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智慧教书、智慧育人,创建智慧校园”为目标,开展校本研究,从管理团队、教师队伍、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创建智慧校园,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彰显智慧办学的特色。
关键词:智慧校园;校本研究;管理团队;教师队伍;课堂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1 -02
众多教书者往往这样认为,没有优质的生源,再好的老师也难教出高质量的学生。事实果真如此吗?
庄稼人总结出一条种田的经验,500斤产量靠地力,800斤产量靠肥力,1000斤产量靠智力。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教书如种田,教学过程中,缺肥缺智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我校便确立了“智慧教书、智慧育人,创建智慧校园”的办学目标。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一目标,广泛认真地开展了校本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彰显了智慧办学的特色。
一、建设一个智慧型的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成人与成才的设计师。努力打造一支研究型的管理队伍,是有效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全面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上狠下功夫。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反思管理,研究管理,学会管理。最终实现有效管理。
1.身体力行严于律己
管理者的形象和素质是一个学校的象征。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素质修养,人文内涵对教师的影响是无限的。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领导者自身的形象和表率作用。坚持从培养他们“勤学习、勤思考、勤发现、勤指导”的工作习惯入手,注重培养他们的“表率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成果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争创“六好”活动。即:个人工作好,能力素质好,团结和谐好,创新思路好,发展绩效好,师生合作好。把管理目标定位在“好”字上。以此来提高管理者,执行管理的力度和执行管理的效果。
2.勤于学习善于提高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洞悉教育政策,充满教育智慧,熟悉教育规律,教师服气,学生赞扬的优秀教师。管理是工作岗位,不是权力舞台,管理者是专业研究的带头人,不是自我陶醉的官老爷。为了防止有些人走上管理岗位忙于事务忘了学习,少了读书,丢了专业,结果变成了平庸的方仲永,这些现象的出现,学校对领导干部坚持《日反思,周总结,一月一交流制度》让年轻管理者在制度约束中成长,在反思交流中提高。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领导干部学习制度》要求领导干部选好一个榜样,教好一门学科,精通一门专业。在学习和践行中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向课堂实践学习,向专业书本学习,突破专业瓶颈,实现理性升华。为校本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永恒动力。
3.规范管理提升内涵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让教师幸福教书,学生快乐学习,是管理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学校在践行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五严、十禁、六不准”的过程中认真反思传统管理和传统评价的弊端,制定了《睢宁县菁华学校评价制度改革方案》、《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让科学评价引领规范管理。学校立足校本研究求突破,管理创新求发展的新思维,组织领导干部,结合我校实际确立研究专题,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谋划策略,让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效的减负理念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升了管理内涵,提高了办学质量。
二、打造一支智慧型的教师队伍。
一所学校只有有了名师,才能成为名校。近十年来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学校坚持把教师校本发展作为学校建设和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1.营造教科研氛围,为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活动。制定了教科研奖励制度。凡是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获奖的老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的各项措施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激情,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积极性,为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上一学年,我校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结题,研究结果得到专家认可;并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公开发表。
2.加强校本培训,加快智慧型教师队伍形成
校本培训不仅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形式,更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提高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在教知困的反思中产生学习欲望,是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我们基于学校实际,以帮助教师扫除教学障碍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一是坚持新教师培训上岗制度。二是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带徒弟,共同促成长。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对教学细节抽丝剥茧,小中见大,促进教师取长补短让教师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主管教师培训、检查、考核、表彰激励等具体事务,根据学校和年级特点,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强化读书使教师职业生命更鲜活
读书孕育教师的思想和灵魂,是教师职业生命增值的最佳的途径。让教师捧起书本,享受书香,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需求,是我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1)提高认识,让教师挤时间读书
教师远离书籍固然有客观上的诸多的原因,但教师对自己职业价值认识的误区,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专业知识萎缩,知识基础远远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更适应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坚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类型专业技术考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教知困、学知不足成为他们读书的不竭动力。
(2)送一本书让教师读书目标更专业。
每学期开学初,校长都要给老师送上一本书,提出具体读书要求,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组织开展读书征文评比,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至今学校已为教师提供《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教海扬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十多本书籍。有效的提高了读书的质量。近年来,在省、市、县三级读书征文活动竞赛中我校先后有125人次获奖。
读书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展示了教师职业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三、构建一节节智慧课堂
智慧型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智慧型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智慧的设计和引导。而优质高效的校本研究,是打造智慧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1.设立课题打基础
2009年学校把“智慧型课堂的创建”确立为学校研究的总课题。为了保证课题能富有成效的开展,成立了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的五级教科研网络;并确立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核心的课题骨干,其他老师为课题成员,并定期进行强化培训;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各个课题小组都探索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课堂”初步模式。
2.有效问题是关键
“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把知识用于实践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其本质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句号转化成问号。”用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来推动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校开展了“问题有效性”的专题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贴近生活,统领文本,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应用,以此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教师在听课时,把授课人所提问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课后组织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梳理、评价。以此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技巧。用教师设计问题的智慧来培养智慧型学生。
3.三课并举出成果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我校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盯住课堂教学抓教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三课并举”序列研究的教研活动机制,把“教、研、创”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上好集体备课的先行课
集体备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的集体备课大多是围绕教材,讨论教什么、怎么教,至于教学设计施行效果课前却很模糊。课后反思再深透,也只不过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教学回煮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延长了集体备课的链条、坚持上好先行课,让先行课来检验首次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二次备课,通过讨论—实践—修订—再实践的精细过程,大大地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坚持“一日一例”研讨课
听课有热情,这是大多数老师所具有的职业品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坚持一日一例的研讨制度,为教师提供听课的机会研讨的案例,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统筹安排一日一课计划。利用晨读时间开设研讨课,并及时组织听课老师根据课堂观察,认真评议分析,综合集体智慧,提出改课意见。
(3)定期举行同课异构比较课
发展个性,提高能力是教师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职业要求,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个性与教学灵性,我们每学期都要安排两次,同课异构比较课,具体操作由教科室在同一备课组内在指定时间,带指定参考资料,根据指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先组织教研组长对教学设计逐一点评,再让教师二次备课,然后上课、评比。这种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反思的质量,同时也为年轻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武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模式创新显智慧
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心灵,点燃智慧。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自2008年以来我校立足学生发展,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诸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教情和学情的“自主明标—合作探究—反馈交流—应用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操作中,要求教师一要重视学生思想方法培养,善于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中想出思路。二是要重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受形式约束。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探究结果和策略使用上,学会评价,以培养学生优化意识和优化能力,使学习更有效。四是既要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巩固知识,又要重视学生反思智慧的培养,引导学生既能看到成功中的精彩也能看到失败中的美好,因为每个人的智慧都是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教和学的智慧犹如高铁上的双轨,高效课堂正在这智慧的双轨上高速运行。
立足校本研究,打造智慧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仅造就了一支智慧型的教师团队,也使课堂教学彰显智慧和生机,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连续三年高考本科上线率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一大批教师逐渐成长为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科中心研究组成员。2008—2009我校连续两年被徐州市教育局评为课改先进单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索》、《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验总结多次在市、县课改会议上交流。
关键词:智慧校园;校本研究;管理团队;教师队伍;课堂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1 -02
众多教书者往往这样认为,没有优质的生源,再好的老师也难教出高质量的学生。事实果真如此吗?
庄稼人总结出一条种田的经验,500斤产量靠地力,800斤产量靠肥力,1000斤产量靠智力。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教书如种田,教学过程中,缺肥缺智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我校便确立了“智慧教书、智慧育人,创建智慧校园”的办学目标。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一目标,广泛认真地开展了校本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彰显了智慧办学的特色。
一、建设一个智慧型的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成人与成才的设计师。努力打造一支研究型的管理队伍,是有效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全面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上狠下功夫。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反思管理,研究管理,学会管理。最终实现有效管理。
1.身体力行严于律己
管理者的形象和素质是一个学校的象征。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素质修养,人文内涵对教师的影响是无限的。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领导者自身的形象和表率作用。坚持从培养他们“勤学习、勤思考、勤发现、勤指导”的工作习惯入手,注重培养他们的“表率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成果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争创“六好”活动。即:个人工作好,能力素质好,团结和谐好,创新思路好,发展绩效好,师生合作好。把管理目标定位在“好”字上。以此来提高管理者,执行管理的力度和执行管理的效果。
2.勤于学习善于提高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洞悉教育政策,充满教育智慧,熟悉教育规律,教师服气,学生赞扬的优秀教师。管理是工作岗位,不是权力舞台,管理者是专业研究的带头人,不是自我陶醉的官老爷。为了防止有些人走上管理岗位忙于事务忘了学习,少了读书,丢了专业,结果变成了平庸的方仲永,这些现象的出现,学校对领导干部坚持《日反思,周总结,一月一交流制度》让年轻管理者在制度约束中成长,在反思交流中提高。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领导干部学习制度》要求领导干部选好一个榜样,教好一门学科,精通一门专业。在学习和践行中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向课堂实践学习,向专业书本学习,突破专业瓶颈,实现理性升华。为校本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永恒动力。
3.规范管理提升内涵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让教师幸福教书,学生快乐学习,是管理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学校在践行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五严、十禁、六不准”的过程中认真反思传统管理和传统评价的弊端,制定了《睢宁县菁华学校评价制度改革方案》、《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让科学评价引领规范管理。学校立足校本研究求突破,管理创新求发展的新思维,组织领导干部,结合我校实际确立研究专题,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谋划策略,让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效的减负理念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升了管理内涵,提高了办学质量。
二、打造一支智慧型的教师队伍。
一所学校只有有了名师,才能成为名校。近十年来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学校坚持把教师校本发展作为学校建设和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1.营造教科研氛围,为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活动。制定了教科研奖励制度。凡是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获奖的老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的各项措施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激情,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积极性,为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上一学年,我校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结题,研究结果得到专家认可;并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公开发表。
2.加强校本培训,加快智慧型教师队伍形成
校本培训不仅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形式,更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提高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在教知困的反思中产生学习欲望,是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我们基于学校实际,以帮助教师扫除教学障碍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一是坚持新教师培训上岗制度。二是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带徒弟,共同促成长。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对教学细节抽丝剥茧,小中见大,促进教师取长补短让教师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主管教师培训、检查、考核、表彰激励等具体事务,根据学校和年级特点,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强化读书使教师职业生命更鲜活
读书孕育教师的思想和灵魂,是教师职业生命增值的最佳的途径。让教师捧起书本,享受书香,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需求,是我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1)提高认识,让教师挤时间读书
教师远离书籍固然有客观上的诸多的原因,但教师对自己职业价值认识的误区,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专业知识萎缩,知识基础远远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更适应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坚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类型专业技术考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教知困、学知不足成为他们读书的不竭动力。
(2)送一本书让教师读书目标更专业。
每学期开学初,校长都要给老师送上一本书,提出具体读书要求,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组织开展读书征文评比,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至今学校已为教师提供《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教海扬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十多本书籍。有效的提高了读书的质量。近年来,在省、市、县三级读书征文活动竞赛中我校先后有125人次获奖。
读书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展示了教师职业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三、构建一节节智慧课堂
智慧型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智慧型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智慧的设计和引导。而优质高效的校本研究,是打造智慧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1.设立课题打基础
2009年学校把“智慧型课堂的创建”确立为学校研究的总课题。为了保证课题能富有成效的开展,成立了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的五级教科研网络;并确立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核心的课题骨干,其他老师为课题成员,并定期进行强化培训;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各个课题小组都探索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课堂”初步模式。
2.有效问题是关键
“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把知识用于实践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其本质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句号转化成问号。”用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来推动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校开展了“问题有效性”的专题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贴近生活,统领文本,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应用,以此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教师在听课时,把授课人所提问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课后组织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梳理、评价。以此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技巧。用教师设计问题的智慧来培养智慧型学生。
3.三课并举出成果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我校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盯住课堂教学抓教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三课并举”序列研究的教研活动机制,把“教、研、创”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上好集体备课的先行课
集体备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的集体备课大多是围绕教材,讨论教什么、怎么教,至于教学设计施行效果课前却很模糊。课后反思再深透,也只不过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教学回煮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延长了集体备课的链条、坚持上好先行课,让先行课来检验首次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二次备课,通过讨论—实践—修订—再实践的精细过程,大大地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坚持“一日一例”研讨课
听课有热情,这是大多数老师所具有的职业品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坚持一日一例的研讨制度,为教师提供听课的机会研讨的案例,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统筹安排一日一课计划。利用晨读时间开设研讨课,并及时组织听课老师根据课堂观察,认真评议分析,综合集体智慧,提出改课意见。
(3)定期举行同课异构比较课
发展个性,提高能力是教师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职业要求,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个性与教学灵性,我们每学期都要安排两次,同课异构比较课,具体操作由教科室在同一备课组内在指定时间,带指定参考资料,根据指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先组织教研组长对教学设计逐一点评,再让教师二次备课,然后上课、评比。这种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反思的质量,同时也为年轻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武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模式创新显智慧
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心灵,点燃智慧。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自2008年以来我校立足学生发展,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诸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教情和学情的“自主明标—合作探究—反馈交流—应用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操作中,要求教师一要重视学生思想方法培养,善于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中想出思路。二是要重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受形式约束。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探究结果和策略使用上,学会评价,以培养学生优化意识和优化能力,使学习更有效。四是既要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巩固知识,又要重视学生反思智慧的培养,引导学生既能看到成功中的精彩也能看到失败中的美好,因为每个人的智慧都是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教和学的智慧犹如高铁上的双轨,高效课堂正在这智慧的双轨上高速运行。
立足校本研究,打造智慧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仅造就了一支智慧型的教师团队,也使课堂教学彰显智慧和生机,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连续三年高考本科上线率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一大批教师逐渐成长为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科中心研究组成员。2008—2009我校连续两年被徐州市教育局评为课改先进单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索》、《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验总结多次在市、县课改会议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