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而未醒的身体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双丝袜》是美国作家凯特·肖邦创作的短篇小说,描绘了家庭妇女索莫斯太太通过十五美元的消费,放纵享受自己的身体,从而试图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本文聚焦于女主人公在不同境况下的身体状态,将身体与主体意识相联系,并分析索莫斯太太在19世纪社会环境下身份建构的幻灭。
  关键词:《一双丝袜》 凯特·肖邦 身体 身份
  凯特·肖邦(Kate Chopin)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多聚焦于女性意识,致力于女性写作。其中,短篇小说《一双丝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被称为19世纪20世纪之交“美国文学中的最佳短篇小说之一”。《一双丝袜》刻画了一位全心全意投身于家庭的索莫斯太太在意外得到十五美元之后,为满足身体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无节制的消费行为。小说中索莫斯太太的奢侈消费体验都与身体密不可分,作者肖邦着重描写了索莫斯太太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身体的享受和自我欣赏,因而本文把身体与主体身份建构相联系,探究索莫斯太太试图通过满足身体欲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揭示在19世纪社会环境下身体觉而未醒的状态。
  一、社会角色的遵循:压抑的身体
  小说开篇即点明女主人公曾经是个拥有美好生活的人,然而转变为索莫斯太太这样一个身份之后,家庭的琐事占据了她整个身心,“她没有任何一秒的时间去回想过去”a。“索莫斯太太”(Mrs. Sommers)这样一个名字也暗示着她只是“某一些人”,不具备自己的身份,只是遵循着19世纪女性规约的其中一人。
  19世纪的美国社会对女性的定义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正如巴巴拉·韦尔特所指出的,女性形象被固化为“真正女性”(True Woman),即女性被要求有四种基本品质:虔诚、贞洁、顺从、持家。持家性(domesticity)要求女性安于家庭空间,期望女性全身心地投入家庭生活,因而女性被限制于一个“封闭的、有限的空间”,这种模式“实质是把妇女局限于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圈子之内,不允许她们有任何自我意识和个人追求”b。《一双丝袜》中的索莫斯太太就是这样尽心尽力地扮演着社会所要求的角色,婚后一直困于家庭的拮据生活,在意外得到十五美元之后,脑中不断盘算着如何为子女购置新衣。被社会规定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早已深深烙印在索莫斯太太身上,让她失去了作为一个个体身份的自由和需求。福柯的身体理论主张,话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话语,“身体是话语书写的身体,受话语的编排和分配”c。19世纪对于女性角色的规约正是这样一种社会话语,书写着索莫斯太太的身体,使之被限制在社会语境下。索莫斯太太被社会话语书写的身体自主地放弃斗争的意识,主体身份自然无法建构。
  朱迪斯·巴特勒关于性别、身体、身份的表演理论中指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都是话语建构的结果,谁能掌控语言的主导权,谁就能创造个体。巴特勒将身体表述为一种表演,从一开始身体就是社会规范下话语建构的产物。她认为身体和性别一样都是社会文化的结果,我们所说的性别或身体是各种社会规范反复强制的结果,通过表演创造主体。索莫斯太太处于社会规范下的身体被社会话语建构成规范的模式,她的性别身份是在服从于性别规范下一系列反复的行为中构建起来的。索莫斯太太通过对男性话语权力下所规定的理想女性状态的不断努力摹仿,把自己構建为一个具有某种正确性别的合格主体。多年家庭婚姻生活使索莫斯太太忘却婚前自由的自我身份,她忽略自我,完美地诠释了在异性话语霸权中被认定为女性与生俱来的本性,扮演了“真正女性”的角色,她不是真实的自己,甚至连自己真正的名字都没有,她只是一个没有主体意识的表演产物。
  二、自我欲望的满足:沉沦的身体
  压抑的身体终究会有爆发的一天,十五美元的诱惑则是索莫斯太太的契机。本来打算为家庭购置必需品的索莫斯太太在触摸到一双“非常光滑、手感非常好的”d丝袜之后,开启了身体沉沦之旅。这美妙触感唤起了身体的欲望,引诱着索莫斯太太接连进行了一系列消费。她沉沦于身体的享受,似乎通过对身体的掌控获得了建构自我身份的主动权,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权力感,这让她沉沦其中,不可自拔。毕竟,“任何一个不能拥有和支配自己身体的女人都不能说是自由的”e,对身体的自由支配是索莫斯太太主动寻找自我身份的第一步。
  当索莫斯太太买下手套,并和店员一起“欣赏着这双匀称的戴着手套的小手”f时,身体的表演逐渐显现了,索莫斯太太已不满足于自我欣赏,她开始把身体的美展现给他人,试图通过他人的肯定获得自我认同感。身体的“表演”欲望一发不可收拾,走出商场的索莫斯太太买了两本价格高昂的杂志,炫耀似的拿在手上,并且时不时地把裙子提起来使别人能够看到她的新鞋袜,她得意扬扬地“表演”着自己的身体。索莫斯太太试图建构主体,而主体是一个表演性的建构,是通过反复的表演行为建构起来的“过程中的主体”g。正如巴特勒所主张的,身体在语言和社会中一直被建构以及重构着,且在重重社会规范所依赖的社会中强制反复地书写、引用自己。索莫斯太太正是如此被不断地书写,无意识地进行着身体的表演,进一步巩固了社会规范。
  外在的身体表演还不够满足她的欲望,索莫斯太太走进一家高档餐厅,随意地脱下手套,悠闲地翻看杂志,故作优雅的身体表演无不流露出索莫斯太太渴望得到认同、获得自我身份的心理。她毫不犹豫地踏进剧院,置身于格调高雅的音乐剧场,看来索莫斯太太似乎“从一个被凝视和观察的主体变成观察的客体”h,但这些行为表现仍然逃不脱身体的表演。建构自我身份总是和社会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索莫斯太太从买下丝袜到听音乐会,都是为了争取他人的认同,获得社会的肯定,都在社会规定的价值体系内,正是社会规范引领着索莫斯太太进行身体的表演。索莫斯太太试图通过身体体验,挣脱权力压迫对身体的束缚,但她通过获取他人肯定来寻找身份的行为本身囿于社会规约,这样一种身体的表演是“规范的强制性重复,无法自由地摆脱先于我们的规范,它们建构、激活和控制性别化的主体”i。受限于时代,索莫斯太太很难挣脱社会规范的枷锁,虽然自我欲望带来了建构自我身份的意识,但身体沉沦于暂时的享受,觉而未醒。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墓志铭别出心裁、风格迥异,仔细琢磨,与这些人自身的性格又非常契合。  格斯:终于,真正的冒险开始了。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聂耳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萧伯纳: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司汤达: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
摘 要:凌祉媛为清代杭州才女,本文介绍了其才德兼备的人生历程、温暖美好的生活细节以及执着清丽的诗词创作。  关键词:凌祉媛 人生 诗歌世界  凌祉媛,字芷沅,钱塘人。生于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为凌达夫之次女。年十岁通音律,能吟咏。年二十,归杭郡文学生丁丙,为其续妻。结缡二年,母患风疾,故常归宁侍奉。母病剧,祷于神,愿以身代。后芷沅染病,咸丰二年(1852)五月卒,年仅二十二岁。著有《翠螺阁诗
摘 要: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关乎《霍小玉传》的研究十分繁荣。大体来说,表现在突破了20世纪研究的沉寂局面,研究视野既有创作动机等外围考证,也有作品本身解读。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霍小玉传》相关研究景象总体略有式微,但前中期仍因作品的可读性与可研究价值而广受青睐,成果斐然。通过对近十年 (2010—2020) 《霍小玉传》相关研究进行细致的梳理爬抉,文章拟综合论述其呈现的繁荣面貌,并对创新与不
某日,一个熟人发了条朋友圈:发现朋友圈里的人每天都特别开心。他们是真的特别开心还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看罢,我不由地笑了一下,心想:也从未见你发出什么忧伤的内容呢,大部分是母慈子孝、美食美景,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看来,这位熟人生活中也有许多晦暗的时刻,想要说点什么,想了想,然后算了吧。  有次参加活动偶遇一位老同学,她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说一见到家长群有人爱发
摘要:死亡主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不同人物面对死亡的不同行动及心理过程,这因作家主体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死亡书写。同许多作家一样,萧红、莫言的创作中也存在着许多死亡书写。现有的研究中,有的对萧红作品中的死亡进行纵向分析,有的从叙事技法探究莫言小說中的死亡书写,却鲜有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的。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两部作品在死亡意识、死亡形态以及死亡意象三个层面的书写差异
支持“留欧”的前内政大臣特蕾莎·梅,在走向英国首相的路上,赢得了突然的胜利,成为了英国第76任首相。  一上台,她就立即任命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担任外交大臣,让外界大跌眼镜。因为,与严谨果断的新首相相比,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鲍里斯,常常被称为“政治怪咖”。  卡梅伦的“带头大哥”  约翰逊的曾祖父担任过奥斯曼帝国的内政大臣。后来,约翰逊的爷爷逃到英国,用了妻子的姓氏“约翰逊”,他们家的关系相当
摘 要:贾平凹《极花》从乡村生存困境的视角看待农村拐卖妇女事件,将事件的根源、农村消亡的矛头指向城市化对农村资源的盘剥,突出城市物质文明对乡村精神家园的冲击与毁灭。然而,《极花》中的乡村挽歌是建立在对个人命运的忽视、对农村现状的柔和处理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失衡之上的,这让乡村挽歌的目的变为呼吁回归传统伦理与生存环境零发展,而非在乡村挽歌中寻求农村困境的出路或是重新建构人的精神归宿。  关键词:贾平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以女性被拐为题材,书写了农村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凋敝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在实写主要人物日常生活与言行的同时,作者在这些主要人物形象上留下了片虚白,意义也由此衍生。本文旨在解读老老爷、麻子婶、黑亮、蝴蝶四个主要人物,以此呈现作者在这四个人物形象上所寄托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老老爷 麻子婶 黑亮 蝴蝶 文化内涵  2016年,贾平凹出版了他
摘 要:《三国演义》 中的关羽,分别被汉献帝、曹操、华佗、孙权称为“真美髯公也”“真义士也”“真神人也”“真天神也”“真丈夫也”“真忠臣也”,这既是对关羽的称赞,也能高度提炼关羽形象。  关键词:关羽 真美髯公也 真义士也 真神人也 真天神也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奸诈狡猾的曹操、宽厚仁义的刘备,而笔者最青睐的是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对于关羽,作者分别借汉献帝
我有一个老大哥,大暖男。  一辈子勤勤恳恳,虽然只是寻常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与他交往的人都掏心掏肺,不离不弃。这些人中既有40多年的老战友,也有飞黄腾达的老同学,更有像我这种年龄相差20多岁的忘年交,大家对他一致的评价就是百处不厌!  事实上,每次无论是逆境和还是欣喜若狂的时候,找他说道说道,得到他耐心的分析和由衷的喝彩,像获得一枚勋章似的,特别有成就感!  那天和老大哥小坐,还有他一个事业成功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