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发展需求不尽相同的现状,实现质量型扩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降低,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高职生源的特点,实施基于“企业学区”的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配置师资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深化“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破解难题、实现质量型扩招的有效之策。
[关 键 词] 高职扩招;“企业学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54-03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高职扩招的初衷是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保障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如何实现质量型扩招,是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职扩招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源结构复杂、多元是高职扩招最显著的特点,扩招生源主要由中职毕业生、企业工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员组成,学生的背景不相同,其学习的基礎、目标、习惯和能力均存不相同,要做到“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坚持宽进严出,严把毕业关口”,对各高职院校而言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的问题
高职扩招所招收的学生中,有高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技能学习方面几乎没什么基础;有中职毕业生和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在岗人员,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技能。所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现行单一的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这一要求,需以发展的思路,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足学生现有实际情况,重新定位和规划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2]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不能适应高职扩招要求
扩招生源与全日制生源有很大不同,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扩招生源需求,针对扩招生源复杂的实际情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务之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重点考虑以下问题:(1)在顶层设计上,打破线性化教学体系,重新组织教学要素资源,形成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全新教学体系[3];(2)在教学实施上,开发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制订更加灵活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
(三)集中授课难度大,授课时间难以保障
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学校很难将同一专业的生源集中在同一时间来学院进行集中授课,而国家提出高职扩招教学的要求是“确保总学时不低于2500,其中集中学习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1]。如何完成40%不少于1000学时的集中教学授课任务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非常大的一项难题。
(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紧缺,师资能力不匹配
生源结构复杂决定了高职扩招教学需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生源,学情不尽相同,他们学习的期望也不相同。教育的关键是师资,多元化生源背景下,师资就成为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制约因素[3]。在实际扩招教学过程中,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都存在师资数量不足、现有教师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教师专业素养与产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
(五)教学资源紧缺
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讲,高职扩招后生源数量激增,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等硬件资源明显不足,教育教学管理等软件资源也存在一定缺陷,在软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使扩招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六)传统教材不适应扩招教学需求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现用教材大多以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编排,且普遍存在未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其中,与生产工作实际脱节、内容形式陈旧老化,课程内容不能对接职业标准,教材不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化的问题。[4]
(七)校企合作不紧密、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将更多地接纳社会生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生源来自企业职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合作,“开放校门”培养[5]。但当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路径仍不健全,校企合作不紧密、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尚不健全,这将不能满足高职扩招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八)扩招学生管理难度大
高职院校招收传统生源均为全日制在校生,实施统一教育及管理。而扩招生源多样化,非传统生源人才培养与传统生源的人才培养差异较大,由于入学分散,教育教学及生活均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高职扩招生源学情分析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高职院校需进行系统的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时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1]
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成立调研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调研情况综述:收集了我院2019年高职扩招的2851名学生相关信息,其中校本部录取2825人,录取专业29个。兰石校区录取专业4个。据此分析学生学历组成、年龄、录取专业、地域分布等特点。其中对汽车类专业生源而言,扩招学生学历、年龄具体情况见表1,扩招生源户籍地域分布见表2。
各专业学生的学历组成情况:初中学历学生占50.89%,高中及以上学历学生占48.11%。
年龄组成情况:年龄跨度大,但以25至40岁为主。其中 25岁以下占比21.8%;25~29岁占比30.0%;30岁到40岁占比36.4%;41~50岁占比11.0%;51岁以上占比0.74%。
生源类别情况:应往届中职、高中毕业生占比13.3%,企事业在职职工占比72.7%,农民工占比6%,退役军人占比4%,新型职业农民占比2.3%,下岗职工占比1.7%。
生源户籍分布情况: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天水市和兰州市。
四、基于“企业学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根据学情调研情况,对汽车类专业同专业学生地域和单位相对集中的,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学区”教学点,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育人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育人合作,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生源多样化特点,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做出准确定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考核方式和毕业要求等,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结合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主动适应新工艺、新技术、新思路,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能力需要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5]。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为适应高职扩招教学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学制方面采取弹性学制,教学形式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采用学分制,以适应学生半工半读的实际需求;同时针对生源特点,对不同生源特点的学生单独编班、分别授课;在教学点设立方面,为方便学生学习,设立 “企业学区”,方便学生就近参加集中学习;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不定期开展 “送教上门”服务。
(三)优化教师岗位结构和分类机制
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扩招后师资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组建由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形成“固定专职岗+流动兼职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1],建立适应多元化、个性化教学需求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导师制、师徒制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
(四)探索校企“双元育人”的体制机制
在育人体制机制方面,应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双元育人”的体制机制。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将学习体系和工作过程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五)深化“三教改革”
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编写专业特色教材,开发和出版一批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为便于开展扩招学生教育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教学。
(六)实施柔性化管理,构建智慧校园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力推广“智慧校园”的应用,利用大信息化平台实施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建立符合高职擴招需求的管理模式。
五、基于“企业学区”扩招人才培养取得的实效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扩招政策,2019、2020两年共招收3000多名扩招学生,为了完成扩招教学任务,实现质量型扩招,学院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扩招人才培养为例。
(一)设立“企业学区”,校企联合培养
为满足扩招学生需求,学院结合汽车类专业扩招学生大多在4S店工作、生源地域主要在兰州和天水的实际特点,积极寻求与生源相对较多的两个地域的两家企业合作,将高职扩招学生分为两个教学学区,分别是奥迪学区(位于兰州中奥泽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奥迪4S店)和天合学区(位于天水市甘肃天合集团),就近实施集中教学,校企联合开展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二)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不同类型生源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求,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根据企业和生源实际需求,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3个专业,按“企业学区”不同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将企业生产实际所需课程作为专业技术课的专业核心课。赴企业组织企业人资管理人员和扩招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订,科学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打造适应扩招新要求的教师队伍
针对扩招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师资队伍的实际需求,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开展技能培训;由学校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组成校内专职教师,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校外兼职教师,组建由校内外专兼组成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突出个性化教学。
(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按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构建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了融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校本教材,并制作了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五)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源特点和企业生产情况,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选派学院教师送教上门,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原则,坚持宽进严出,努力把好毕业关,以实现扩招生高质量的毕业。
(六)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学生管理
为了方便管理学生,学院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的有效管控。学院采用“完美校园”开展学生日常管理,该手段快捷、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确保了疫情防控数据的及时上报;采用“学习通”开展线上教学,方便了学生学习,并及时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及时督学。
六、结语
实施基于“企业学区”的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配置师资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深化“三教改革”,对高职院校在高职扩招背景下,依据学情,结合实际,如何主动适应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实现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得高职扩招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有效的、可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9-12-25.
[2]付雪凌.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3-31.
[3]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1):5-12.
[4]马仲闻,潘家俊.大规模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对策略刍议[J].职教發展研究,2019(3):28-32.
[5]张敏.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54-58.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高职扩招;“企业学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54-03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高职扩招的初衷是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保障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如何实现质量型扩招,是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职扩招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源结构复杂、多元是高职扩招最显著的特点,扩招生源主要由中职毕业生、企业工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员组成,学生的背景不相同,其学习的基礎、目标、习惯和能力均存不相同,要做到“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坚持宽进严出,严把毕业关口”,对各高职院校而言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的问题
高职扩招所招收的学生中,有高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技能学习方面几乎没什么基础;有中职毕业生和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在岗人员,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技能。所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现行单一的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这一要求,需以发展的思路,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足学生现有实际情况,重新定位和规划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2]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不能适应高职扩招要求
扩招生源与全日制生源有很大不同,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扩招生源需求,针对扩招生源复杂的实际情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务之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重点考虑以下问题:(1)在顶层设计上,打破线性化教学体系,重新组织教学要素资源,形成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全新教学体系[3];(2)在教学实施上,开发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制订更加灵活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
(三)集中授课难度大,授课时间难以保障
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学校很难将同一专业的生源集中在同一时间来学院进行集中授课,而国家提出高职扩招教学的要求是“确保总学时不低于2500,其中集中学习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1]。如何完成40%不少于1000学时的集中教学授课任务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非常大的一项难题。
(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紧缺,师资能力不匹配
生源结构复杂决定了高职扩招教学需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生源,学情不尽相同,他们学习的期望也不相同。教育的关键是师资,多元化生源背景下,师资就成为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制约因素[3]。在实际扩招教学过程中,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都存在师资数量不足、现有教师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教师专业素养与产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
(五)教学资源紧缺
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讲,高职扩招后生源数量激增,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等硬件资源明显不足,教育教学管理等软件资源也存在一定缺陷,在软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使扩招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六)传统教材不适应扩招教学需求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现用教材大多以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编排,且普遍存在未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其中,与生产工作实际脱节、内容形式陈旧老化,课程内容不能对接职业标准,教材不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化的问题。[4]
(七)校企合作不紧密、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将更多地接纳社会生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生源来自企业职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合作,“开放校门”培养[5]。但当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路径仍不健全,校企合作不紧密、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尚不健全,这将不能满足高职扩招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八)扩招学生管理难度大
高职院校招收传统生源均为全日制在校生,实施统一教育及管理。而扩招生源多样化,非传统生源人才培养与传统生源的人才培养差异较大,由于入学分散,教育教学及生活均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高职扩招生源学情分析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高职院校需进行系统的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时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1]
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成立调研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调研情况综述:收集了我院2019年高职扩招的2851名学生相关信息,其中校本部录取2825人,录取专业29个。兰石校区录取专业4个。据此分析学生学历组成、年龄、录取专业、地域分布等特点。其中对汽车类专业生源而言,扩招学生学历、年龄具体情况见表1,扩招生源户籍地域分布见表2。
各专业学生的学历组成情况:初中学历学生占50.89%,高中及以上学历学生占48.11%。
年龄组成情况:年龄跨度大,但以25至40岁为主。其中 25岁以下占比21.8%;25~29岁占比30.0%;30岁到40岁占比36.4%;41~50岁占比11.0%;51岁以上占比0.74%。
生源类别情况:应往届中职、高中毕业生占比13.3%,企事业在职职工占比72.7%,农民工占比6%,退役军人占比4%,新型职业农民占比2.3%,下岗职工占比1.7%。
生源户籍分布情况: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天水市和兰州市。
四、基于“企业学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根据学情调研情况,对汽车类专业同专业学生地域和单位相对集中的,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学区”教学点,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育人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育人合作,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生源多样化特点,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做出准确定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考核方式和毕业要求等,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结合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主动适应新工艺、新技术、新思路,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能力需要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5]。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为适应高职扩招教学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学制方面采取弹性学制,教学形式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采用学分制,以适应学生半工半读的实际需求;同时针对生源特点,对不同生源特点的学生单独编班、分别授课;在教学点设立方面,为方便学生学习,设立 “企业学区”,方便学生就近参加集中学习;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不定期开展 “送教上门”服务。
(三)优化教师岗位结构和分类机制
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扩招后师资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组建由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形成“固定专职岗+流动兼职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1],建立适应多元化、个性化教学需求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导师制、师徒制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
(四)探索校企“双元育人”的体制机制
在育人体制机制方面,应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双元育人”的体制机制。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将学习体系和工作过程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五)深化“三教改革”
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编写专业特色教材,开发和出版一批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为便于开展扩招学生教育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教学。
(六)实施柔性化管理,构建智慧校园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力推广“智慧校园”的应用,利用大信息化平台实施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建立符合高职擴招需求的管理模式。
五、基于“企业学区”扩招人才培养取得的实效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扩招政策,2019、2020两年共招收3000多名扩招学生,为了完成扩招教学任务,实现质量型扩招,学院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扩招人才培养为例。
(一)设立“企业学区”,校企联合培养
为满足扩招学生需求,学院结合汽车类专业扩招学生大多在4S店工作、生源地域主要在兰州和天水的实际特点,积极寻求与生源相对较多的两个地域的两家企业合作,将高职扩招学生分为两个教学学区,分别是奥迪学区(位于兰州中奥泽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奥迪4S店)和天合学区(位于天水市甘肃天合集团),就近实施集中教学,校企联合开展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二)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不同类型生源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求,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根据企业和生源实际需求,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3个专业,按“企业学区”不同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将企业生产实际所需课程作为专业技术课的专业核心课。赴企业组织企业人资管理人员和扩招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订,科学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打造适应扩招新要求的教师队伍
针对扩招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师资队伍的实际需求,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开展技能培训;由学校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组成校内专职教师,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校外兼职教师,组建由校内外专兼组成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突出个性化教学。
(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按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构建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了融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校本教材,并制作了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五)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源特点和企业生产情况,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选派学院教师送教上门,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原则,坚持宽进严出,努力把好毕业关,以实现扩招生高质量的毕业。
(六)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学生管理
为了方便管理学生,学院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的有效管控。学院采用“完美校园”开展学生日常管理,该手段快捷、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确保了疫情防控数据的及时上报;采用“学习通”开展线上教学,方便了学生学习,并及时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及时督学。
六、结语
实施基于“企业学区”的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配置师资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深化“三教改革”,对高职院校在高职扩招背景下,依据学情,结合实际,如何主动适应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实现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得高职扩招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有效的、可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9-12-25.
[2]付雪凌.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3-31.
[3]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1):5-12.
[4]马仲闻,潘家俊.大规模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对策略刍议[J].职教發展研究,2019(3):28-32.
[5]张敏.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54-58.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