营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使得新
[摘要]幕墙是建筑设计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外围护结构,它打破了传统窗和墙之间存在的明显界限,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较好地呈现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特点。为了提高建筑幕墙的节能效果,对其设计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章从公共建筑幕墙设计的现状为出发点,在明确公共建筑节能幕墙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对绿色节能技术在公共建筑幕墙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色节能技术;建筑幕墙;设计中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阐述了目标达成、学生参与、自主建构、师生互动及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的理念与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有效性 达成 参与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82-01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
信息化时代、数据化时代使地籍测量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过去,我国地籍测量技术时间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以及空间分布不均匀,东西部地区差异大.解决这些问题则需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风险管理在进出口检验监管中的重要性, 并指出风险管理在实际检验检疫工作中应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估来对产品进行检验监管,使得检验检疫工作解决工作量大、人员少的矛盾与进出口产品检验通关速度加快的问题,同时指出检验检疫工作的重点,也指出了检验检疫工作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检验检疫 监管 风险管理  近年来,检验检疫工作中遇到的质量安全事故越来越多,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广泛应用趋势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