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生成,“意 外”的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与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历来是父爱名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子之情跃然纸上。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爱。
  (二)学情分析
  我接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认为父母对他们的付出是应该的,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到底在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亲情并使之产生共鸣呢?我问了一些老教师,无非是教师写出范文打动学生,或者启发学生讲讲自己与父亲的事情。这些招数到底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个未知数。预定方案太死会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镣铐,所以备课时我只计划讲述自己与父亲的一段小故事,然后就让学生讲讲。以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二、情境描述
  由于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切都向着我设想好的方向发展。在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和“四次流泪”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题——父子情深。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道:“有啊!我爸爸也会给我买橘子,买很多好吃的东西。”
  另一个女孩轻声说道:“我爸爸会在放假时带我到外地去玩。”
  ……
  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不能深切体会。于是,按照教学计划,我给大家讲了我上学时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谈到自己仍然对当年向父亲发脾气感到后悔,尤其是现在,父亲已经老了,自己却不能在身边侍候,总觉得亏欠他很多。学生听得很专注,一直等到我讲完了,班上都很安静。过了几秒钟,就在我准备请学生讲讲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时候,刚才那个男生站起来说道:“老师,那你就多回家呗。”说着唱起了有点跑调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全班哄笑。“我也很想啊,但老师家在外地,只有寒假、暑假、五一、十一才能回去看看。每次也就住几天,学校有时候有事还不能回去。”“那你就多打电话呗。”又有人出主意。真没想到他们居然对我的故事如此感兴趣,这点让我始料未及。“是啊。我现在是一周一次,有时长有时短,长的话几十分钟,短的话就几分钟。”“啊?老师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用分钟来计算?”“是啊!以前我也是24小时和父母在一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看到你们每天放学回家都能看到自己的父母,真的是很羡慕啊!”我由衷地说道。“那我们长大后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要离开父母?真不敢想象啊!”台下一片唏嘘声。“小鸟长大后都要单飞。所以,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就好好体会父母亲的爱,好好地爱父母,不要等长大了后悔。”“那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和父母待在一起?”一个学生急切地问道。下面已经有学生拿笔在算了。
  正在这时,铃声响了。我就势布置了一项语文作业:请大家把从小到大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和父母在你身上花的钱算出来,按年龄段列成表格。
  布置的作业很快交上来了。令我吃惊的是,我只布置了画表格,但是班上却有不少学生在表格后面写上了自己的感悟。显然,他们也被那些自己算出来的数字惊呆了。我望着那些设计得不甚精美的表格,里面填上了大大小小的数字,有些本子上还有橡皮擦拭的痕迹,有些本子上还有泪水的印记。尽管他们计算的数字不是很精确,尽管他们中有些人的感悟写得不是很流畅,但他们确实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了父母的爱,写出了生命中真实的感动。
  如:王慧伶的作业
  小结:如果说陪父母在一起是“回报”,父母为我们花钱是“付出”的话,那么父母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我父母的上下班时间几乎与我上学时间一样(比我还迟一点),这是我与他们在一起时间少的原因。并且他们寒暑假还不放假。粗略地统计完后,我十分难过,妈妈也很难过。
  我的父母用近4万元“买”了我两万多个小时,这是“亏本”的,他们却不计较。这大概便是爱的特点——不计得失。
  并排坐着的我和妈妈都没说话,爸爸还没回家。
  再如,马樱红的作业
  小结:写完之后突然发现,我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在一点一点地减少。我甚至不敢想象高中甚至大学时,我和他们的相处时间还剩多少。亲情与爱在一瞬间占据了我的头脑。嗯,眼睛有些酸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真正父爱,这时我才真正感悟了。
  这只是其中的两份作业,读完这些文字,谁能说他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三、反思与讨论
  这节课让我感触很多,我由此深入思考:怎样抓住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呢?
  (一)“生成”只青睐于有准备的课堂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预设不应是机械和统一的,而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它具有丰富的生成性、偶然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
  如《背影》这一课,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时落实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了吗?尤其是情感目标,学生真的能理解文中的情感吗?真的能体会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吗?如果他们不能体会,那么老师该做些什么呢?备课时,我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尽可能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教学创造。
  (二)因势利导让教学更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当学生的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外时,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及时运用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课堂创造精彩。
  在上《背影》一课之前的教案设计中,我只是准备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和父亲的故事,但没有想到学生对我的故事如此感兴趣,纷纷给我出谋划策,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地继续讲下去,讲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时间是如何一点点变少的。并沿着他们的思路布置了一项作业,以此引导学生在计算相处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爱,珍惜父母的爱,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背影》这篇课文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亲情。
  (三)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解决生成资源
  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当学生体验到最深刻情感时,教师就会担心学生“出错”,担心会扰乱自己的教学思路,急着帮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看法。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悟、体验、积累、生成,强调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语文。本节课,既然学生对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如此感兴趣,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数字,体验亲情。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解决生成资源,在语文学习中感知、发现、提升自己。这样,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投身于新课程语文课堂,我们时刻都会遭遇“意外”。没有“意外”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而有了“意外”未能处理好的课堂是让人惋惜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让“意外”的生成变成意外的精彩。
其他文献
摘 要: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差异性教学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差异教学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实施体育差异教学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 初中体育差异化教学 必要性 实施方法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之间的
纸的观察  设计思想:  自然科学教育经历了“传授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侧重的部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教育目标也在向多元化发展。科学教育不再是背一些条目,做一些实验这么简单的事了。科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更接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强调他们学习科学的亲历过程,更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关注他们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摘 要: 科学方法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以科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科学方法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益。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从而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科学方法教育 减“负”增“效”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严格执行“三项规定”、“五个严格”,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相比以前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初中信息技术既是一门新型独立的技能型课程,又是以传授信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精神为目标的科技文化教学课程,它是推动素质化教学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项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有效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为学生的终身技能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案例背景与主题  新课程的课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应以渗透人文精神的案例情境为载体,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思考、活动和体验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内化知识、培养能力、铸炼人格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激活。通过几年来对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并采用小组合作探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作者根据多年课堂实践经验,以教材中的篇目为例,总结论述了如何抓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三种契机:发散处、求异处、空白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教学契机  创造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车轮;创造是托起人类理想飞翔的翅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
摘 要: 情境教学是英语课堂中常用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激活认知感悟思维,深化理解体验。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在创设和谐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相互表达交际。情境化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在外部环境氛围的引导推动下,更主动地学习和应用英语,更好地发挥英语的交际性功能。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运用任务型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
摘 要: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对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中考数学试卷 压轴题 教学设计    在初三数学复习阶段,感觉最难处理的是中考压轴题.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考试卷的压轴题往往都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承担着区分试卷难度,尤其是为重点高中甄别选拔优秀学生的职能,历来都是老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中考压轴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增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意识,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笔者所在学校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课堂的多元教学,力求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养。下面笔者就高一必修二上的几篇课文,谈谈课堂教学多元化作用的体会,权作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在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时,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把握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而良好的课堂气氛更是重中之重,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气氛 教师学生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创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