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目前,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让40分钟变得更加充实、和谐、精彩,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下,教师如何充实地走进课堂,把每一堂课上好,上得精彩,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作出一些探讨:
一、求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追求语文教学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不是靠老师灌输得到的,而是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己建构得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和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采用导语创设情境。在课堂导人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如采用“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训练方法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教室前的“书院”导入课间,同学们常常喜欢畅游于书院的凉亭、小桥、草丛、断砖处等,去寻找课间的乐趣,寻找我们心目中的“百草园”,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描绘最感兴趣的景色?因为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就提起来了,七嘴八舌地描绘书院的乐趣:有的说画棋盘下五子棋;有的说到草丛中扑蝶;有的说用草心钓虫子;有的说翻开断砖找虫子,还可以尝到花蕊和甜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同时也培养了口头作文的能力。此外,用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如上贝多芬的《月交曲》时,先放《第九交响曲》,让学生欣赏贝多芬钢琴曲的雄壮;上《松鼠》《松树金龟子》时,放光碟看松鼠、金龟子的图片、影片,让学生感知动物的可爱,更激发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教学中,推行以读明意、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等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初读领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还有,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营造出一种意境,使学生陶醉在课文带来的美好之中。
三是开展发现性活动,鼓励学生对接触的各种文本信息进行质疑,从中发现问题。可以从教材中发现,采用“每人每课提出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通过阅读报刊、看电视发现问题,如找错别字等。
四是开展体验性活动。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诵,按角色表演,充分体验“角色”在特定的场合的感受。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冬天捕鸟”一节时,让学生感受到了表演的乐趣。
二、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是通过阅读、思考,让学生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一是可根据自己的思索,大胆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上《春》一课时,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让他们四人一组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在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然后再去阅读课文,思考探索问题,对课文内容也就很快领悟了。
三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竞争、成功的乐趣,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精心制作一些手工艺术品,以竞赛的形式评出优胜的作品。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获胜,学生主动、热心地出谋划策,每个人都亲自动手去折纸、绘画、磨石头、削木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优胜作品评出来后,让各小组模拟新闻发布会,介绍自己的小创作。
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当能够运用普通话,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每天上课前十分钟,都请了两位学生上讲台进行口语训练,并形成了一种制度,在班内轮流执行至今。第一阶段,刚上高小点时,学生互不相识,我便让每个学生都做一次“自我介绍”。目的只在于让学生练胆、壮胆,摆脱羞怯的心理。第二阶段,讲一则笑话、故事。主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普通话发音、语速、语调、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第三阶段,每人简述《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去熟悉名著内容。第四分阶段,新闻发布。可以从最近的报刊、网络或自己身边事去寻找“新闻”发布,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写作,扩大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我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最喜欢的事物写起,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每星期我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进阅览室,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写心得、评论,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东趣。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的嘴动起来,思维也必须动起来,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下,教师如何充实地走进课堂,把每一堂课上好,上得精彩,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作出一些探讨:
一、求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追求语文教学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不是靠老师灌输得到的,而是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己建构得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和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采用导语创设情境。在课堂导人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如采用“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训练方法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教室前的“书院”导入课间,同学们常常喜欢畅游于书院的凉亭、小桥、草丛、断砖处等,去寻找课间的乐趣,寻找我们心目中的“百草园”,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描绘最感兴趣的景色?因为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就提起来了,七嘴八舌地描绘书院的乐趣:有的说画棋盘下五子棋;有的说到草丛中扑蝶;有的说用草心钓虫子;有的说翻开断砖找虫子,还可以尝到花蕊和甜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同时也培养了口头作文的能力。此外,用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如上贝多芬的《月交曲》时,先放《第九交响曲》,让学生欣赏贝多芬钢琴曲的雄壮;上《松鼠》《松树金龟子》时,放光碟看松鼠、金龟子的图片、影片,让学生感知动物的可爱,更激发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教学中,推行以读明意、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等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初读领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还有,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营造出一种意境,使学生陶醉在课文带来的美好之中。
三是开展发现性活动,鼓励学生对接触的各种文本信息进行质疑,从中发现问题。可以从教材中发现,采用“每人每课提出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通过阅读报刊、看电视发现问题,如找错别字等。
四是开展体验性活动。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诵,按角色表演,充分体验“角色”在特定的场合的感受。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冬天捕鸟”一节时,让学生感受到了表演的乐趣。
二、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是通过阅读、思考,让学生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一是可根据自己的思索,大胆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上《春》一课时,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让他们四人一组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在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然后再去阅读课文,思考探索问题,对课文内容也就很快领悟了。
三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竞争、成功的乐趣,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精心制作一些手工艺术品,以竞赛的形式评出优胜的作品。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获胜,学生主动、热心地出谋划策,每个人都亲自动手去折纸、绘画、磨石头、削木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优胜作品评出来后,让各小组模拟新闻发布会,介绍自己的小创作。
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当能够运用普通话,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每天上课前十分钟,都请了两位学生上讲台进行口语训练,并形成了一种制度,在班内轮流执行至今。第一阶段,刚上高小点时,学生互不相识,我便让每个学生都做一次“自我介绍”。目的只在于让学生练胆、壮胆,摆脱羞怯的心理。第二阶段,讲一则笑话、故事。主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普通话发音、语速、语调、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第三阶段,每人简述《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去熟悉名著内容。第四分阶段,新闻发布。可以从最近的报刊、网络或自己身边事去寻找“新闻”发布,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写作,扩大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我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最喜欢的事物写起,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每星期我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进阅览室,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写心得、评论,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东趣。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的嘴动起来,思维也必须动起来,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