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自身的感染,而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不仅仅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了悟,也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相对而言,对其他学生来讲,聆听朗读就是一次情感被唤醒,被激发的过程,也是语感不断发展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读悟相彰的过程:在读中体悟,在悟中丰富情感,因有感而发声,也因感情朗读而有所顿悟。
一、潜心会文读中悟
文章一定要读,带上自己的阅读储备边读边理解,在一遍一遍读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观念,改变、丰富或重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即调动孩子自身的语言储备、成长经历、情感体验,让孩子的心灵与文字相碰撞,让孩子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文章中的情感,去揣摩、想象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这样,孩子的情思才能与作者的情感相交融,才能产生共鸣,也为感情朗读积蓄能量。
对于六年级课文《穷人》的学习,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提供选项)把文章读三遍,并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都把自己有感触的地方点点画画,同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用简单的语言写下来。结果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发现,其中有一个学生三次阅读的简单心得是这样写的:
1. 桑娜真善良!文章很感人。
2. 他们很勤劳,很穷。但我觉得他们不穷,因为他们有爱心。
3. 文章有很多心理描写,很真实,很感人。
还有一个学生在第三次阅读后写上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如此勤劳还这么穷?为什么?
一节课下来,我很有感触,我们真的应该留给孩子们自主阅读的时间,只有孩子们自己真正潜心会文,他们的感悟才是最真实的,才是个性化的。我还发现,全班学生基本都领会了穷人的善良,这本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学习内容,看了孩子们的阅读心得后我决定调整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从原来重点品味人物“善良”的思想境界改为:
1. 从行为、品行、社会背景三个角度去品味作者笔下“穷人”的形象;
2. 研读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彩片段。
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对人物的特点的把握从原来的“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对名家名篇语言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很明显,学生阅读的触摸点高了。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读书悟意的过程。”这话说得很精辟。读,是前提,读然后才有所悟,才能有所得。
二、入情入境悟中读
感情朗读之“情”从何而来?毋庸置疑,当然是来自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好的文章,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所谓“字字句句总关情”。但是,同样的文本,有的孩子读起来味同嚼蜡,有的孩子声情并茂,为什么?要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用心咀嚼语言文字的内涵和魅力,才能“披文入情”,才能“以声传情”。没有感受到文本之情,没有感受到作者思想的脉搏,如何生“情”?就算加以技术指导,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那也不过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已,不是真情。
但是“情”存在于文本中,孩子往往难以自己深入去体会。文本能否激起孩子的情感冲突,即动情,是感情朗读的关键。而能否动情则取决于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意境之中,带领学生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构思、意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情情相激,使感情朗读充满生气和真情。
学习三年级上学期课文《盘古开天地》时,有一个句子的朗读某教师指导得很生动。
句子是: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下面是教师的指导过程:
教师让学生像盘古一样站起来,两手紧贴耳朵往上举,然后先男女分别读句子,再全班齐读。这时,发现有孩子的手已松开耷拉下来了,教师马上不失时机地引导:
师:累了吧?
生:手酸了。
师:是累了,盘古也肯定累了,可能放下来吗?
生:不能够,放下了天地可能又合在一起了。
师:所以还必须——
学生把手举高,充满力量地读句子。
教师把话筒对准一个动词读重音的学生,及时表扬:“看得出你在用力顶着天、使劲蹬着地,而且越来越高了,好样的!”
孩子们都坚持着,再次读书时读得更有力量和气势了。孩子们在坚持中体会到了盘古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到语言的力量。
这时,教师一连问几个一直坚持的孩子:“你累了为什么还坚持?”
孩子们说:“如果不坚持,天就会塌下来,天地又会合在一起。”
教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赞扬那些坚强的“小盘古”,孩子们说:“你真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小盘古’!”
这一下,孩子们精神倍增,脸上显出了骄傲的表情,再次齐读时读得很感人。
好的朗读绝不仅仅是对文字本身“轻重缓急”的技术处理,而更需要深悟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并把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以声传情表现出来。孩子们读得好是因为在一次次朗读中加深了对文字内涵的理解,升华了情感。
朗读者的高明之处,并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体验所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之“情”存于教材的语言表达中,显于读者内心感悟,有待我们巧妙地引导学生启动情感之门。
三、一咏三叹情智升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他认为美读是“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一咏三叹”原指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说白了就是指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吟咏。让孩子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是需要反复咏叹的,特别是诗歌散文的学习,非常适合使用“一咏三叹”的朗读策略。
对于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习,我先带领学生品读文章前面英子的四件童年趣事,然后与学生一起涵咏文章的中心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朴素而真实的话语,有着非同凡响的魅力。它已经不仅仅是文中作者的心声,也是孩子们的心声。此时,语言的魅力已经让我们的课堂为真情所浸透,也不知是文本中作者的深情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触景生情丰富了文本。虽然作者跟小读者存在着年龄和时代的差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通过孩子们深情的朗读,我们聆听到了孩子们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声,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波澜起伏。
本栏责任编辑罗峰
一、潜心会文读中悟
文章一定要读,带上自己的阅读储备边读边理解,在一遍一遍读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观念,改变、丰富或重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即调动孩子自身的语言储备、成长经历、情感体验,让孩子的心灵与文字相碰撞,让孩子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文章中的情感,去揣摩、想象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这样,孩子的情思才能与作者的情感相交融,才能产生共鸣,也为感情朗读积蓄能量。
对于六年级课文《穷人》的学习,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提供选项)把文章读三遍,并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都把自己有感触的地方点点画画,同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用简单的语言写下来。结果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发现,其中有一个学生三次阅读的简单心得是这样写的:
1. 桑娜真善良!文章很感人。
2. 他们很勤劳,很穷。但我觉得他们不穷,因为他们有爱心。
3. 文章有很多心理描写,很真实,很感人。
还有一个学生在第三次阅读后写上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如此勤劳还这么穷?为什么?
一节课下来,我很有感触,我们真的应该留给孩子们自主阅读的时间,只有孩子们自己真正潜心会文,他们的感悟才是最真实的,才是个性化的。我还发现,全班学生基本都领会了穷人的善良,这本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学习内容,看了孩子们的阅读心得后我决定调整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从原来重点品味人物“善良”的思想境界改为:
1. 从行为、品行、社会背景三个角度去品味作者笔下“穷人”的形象;
2. 研读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彩片段。
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对人物的特点的把握从原来的“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对名家名篇语言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很明显,学生阅读的触摸点高了。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读书悟意的过程。”这话说得很精辟。读,是前提,读然后才有所悟,才能有所得。
二、入情入境悟中读
感情朗读之“情”从何而来?毋庸置疑,当然是来自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好的文章,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所谓“字字句句总关情”。但是,同样的文本,有的孩子读起来味同嚼蜡,有的孩子声情并茂,为什么?要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用心咀嚼语言文字的内涵和魅力,才能“披文入情”,才能“以声传情”。没有感受到文本之情,没有感受到作者思想的脉搏,如何生“情”?就算加以技术指导,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那也不过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已,不是真情。
但是“情”存在于文本中,孩子往往难以自己深入去体会。文本能否激起孩子的情感冲突,即动情,是感情朗读的关键。而能否动情则取决于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意境之中,带领学生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构思、意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情情相激,使感情朗读充满生气和真情。
学习三年级上学期课文《盘古开天地》时,有一个句子的朗读某教师指导得很生动。
句子是: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下面是教师的指导过程:
教师让学生像盘古一样站起来,两手紧贴耳朵往上举,然后先男女分别读句子,再全班齐读。这时,发现有孩子的手已松开耷拉下来了,教师马上不失时机地引导:
师:累了吧?
生:手酸了。
师:是累了,盘古也肯定累了,可能放下来吗?
生:不能够,放下了天地可能又合在一起了。
师:所以还必须——
学生把手举高,充满力量地读句子。
教师把话筒对准一个动词读重音的学生,及时表扬:“看得出你在用力顶着天、使劲蹬着地,而且越来越高了,好样的!”
孩子们都坚持着,再次读书时读得更有力量和气势了。孩子们在坚持中体会到了盘古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到语言的力量。
这时,教师一连问几个一直坚持的孩子:“你累了为什么还坚持?”
孩子们说:“如果不坚持,天就会塌下来,天地又会合在一起。”
教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赞扬那些坚强的“小盘古”,孩子们说:“你真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小盘古’!”
这一下,孩子们精神倍增,脸上显出了骄傲的表情,再次齐读时读得很感人。
好的朗读绝不仅仅是对文字本身“轻重缓急”的技术处理,而更需要深悟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并把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以声传情表现出来。孩子们读得好是因为在一次次朗读中加深了对文字内涵的理解,升华了情感。
朗读者的高明之处,并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体验所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之“情”存于教材的语言表达中,显于读者内心感悟,有待我们巧妙地引导学生启动情感之门。
三、一咏三叹情智升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他认为美读是“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一咏三叹”原指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说白了就是指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吟咏。让孩子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是需要反复咏叹的,特别是诗歌散文的学习,非常适合使用“一咏三叹”的朗读策略。
对于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习,我先带领学生品读文章前面英子的四件童年趣事,然后与学生一起涵咏文章的中心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朴素而真实的话语,有着非同凡响的魅力。它已经不仅仅是文中作者的心声,也是孩子们的心声。此时,语言的魅力已经让我们的课堂为真情所浸透,也不知是文本中作者的深情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触景生情丰富了文本。虽然作者跟小读者存在着年龄和时代的差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通过孩子们深情的朗读,我们聆听到了孩子们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声,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波澜起伏。
本栏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