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大妈:她们的孤独你不懂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洗打扮、绾起发髻,换上白净的运动服,只有每天傍晚,华灯初上,广场舞的音乐响起,62岁的何慧芳才觉得找回了自己。
  从学校接回上小学的孙子,为开出租车的儿子和在商场卖货的儿媳煮好饭菜,收拾好翌日早餐的食材,把客厅的地板拖干净,收拾好晾干的衣服……在整个白天10多个小时的忙碌后,她给自己挤出了一点点属于私人的时间。
  离家不远的广州市天河区棠徳路,是岭南民间广场舞的大秀场。这条20米宽的小区主路,两侧甘棠、棕榈树林立。一到傍晚,从南走到北,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扇子舞、健美操、恰恰舞甚至武术刀剑拳法齐齐上演,上千人的广场舞队伍更绵延近一公里长,所有的音响齐鸣,咿呀啁啾,热闹非凡。
  何慧芳是这条人海长龙中的一员。這支30多人的队伍,跳的是健身操,高亢动感的音乐响起,她们手脚随着音乐摇摆,整齐划一,看不出每个人的特色,“整齐就是好看,跳得不一样不就乱了?”

“人多了,就不害怕了”


  10多年来,棠徳路一直是舞者的乐园。在这里跳舞的人,不少是来自河南、湖北、四川的老人,她们的子女早些年在广州打拼,如今在广州买房结婚生子,老人们被子女接来,照顾孙辈。
  来自河南南阳的何慧芳,儿子在广州开了10多年出租车。两年前,老伴得病去世,儿子把她从老家接到广州,方便照顾。“儿子儿媳都上班,我接孙子上学,给他们做做饭。”何慧芳说。
  初到广州时,母子之间时常爆发“战争”。儿子觉得把母亲接过来是享福,但北方人何慧芳并不习惯这里,虽然“冬天能看到树开花觉得稀奇”,但跟广州人言语不通,常年没有说话的伴儿,让她十分怀念在老家晒太阳聊天的小姐妹。
  年轻时,何慧芳是当地纺织厂的一名女工,习惯了人群扎堆的生活,和姐妹们一起上下班、一起做工、一起吃食堂、一起看电影。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厂里元旦文艺会演,她参加了压轴节目,第一次登台和姐妹儿们演出大合唱,激动得一夜合不拢眼。
  “我们要当革命的螺丝钉,但谁不想当大红花。”何慧芳说,她曾私下打听过县里的文化演出队,想进去当演员,怯生生地问了一圈儿也没问出个所以然。纠结着、挣扎着,后来便下岗了。后来她推着车子卖炸串,扎在小商贩中间,“被城管撵着跑”。
  刚到广州,她听收音机,听不懂,看电视,没意思,老觉着不得劲儿,下楼上楼,在小区里一趟趟地转。“楼下那么多跳舞的,要不你也去跳跳舞?”儿子劝她。
  马路上跳舞,一群人围着瞅,何慧芳有点难为情,直到遇见一个慢慢熟络的河南老乡,老乡拉着她,一起报名进了健身操团队,学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无师自通,“就跟大合唱一样,人多了,就不害怕了,这么多人一起跳,观众不一定在看你。”
  现在,何慧芳的健身舞已经跳了一年多,舞蹈和做饭、看孩子一样,成了日常不可缺少的部分。
  借助广场舞,她正一点点甩掉孤独。她结识了同是来看孩子的老乡,开始和听不懂在说啥的湛江生意人交朋友。
  这段时间,手机微信也装上了,主要功能是跟舞友们聊天,“感觉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

“等你老了,就知道有人吵也是种幸福”


  和何慧芳一样,数量庞大的中国广场舞大妈,正成为全民关注、争议的焦点。公开资料显示,这一群体的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
  在抗议者看来,她们是“噪音扰民”和“挤占公共空间”的代名词。广场舞大妈们的舞姿既不美好,又缺乏公共道德,无疑要遭到年轻人一致的嘲笑。
  但在研究者看来,这隐藏着更多的社会基因。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研究生王芊霓曾专门到何慧芳的河南老家,历时半年进行田野调查。她接触了6支广场舞队,和20多位舞者进行深入访谈,亲自加入广场舞团队,试图揭示其背后争议的逻辑,“一是中老年女性跳舞不符合社会主流对已婚女性的期望,二是广场舞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不合乎现代人对公共空间安静有序的期待。”
  何慧芳曾遇到反对大妈们跳舞的一些年轻人,年轻人大声斥责音响让他们不能睡觉,“我们也理解年轻人,上班累需要休息,所以我们在晚上的饭点跳。”何慧芳说。争吵的时候,几十个大妈七嘴八舌,“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照顾老照顾小,老了跳个舞都不行?”年轻人悻悻离开。
  也有大妈们败下阵来的时候。春节回河南老家,何慧芳组织过一群同龄人跳广场舞,“有人嫌吵,左邻右舍都认识,跳了一两次就不再跳了。”
  有时候晚上跳不过瘾,早晨7点多,何慧芳给儿孙做好早饭,下楼跟舞友再跳一两个小时。她们专门买了音量小的随身听,别在腰上,跳完舞再结伴逛菜市场,给孩子们准备晚饭。
  王芊霓把参与广场舞的许多女性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孤独母亲”,“她们可能刚刚步入中年,就要独自一人在家,她们的丈夫去了收入更高的外地工作,孩子也从高中甚至初中起就到外地就读”。
  “促使女性去参加广场舞的具体原因五花八门,但总体而言,孤独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广场舞正是一种疗愈孤独的方式,满足了这些女人对人际沟通和情感共鸣的强烈愿望,正如一种心灵按摩。”这名研究者得出结论。
  步入暮年的何慧芳,对此深有感触,“年轻人怕吵,老年人怕不吵,怕一个人在家,怕没动静,你现在理解不了,等你老了,就知道有人吵也是一种幸福。”她说,她打算把广场舞活到老,跳到老,开心到老。
其他文献
某日,一个熟人发了条朋友圈:发现朋友圈里的人每天都特别开心。他们是真的特别开心还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看罢,我不由地笑了一下,心想:也从未见你发出什么忧伤的内容呢,大部分是母慈子孝、美食美景,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看来,这位熟人生活中也有许多晦暗的时刻,想要说点什么,想了想,然后算了吧。  有次参加活动偶遇一位老同学,她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说一见到家长群有人爱发
摘要:死亡主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不同人物面对死亡的不同行动及心理过程,这因作家主体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死亡书写。同许多作家一样,萧红、莫言的创作中也存在着许多死亡书写。现有的研究中,有的对萧红作品中的死亡进行纵向分析,有的从叙事技法探究莫言小說中的死亡书写,却鲜有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的。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两部作品在死亡意识、死亡形态以及死亡意象三个层面的书写差异
支持“留欧”的前内政大臣特蕾莎·梅,在走向英国首相的路上,赢得了突然的胜利,成为了英国第76任首相。  一上台,她就立即任命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担任外交大臣,让外界大跌眼镜。因为,与严谨果断的新首相相比,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鲍里斯,常常被称为“政治怪咖”。  卡梅伦的“带头大哥”  约翰逊的曾祖父担任过奥斯曼帝国的内政大臣。后来,约翰逊的爷爷逃到英国,用了妻子的姓氏“约翰逊”,他们家的关系相当
摘 要:贾平凹《极花》从乡村生存困境的视角看待农村拐卖妇女事件,将事件的根源、农村消亡的矛头指向城市化对农村资源的盘剥,突出城市物质文明对乡村精神家园的冲击与毁灭。然而,《极花》中的乡村挽歌是建立在对个人命运的忽视、对农村现状的柔和处理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失衡之上的,这让乡村挽歌的目的变为呼吁回归传统伦理与生存环境零发展,而非在乡村挽歌中寻求农村困境的出路或是重新建构人的精神归宿。  关键词:贾平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以女性被拐为题材,书写了农村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凋敝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在实写主要人物日常生活与言行的同时,作者在这些主要人物形象上留下了片虚白,意义也由此衍生。本文旨在解读老老爷、麻子婶、黑亮、蝴蝶四个主要人物,以此呈现作者在这四个人物形象上所寄托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老老爷 麻子婶 黑亮 蝴蝶 文化内涵  2016年,贾平凹出版了他
摘 要:《三国演义》 中的关羽,分别被汉献帝、曹操、华佗、孙权称为“真美髯公也”“真义士也”“真神人也”“真天神也”“真丈夫也”“真忠臣也”,这既是对关羽的称赞,也能高度提炼关羽形象。  关键词:关羽 真美髯公也 真义士也 真神人也 真天神也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奸诈狡猾的曹操、宽厚仁义的刘备,而笔者最青睐的是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对于关羽,作者分别借汉献帝
我有一个老大哥,大暖男。  一辈子勤勤恳恳,虽然只是寻常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与他交往的人都掏心掏肺,不离不弃。这些人中既有40多年的老战友,也有飞黄腾达的老同学,更有像我这种年龄相差20多岁的忘年交,大家对他一致的评价就是百处不厌!  事实上,每次无论是逆境和还是欣喜若狂的时候,找他说道说道,得到他耐心的分析和由衷的喝彩,像获得一枚勋章似的,特别有成就感!  那天和老大哥小坐,还有他一个事业成功的战
摘 要: 《一双丝袜》是美国作家凯特·肖邦创作的短篇小说,描绘了家庭妇女索莫斯太太通过十五美元的消费,放纵享受自己的身体,从而试图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本文聚焦于女主人公在不同境况下的身体状态,将身体与主体意识相联系,并分析索莫斯太太在19世纪社会环境下身份建构的幻灭。  关键词:《一双丝袜》 凯特·肖邦 身体 身份  凯特·肖邦(Kate Chopin)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多聚焦于女性
摘要:关于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虽然很多学者从多种视角切入写出不同论文著述,却极少有学者致力于学术专著。上官燕从本雅明笔下独特的角色“游荡者”入手解析现代性,亦从“游荡者”理解本雅明其人,独特的视角,不一样的现代性观照,为多方面研究本雅明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本雅明 游荡者 现代性 启迪者  何为现代性?现代性问题兴起于西方,却也随着经济全球化现象而日趋成为世界性问题,并且成为东西方学者越来越关注
摘 要:肇庆地区古代书院教育的兴盛,聚结和培养出众多的书院文士社群。很多著名文士因为书院而与肇庆结缘,或者创作了涉及肇庆当地的诗文作品,或者从事书院教育,促进学子们读书创作之风,从而促进了古代肇庆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发展。肇庆地区的著名书院在从事经史、制艺的教育外,还同时进行文学教育与文学传播,这也有利于培养书院学子们的文学素养。著名文士与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相关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加深了肇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