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融合型体育课堂”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
深度学习是人的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形式与方式,相对于浅层学习而提出。体育学科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个体育运动项目或健康知识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为之开展以体验式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深度学习下的体育学习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挑战性任务,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或是为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呈现。
在深度学习理论运用下,通过体验个体的身体参与经验与实践感受,遵循学生的认知学习与技能形式的规律,构建“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合型体育课堂”就是将体育实践课与体育理论课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指向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有深度的体育学习与参与,并在此模式下促进学生习得有深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其是促进学生有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此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方式,促进学生有效的深度学习。导向深度学习下,厘清体育学习的外延与内涵,使体育课堂教学无论从外在的形式上,还是内在的生成过程中,都指向学生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的构建
体育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2种。实践课基本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引领下,以培育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素养为根本目标。而理论课主要以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相关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比赛的裁判方法等传授为主,一般来说,室内理论体育健康知识学习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学习计划安排,主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为首要目标。随着《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除实践课中的健康行为素养培育外,室内理论课是培育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水平五单独设有体育健康知识模块,核心指向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弥补体育实践课中的不足。实践课与理论课有其固定的教学流程,实践课的教学流程为:准备部分(课堂常规与热身)→基本部分(技能学习)→结束部分(课堂常规);理论课的教学流程为:课堂导入(引出学习主题)→围绕基本知识开展学习→课堂小结与评价。
理论课教学中,體育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习目标有效达成,会巧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策略,如,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巧设问题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学评价融合运用等。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如何有效地在进行体育健康知识传授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最优化地进行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培育,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转变与改进。“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理论知识传授,体现深度学习的3个明显的特征:深度解读学科知识,真实参与其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实、全身心地投入,体验深度学习下的知识技能的习得;深入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习品质,学生通过不断地参与学习思考、实践体验、学练螺旋提升,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多维度深入学习,构建知识体系,深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时,可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连续性、逻辑性、扩展性的连接,可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地运用与迁移。为有效促进学生有深度的学习,指向学科素养的培育,尤其是指向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应构建“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图1是深度学习视域下“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模式流程。
“融合型体育课堂”课型的构建是基于当前体育学科教学的现状,在健康行为视角下,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厘清体育学科教学的特性与规律,针对当前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所提出的,也是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效结合与重构,提取这2种课型的核心价值部分,针对体育健康知识内容学习而构建的课型模式,指向性地以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培育为根本目的。“融合型体育课堂”是在深度学习理论支撑下,将体育理论知识,通过教师巧妙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并通过实践后的多种学习方式形成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其构建重点是指向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融合型体育课堂”课堂教学一般在室外授课,根据教学需要,前面部分秉承实践课的特性,属于实践课中的短课(根据教学内容控制在10~20min为宜),中后部分针对体验性的内容进行多种学习方式下的知识提炼,形成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当然,在授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重复性多次进行教授,也可通过实践体验与理论提炼循环教授,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除运动技能素养与体育品德素养外,主要促进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
三、“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案例
“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的指向是深度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体育理论课的知识技能传授,以深度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为根本目的。以高中体育健康教学模块中《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课时教学为例,授课地点为室外田径场。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课堂主题导入(1~2min):观看影片《夺冠》中女排队员在最为困难的关头,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赢得比赛的视频导出本课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对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形式、特点,以及在交往中如何形成强大的团队等问题深入思考。
准备活动(3~4min):进行简单的身体热身活动,为课堂主题探究部分的活动体验做好准备。
主题探究与提炼(12~15min):结合主要内容——“下棋(五子棋)”进行活动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同伴间的团队协作意识。用正方形4个角的位置进行反应练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营造快速、整齐、团结的团队集体氛围,使他们为接下来的拓展部分做好准备的同时,传递准备活动重要性的信息。通过团队共同体验“五子连线”的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团队协作的积极性,运用下“五子棋”的规则要求,在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促进小组深层讨论、分析,强化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团队合作的学习和认知。 实践体验与经验分享(8~10min):通过主题探究,启发学生对实践体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结果进行总结、分享,鼓励学生自我参与、自我管理,有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实践体验与经验分享,使学生深刻明白:努力合作、积极参与的行为是团队制胜的关键。
再次主题实践、探究与提炼(10~12min):通过“主题探究与提炼”“实践体验与经验分享”的活动交流,学生能初步达成共识,厘清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加强团队协作。再次进行活动的体验,并进行言简意赅的交流互动。
总结与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延伸(8min):教师适时参与2队学生的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团队和对手团队的场上表现,使学生们建立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等意识,即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习惯从团队整体的利益出发的意识,养成站在团队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的习惯,并做出客观决策。从而提高对在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关系的认识,促进积极的交往行为,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行为,最终促进学生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1.践行新理念,促进教学变革
随着体育教育教学创新与变革的不断推进,深度学习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体育学科教学的发展急需深度学习理念的运用与渗透,这样才更能呈现教师有深度的教、学生有深度的学的体育课堂。以上教学案例,在充分运用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尝试转变原有固定的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思路与理念,跳出原有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块的室内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创新,以更加优化地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与发展。深度学习理论的运用,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并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2.建构新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体育学科素养的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度学习理论后,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下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无论是高中的体育健康教学模块实施,还是小学、初中学段的体育教学健康理论课的开展,均指向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本教学案例中,充分运用深度学习理论,通过学生深度体验、参与、思考与交流等多元化方式,使学生在“融合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更加有深度地提升了健康行为素养,为能高效达成学习目标夯实了基础。
3.实施新路径,融合教学实效
“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的呈现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教师培育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创设了新的路径。从以往体育理论课以单一的培育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到融合了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的两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该模式使体育健康理论课不再仅限于割裂的单一教學指向。上述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深度的体验中,勇于实践与参与,大胆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与提炼,通过相对稳定的课内1~2个周期,在深度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素养的养成。本教学案例中,课堂的练习密度虽仅有30%左右,但这样的课堂也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界定。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初中体育吴爱军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深度学习视域下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
深度学习是人的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形式与方式,相对于浅层学习而提出。体育学科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个体育运动项目或健康知识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为之开展以体验式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深度学习下的体育学习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挑战性任务,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或是为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呈现。
在深度学习理论运用下,通过体验个体的身体参与经验与实践感受,遵循学生的认知学习与技能形式的规律,构建“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合型体育课堂”就是将体育实践课与体育理论课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指向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有深度的体育学习与参与,并在此模式下促进学生习得有深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其是促进学生有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此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方式,促进学生有效的深度学习。导向深度学习下,厘清体育学习的外延与内涵,使体育课堂教学无论从外在的形式上,还是内在的生成过程中,都指向学生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的构建
体育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2种。实践课基本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引领下,以培育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素养为根本目标。而理论课主要以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相关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比赛的裁判方法等传授为主,一般来说,室内理论体育健康知识学习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学习计划安排,主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为首要目标。随着《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除实践课中的健康行为素养培育外,室内理论课是培育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水平五单独设有体育健康知识模块,核心指向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弥补体育实践课中的不足。实践课与理论课有其固定的教学流程,实践课的教学流程为:准备部分(课堂常规与热身)→基本部分(技能学习)→结束部分(课堂常规);理论课的教学流程为:课堂导入(引出学习主题)→围绕基本知识开展学习→课堂小结与评价。
理论课教学中,體育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习目标有效达成,会巧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策略,如,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巧设问题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学评价融合运用等。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如何有效地在进行体育健康知识传授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最优化地进行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培育,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转变与改进。“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理论知识传授,体现深度学习的3个明显的特征:深度解读学科知识,真实参与其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实、全身心地投入,体验深度学习下的知识技能的习得;深入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习品质,学生通过不断地参与学习思考、实践体验、学练螺旋提升,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多维度深入学习,构建知识体系,深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时,可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连续性、逻辑性、扩展性的连接,可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地运用与迁移。为有效促进学生有深度的学习,指向学科素养的培育,尤其是指向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应构建“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图1是深度学习视域下“融合型体育课堂”的模式流程。
“融合型体育课堂”课型的构建是基于当前体育学科教学的现状,在健康行为视角下,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厘清体育学科教学的特性与规律,针对当前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所提出的,也是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效结合与重构,提取这2种课型的核心价值部分,针对体育健康知识内容学习而构建的课型模式,指向性地以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培育为根本目的。“融合型体育课堂”是在深度学习理论支撑下,将体育理论知识,通过教师巧妙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并通过实践后的多种学习方式形成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其构建重点是指向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融合型体育课堂”课堂教学一般在室外授课,根据教学需要,前面部分秉承实践课的特性,属于实践课中的短课(根据教学内容控制在10~20min为宜),中后部分针对体验性的内容进行多种学习方式下的知识提炼,形成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当然,在授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重复性多次进行教授,也可通过实践体验与理论提炼循环教授,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除运动技能素养与体育品德素养外,主要促进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
三、“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案例
“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的指向是深度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体育理论课的知识技能传授,以深度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为根本目的。以高中体育健康教学模块中《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课时教学为例,授课地点为室外田径场。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课堂主题导入(1~2min):观看影片《夺冠》中女排队员在最为困难的关头,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赢得比赛的视频导出本课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对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形式、特点,以及在交往中如何形成强大的团队等问题深入思考。
准备活动(3~4min):进行简单的身体热身活动,为课堂主题探究部分的活动体验做好准备。
主题探究与提炼(12~15min):结合主要内容——“下棋(五子棋)”进行活动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同伴间的团队协作意识。用正方形4个角的位置进行反应练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营造快速、整齐、团结的团队集体氛围,使他们为接下来的拓展部分做好准备的同时,传递准备活动重要性的信息。通过团队共同体验“五子连线”的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团队协作的积极性,运用下“五子棋”的规则要求,在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促进小组深层讨论、分析,强化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团队合作的学习和认知。 实践体验与经验分享(8~10min):通过主题探究,启发学生对实践体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结果进行总结、分享,鼓励学生自我参与、自我管理,有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实践体验与经验分享,使学生深刻明白:努力合作、积极参与的行为是团队制胜的关键。
再次主题实践、探究与提炼(10~12min):通过“主题探究与提炼”“实践体验与经验分享”的活动交流,学生能初步达成共识,厘清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加强团队协作。再次进行活动的体验,并进行言简意赅的交流互动。
总结与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延伸(8min):教师适时参与2队学生的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团队和对手团队的场上表现,使学生们建立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等意识,即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习惯从团队整体的利益出发的意识,养成站在团队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的习惯,并做出客观决策。从而提高对在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关系的认识,促进积极的交往行为,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养成。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行为,最终促进学生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1.践行新理念,促进教学变革
随着体育教育教学创新与变革的不断推进,深度学习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体育学科教学的发展急需深度学习理念的运用与渗透,这样才更能呈现教师有深度的教、学生有深度的学的体育课堂。以上教学案例,在充分运用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尝试转变原有固定的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思路与理念,跳出原有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块的室内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创新,以更加优化地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与发展。深度学习理论的运用,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并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2.建构新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体育学科素养的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度学习理论后,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下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无论是高中的体育健康教学模块实施,还是小学、初中学段的体育教学健康理论课的开展,均指向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育。本教学案例中,充分运用深度学习理论,通过学生深度体验、参与、思考与交流等多元化方式,使学生在“融合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更加有深度地提升了健康行为素养,为能高效达成学习目标夯实了基础。
3.实施新路径,融合教学实效
“融合型体育课堂”模式的呈现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教师培育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创设了新的路径。从以往体育理论课以单一的培育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素养,到融合了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的两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该模式使体育健康理论课不再仅限于割裂的单一教學指向。上述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深度的体验中,勇于实践与参与,大胆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与提炼,通过相对稳定的课内1~2个周期,在深度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素养的养成。本教学案例中,课堂的练习密度虽仅有30%左右,但这样的课堂也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界定。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初中体育吴爱军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深度学习视域下健康行为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