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汉语言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应用性不强,
而且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合理,从而导致培养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没有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因为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乃至于国际市场对人才的应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侧重于理论教学,应用性较弱,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应用性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例如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模式等。从而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分析能力等[1]。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非实用性技能。其应用性,并不主要体现在“技术”或“技能”上,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的,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对专业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还要进一步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出路来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思考的现实针对性。
二、应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规格
(一)良好的人文素质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学科老师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文化传承和精神家园建设,不应强调实用性。这些讨论实际上指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综合来看,人文素质在实际的工
作中最终转化为思想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取向,具体表现为工作态度等。社会岗位的竞争不完全是专业水平和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取向的竞争,而后者大多是人文精神应用的体现。
(二)较强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大致可以描述为某一岗位所需要的体现专业特征的能力。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从社会期望值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说会写。说写能力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专业品质。(2)鉴赏能力。鉴赏能力主要以文学鉴赏为中心并向其他范围辐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由于大量接触文学文本及背后文学理论的支撑,具备了文学理解力和评判力。(3)专业实践能力。市场竞争不断加大,实践能力成了用人单位择才的标准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其他应用人才,在不同岗位上要有较强实践能力。
三、建立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
(一)设置科学的应用性课程
应用性课程的引人可以有效缓解大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问题,能够实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更多实用性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可以尝试按照学科类型将学科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系列,然后按系列进行增设。例如可增设以提高学生适应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的能力为目的的写作文秘办公礼仪系列等[2]。如此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才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熟悉写作和设计等多方面工作岗位极为需求的综合性技能,从而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二)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淘汰一些陈旧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尽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例如,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中加大新时期文学的教学;写作教学增加网络写作教学和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实践活动内容,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写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型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
(三)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如教师除通过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估学生以外,还可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写作、表达等综合业务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实践岗位对学生能力是否肯定等方面,全面评估一个学生是否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四)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1)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比例。使课程体系设计更合理,更符合培养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加强实践性内容的教学。各课程均要重视实践性内容的教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活动,增强师生教学互动,改变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以知识信息的单向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3]。(3)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能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的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内新闻采编、文艺表演等。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市场也在日益完善。同时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以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落伍,必须充分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实施教育改革,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晓原;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67-68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45-47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12-14
而且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合理,从而导致培养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没有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因为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乃至于国际市场对人才的应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侧重于理论教学,应用性较弱,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应用性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例如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模式等。从而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分析能力等[1]。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非实用性技能。其应用性,并不主要体现在“技术”或“技能”上,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的,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对专业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还要进一步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出路来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思考的现实针对性。
二、应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规格
(一)良好的人文素质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学科老师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文化传承和精神家园建设,不应强调实用性。这些讨论实际上指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综合来看,人文素质在实际的工
作中最终转化为思想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取向,具体表现为工作态度等。社会岗位的竞争不完全是专业水平和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取向的竞争,而后者大多是人文精神应用的体现。
(二)较强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大致可以描述为某一岗位所需要的体现专业特征的能力。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从社会期望值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说会写。说写能力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专业品质。(2)鉴赏能力。鉴赏能力主要以文学鉴赏为中心并向其他范围辐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由于大量接触文学文本及背后文学理论的支撑,具备了文学理解力和评判力。(3)专业实践能力。市场竞争不断加大,实践能力成了用人单位择才的标准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其他应用人才,在不同岗位上要有较强实践能力。
三、建立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
(一)设置科学的应用性课程
应用性课程的引人可以有效缓解大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问题,能够实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更多实用性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可以尝试按照学科类型将学科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系列,然后按系列进行增设。例如可增设以提高学生适应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的能力为目的的写作文秘办公礼仪系列等[2]。如此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才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熟悉写作和设计等多方面工作岗位极为需求的综合性技能,从而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二)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淘汰一些陈旧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尽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例如,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中加大新时期文学的教学;写作教学增加网络写作教学和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实践活动内容,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写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型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
(三)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如教师除通过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估学生以外,还可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写作、表达等综合业务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实践岗位对学生能力是否肯定等方面,全面评估一个学生是否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四)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1)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比例。使课程体系设计更合理,更符合培养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加强实践性内容的教学。各课程均要重视实践性内容的教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活动,增强师生教学互动,改变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以知识信息的单向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3]。(3)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能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的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内新闻采编、文艺表演等。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市场也在日益完善。同时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以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落伍,必须充分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实施教育改革,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晓原;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67-68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45-47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