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教材,挖掘其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真正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
一、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的近代史是各族人民团结反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例子太多太多,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创造了现代美好的中国。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我首先介绍第二幅浮雕:“看这幅浮雕,有一群英勇儿女,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为新中国而争,他们正从山坡上斗志昂扬的冲下来,代表革命和胜利的红旗随风飘扬”。这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战反抗帝国主义的缩影。课文《老山界》中,1934年冬,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文中叙述到,当红军到了瑶民家里,一位瑶族妇女拿出自己家里仅剩的一点米煮粥给红军吃。这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情节,其实红军走过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民给红军送粮指路,有的还参加了红军,参加战斗,少数民族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汉族经济相对少数民族来说较为发展,文化也较为完整,而汉族人民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复兴经济,为他们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建设,派出大批汉族干部、工人、解放军、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帮他们改善环境,发展经济。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讲到我国治沙所取得的成绩时,我这样说道:“新疆建设兵团在这里建立国营农场,挖沟渠,种树造林,看那原本一毛不拔的沙漠,转眼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当提到如何在沙漠地区将风力合理的利用时,文章作者写道:“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能够发电、磨面”。《山的那一边》描写一批人民解放军挺进山沟,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也为他们播下了文化的种子,这个山沟俨然以成为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的地方,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沟。
二、延伸课外,让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实践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本质任务,也是根本任务。首先应告诉学生,虽然我们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我们也要随市场经济的步伐,振兴国家经济,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努力,与汉族人民一起,为现代中国作出巨大贡獻。因此,我要求学生能在平时生活中多收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真人真事,从最贴近生活的事件出发,凭自己的理解力、总结能力将这些故事展现在课堂上,或者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把了解到的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事情表现出来,让学生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实践教育。
我们要把民族团结之爱的种子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民族团结的花朵永远开放。例如,我们可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二讲我国秀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资源,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四讲各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还通过“六一”活动可相继进行,让学生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蹈,画民族风情画,讲各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品。透过这些实践教育,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民族团结。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校内的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到汉族、藏族聚居地去参观,掌握各自的宗教信仰,体验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了解各自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
一、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的近代史是各族人民团结反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例子太多太多,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创造了现代美好的中国。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我首先介绍第二幅浮雕:“看这幅浮雕,有一群英勇儿女,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为新中国而争,他们正从山坡上斗志昂扬的冲下来,代表革命和胜利的红旗随风飘扬”。这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战反抗帝国主义的缩影。课文《老山界》中,1934年冬,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文中叙述到,当红军到了瑶民家里,一位瑶族妇女拿出自己家里仅剩的一点米煮粥给红军吃。这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情节,其实红军走过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民给红军送粮指路,有的还参加了红军,参加战斗,少数民族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汉族经济相对少数民族来说较为发展,文化也较为完整,而汉族人民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复兴经济,为他们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建设,派出大批汉族干部、工人、解放军、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帮他们改善环境,发展经济。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讲到我国治沙所取得的成绩时,我这样说道:“新疆建设兵团在这里建立国营农场,挖沟渠,种树造林,看那原本一毛不拔的沙漠,转眼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当提到如何在沙漠地区将风力合理的利用时,文章作者写道:“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能够发电、磨面”。《山的那一边》描写一批人民解放军挺进山沟,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也为他们播下了文化的种子,这个山沟俨然以成为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的地方,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沟。
二、延伸课外,让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实践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本质任务,也是根本任务。首先应告诉学生,虽然我们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我们也要随市场经济的步伐,振兴国家经济,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努力,与汉族人民一起,为现代中国作出巨大贡獻。因此,我要求学生能在平时生活中多收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真人真事,从最贴近生活的事件出发,凭自己的理解力、总结能力将这些故事展现在课堂上,或者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把了解到的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事情表现出来,让学生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实践教育。
我们要把民族团结之爱的种子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民族团结的花朵永远开放。例如,我们可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二讲我国秀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资源,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四讲各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还通过“六一”活动可相继进行,让学生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蹈,画民族风情画,讲各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品。透过这些实践教育,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民族团结。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校内的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到汉族、藏族聚居地去参观,掌握各自的宗教信仰,体验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了解各自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